缅怀历史面向未来涟水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广场改造设计(附件)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毕业设计论文中文纪念性景观是以纪念性建筑物为主体,结合植物、水体、铺装等元素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纵观国内外景观设计历史,纪念性景观设计贯穿其中,有着悠久的发展演化史。其作为人们纪念性情感寄托的媒介,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纪念性景观已经渗透到文化、政治乃至民族和国家的各个方面,其精神内涵和表现特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对纪念性景观的深入探索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使得人们在体验历史情形的同时,进行理性的反思。关键词 纪念性广场,参与性,景观空间,人性化
目 录
1 引言 1
2 背景分析及概况 1
2.1 纪念性广场发展现状 1
2.2 纪念性广场成功案例分析 2
2.2.1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 2
2.2.2 纽约911国家纪念广场 2
2.2.3旧金山退伍军人纪念公园 2
2.2.4 沙佩威尔纪念花园 3
2.3 项目背景 3
2.4 场地分析 3
2.5 现状分析 4
2.5.1交通现状 4
2.5.2景观现状 4
2.5.3植物现状 5
2.5.4服务设施分析 5
3 设计目标、依据、原则 5
3.1 设计目标 5
3.2 设计理念 5
3.3 设计依据 6
3.3.1 历史文脉 6
3.3.2 人的生活习惯 6
3.4 设计亮点 6
3.5 设计原则 7
3.5.1 保护性恢复原则 7
3.5.2 人性化设计原则 7
3.5.3 功能复合化原则 7
3.5.4 生态与美学原则 7
4 具体改造设计 8
4.1 主入口景观 8
4.2 体验空间景观 8
4.3 墓碑缅怀区景观 8
4.4 沉思空间景观 9
4.5 东侧烈士墙景观 9
4.6 生态停车场景观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5 规划设计分析 9
5.1 功能分析 10
5.2 景观节点分析 10
5.3 灯光分析 10
5.4 铺装分析 10
6 种植设计 11
6.1绿化构思 11
6.2 植物配置 11
6.3 植物选择 11
结 论 12
致 谢 13
参 考 文 献 14
1 引言
长期以来,大多数纪念性景观都较突出强调建筑,以纪念馆为主体传达纪念性精神,而忽视了周边景观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就类似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厅堂”。明代造园大师计成曰:“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 [1]。可见建筑长期以来确实占据着较大的比重,所以造成了国内单纯的纪念性景观并不多,其大多与纪念性建筑联系在一起。而在国外,纪念性景观较普遍。当然,纪念性建筑离不开景观,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但是,纪念性景观从来都不是建筑的附属品,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广义上说,纪念性景观并非只是那些偏离城市的陵寝墓地,还有很多纪念性景观是建设在城市中的,能够更好地融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目前,国内的很多纪念性景观逐渐呈现出平淡和趋同的现象。纪念性景观所呈现的作品大多与最初的设计意图偏差甚远,从而导致人们即使处于纪念性景观场所中,也很难领悟到其传达的纪念性精神。因其独特的景观记忆和历史使命,使得参观者不仅需要依靠理性思维,还要有一定的感性思维,才能很好地领略到纪念性景观所传达的精神内涵[3]。因此,无论是记录纪念性事件的历史使命,还是阐述场地本身具有的纪念性价值,都需要设计者准确把握场地特征和纪念性精神内涵,来激发人们对于纪念价值和场地本身的认同感。
2 背景分析及概况
2.1 纪念性广场发展现状
纪念性广场多位于城市中心地段,多为开敞空间,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形式感。通常会作为城市的形象展示标志,它除了一般性的纪念功能之外,也有集会、导向等其他功能。我国以人物或事件为纪念对象、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主题的纪念性广场居多,比如上海国歌纪念广场、湖北武汉革命英烈纪念广场等等。这些纪念性广场景观相较郊区的纪念性景观,人流量较多,但与中心地段的公园相比较人流量较少。
就我国纪念性广场景观现状来看,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多照搬,存在无差异性的复制现象;
2)以“展示性”为主要表现形式,极少考虑公众的“参与性”;
3)场地铺装形式单一、比重较大,对“生态性”考虑欠缺;
4)广场过于空阔,缺乏日常性纪念空间,不利于人们停留, 除去特定纪念日外,人们很少进入此空间里。
因此,本次项目景观改造的主要目的是涟水保卫战这个纪念事件基础上,以人的角度、需求出发,结合当地人文、现代先进技术,创造一处可供公众游览、休憩、思考、缅怀和反思的城市综合性纪念公共空间
2.2 纪念性广场成功案例分析
2.2.1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
近些年扩建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增强了现场感染力,更加真实的还原了历史场景,使人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当时人们所承受的痛苦和当时国家的民族灾难,达到了很好的纪念性效果[4]。随着科技的进步,建造技术工艺的提升,声,光,电等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到纪念性景观的设计中。为纪念性场所氛围的营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容易的汲取到纪念性景观的精神内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3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