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中时间和空间艺术表现(附件)

无锡近代史是无锡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无锡有很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缺乏一个无锡历史主题的公园,本设计力求打造一个新型对外窗口。本设计运用空间变化来体现时间的变迁,以一条景观河道为主要线索,主要景观景点设计根据无锡近代史上三个重要时期:米市繁荣时期、制丝业兴盛时期、近代工业崛起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通过米市商铺街道、丝业体验馆、米市丝市中心广场、近代工业广场的形式来体现,加以亭子、水上玻璃、回音石、展示景墙、船模等小品的配合,并配上合适的绿化环境,力求打造一个新型的历史性主题公园,成为无锡对外的一个新窗口。本文通过运用现场勘察、调查统计、文献资料收集归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无锡近代历史,以及历史性主题公园的做法,结合时间和空间的表现手法,在空间变化中体现历史变化的三个阶段。关键词 时间和空间,无锡历史,景观设计目 录
1 引言(或绪论) 1
2 背景分析 1
2.1 社会背景 1
2.2 场地分析 1
3 设计构想 2
4 设计依据 2
5 无锡近代展园的空间设计 2
5.1 无锡近代史分析 2
5.2 历史性主题公园的设计原则 3
6 具体设计 4
6.1 水体设计 4
6.2 时间和空间的艺术表现设计 4
6.3铺装设计 5
6.4 其他特殊计设计 5
7 种植设计 6
7.1 植物的配置原则 6
7.2 植物的选择 6
8 功能分析 6
8.1 交通路线分析 6
8.2 景观节点分析 6
9 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论 7
致谢 9
参考文献10
1 引言
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的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 /> 9 经济技术指标 6
结论 7
致谢 9
参考文献10
1 引言
位于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江苏南部,太湖流域的交通中枢,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的无锡,简称“锡”,古称梁溪、金匮,被誉为“太湖明珠”。无锡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构成苏锡常都市圈。无锡自古就是鱼米之乡,素有布码头、钱码头、窑码头、丝都、米市之称,是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是苏南模式的发祥地,无锡近代发展史也是一部宏伟巨制,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从米市的繁荣到制丝业的兴起,再到民族工业,无疑都是无锡经济发展的巅峰。本文主旨在通过园林中空间的变化体现时间历史的变迁,以无锡近代史为线索,米市、丝业、工业为节点,再现无锡的繁荣,让游客可以再次走近无锡,了解更多的历史。
2 背景分析
2.1 社会背景
无锡有很多著名景点,例如:鼋头渚、灵山大佛、寄畅园等,但唯一缺乏的就是介绍无锡历史的园林。众所周知,园林是最能表现一个城市兴衰的方式,园林具有流动性、序列性、节奏性和无限性,园林既是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随着时间在空间里的流动,园林景观处在不断的变化状态。人的走动,景观的步移景异,气候变化,景观有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霁之别,四季季相之殊,花草枯容之变,晓丹晚翠,园林空间的高度艺术性,就在于它的连续性和流动性。
无锡市影视基地是无锡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无锡重要的对外窗口,把历史性主题公园放在水浒城影视基地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展示无锡历史又可以增加影视基地的游客量。
2.2 场地分析
本设计绿地位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无锡市影视基地水浒城入口。无锡市水浒城是继唐城、三国城之后,中央电视台为拍摄大型电视连续剧《水浒传》而投资建造的又一个影视拍摄基地,1996年3月《水浒传》剧组进驻开拍,1997年3月8日正式开放。水浒城南面与三国城相邻,西濒太湖,占地580亩,可供拍摄的水上面积1500亩。水浒城主体景观可分为州县区、京城区、梁山区三大部分,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太湖之滨。
3 设计构想
平面上,考虑到道路分布和周围环境,把地址选在了水浒城影视基地的入口区域,达到一个缓冲的效果。布局上,考虑到无锡是一个邻湖而生的城市,所以以一条景观河道为主要线索,主要景观景点设计根据无锡近代史上三个重要时期:米市繁荣时期、制丝业兴盛时期、近代工业崛起时期。这三个时期分别通过米市商铺街道、丝业体验馆、米市丝市中心广场、近代工业广场的形式来体现,加以亭子、水上玻璃、回音石、展示景墙、船模等小品的配合,并配上合适的绿化环境,力求打造一个新型的历史性主题公园,成为无锡对外的一个新窗口。
4 设计依据
1)场地卫星地图及现场调研情况
2)《主题公园-中外景观》
3)《重读近代史》
4)其他相关设计规范
5 无锡近代展园的空间设计
5.1 无锡近代史分析
5.1.1 无锡米市
近代,无锡经济的辐射力逐渐增强,成为江南的一个经济中心城市。无锡米市在咸丰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国战事中被毁。战事以后逐渐恢复。光绪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粮转到上海、无锡采办,又指定江苏各县的漕粮在无锡集中转运。无锡米市得到进一步发展。至清末,无锡年办漕米130万石。同时,由于无锡米市粳、籼、糯品种齐全,数量充足,储运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粮商都到无锡采购,江苏产棉区大多也到无锡购米。无锡成为南供民食、北输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达600~750万石。
5.1.2无锡丝业
无锡布码头继续兴盛,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清末,无锡制丝业迅速发展。光绪四年(1878年),无锡生丝产量达13.8万斤,占苏、常、镇三府生丝总产量的38.83%,成为江苏省最大的产丝县。与此同时,蚕丝贸易十分活跃,“一年也有数十万金之巨”。光绪六年(1880年),无锡输出生丝近10万公斤,价值48万海关两。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销往周边地区。无锡成为甲于东南的丝茧市场。
5.1.3 无锡近代工业
甲午战争后,许多有识之士看到国家积贫积弱,主张“实业救国”。戊戌变法后,清政府也不得不放松对民间兴办实业的限制,实行某些提倡工商业的措施。无锡的近代工业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和国内其他城市的工业开始时大多是官办(包括“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的不同,无锡的工业一开始便是民族资本兴办的。1895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创办业勤纱厂,成为无锡近代工业企业的滥觞。1900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与朱仲甫合伙创办保兴面粉厂,匡仲谋创办亨吉利布厂。1904年,周舜卿开办裕昌丝厂。以棉纺织业、缫丝业、面粉加工业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业如雨后春笋在无锡兴起。自1895年至1913年,无锡共建工厂19个,平均每年1个。从1914年至19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27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