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使景观更具人情味高邮双龙花苑居住区景观设计(附件)
江苏高邮双龙花苑居住区位于高邮经济开发区,是拆迁安置小区。本设计旨在通过“以人为本”的景观设计满足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和情感需求;提供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鼓励居民在场地中进行各类活动,增强居民在景观中的参与性,使居住区景观更具人情味,维护和促进邻里关系;创造多元化的自然景观,使住户能够享受如同安置前的自然生态的环境,减少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压力。同时将海绵城市的原理运用到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当中,结合地下停车场的布置,缓解雨季排水压力,最大限度的实现雨水在场地内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涵养地下水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文献综述1
1.1研究背景2
1.2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2
1.2.1国外居住区景观研究现状2
1.2.2国内居住区景观研究现状2
2江苏双龙花苑居住区景观设计说明3
2.1基址分析3
2.1.1区位分析3
2.1.2气候分析3
2.1.3 自然资源分析3
2.1.4场地现状分析3
2.2设计目标和原则3
2.2.1设计目标4
2.2.2设计原则4
2.3设计概念和构思 4
2.3.1设计概念4
2.3.2设计构思4
2.4总体设计 4
2.4.1规划结构4
2.4.2规划布局4
2.4.3道路交通4
2.4.4功能分区4
2.4.5景点设计4
2.4.6经济技术指标4
2.5专项设计 5
2.5.1小品设计5
2.5.2种植设计5
2.5.3竖向设计5
3结语5
致谢5
参考文献6
附录A 彩色图纸1
图1 项目背景1
图2 方案设计3
图3 专项设计16
表1 玉兰园植物名列表2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与使景观更具人情味——江苏高邮双龙花苑居住区景观设计
引言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居住区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场所,人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的住宅中度过[1]。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它结合了科学、美学、经济、历史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因素[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文明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攀升,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从建国初期的四合院,到建国后的低层居住区,直到现在人们居住的高层居住区和别墅居住区等[3],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的多元化、人性化、生态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区景观已成为城市景观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1978年9月,我国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化等一系列有关居住区的初始理论[4]。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在超过3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5],国内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居住区的建设也逐步完善,并与世界接轨。2001年至今,我国房地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
在2012年11月8号,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胡锦涛主席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明人居环境。如何利用居住区有限的空间建造符合人们美学、满足人们使用功能、体现居住环境低碳环保、经济科学的景观,是我们景观设计工作者与建设者研究的最主要课题[6]。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2.1 国外居住区景观研究现状 国外居住区景观设计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工业革命给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城市贫民窟、劳工住宅严重不够等,相关国家终于意识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这迫使西方国家必须要加快城市环境的改造[7]。一些改革者开始提出城市环境改造的先进思想,在 18世纪末,欧文(Robert Owen)提出了“农业合作社”计划,从而解决工人的居住问题。二、进入 20 世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城市的负载量不断加大,原有的居住区模式已不能承担城市人口的居住量,原有的居住区模式也渐渐不再符合城市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理论出发点,首次将居住区从城市规划中独立出来。这个理论在二战以后,成为欧美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划思想[8]。三、在整个居住区建设发展中,日本最先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针对居住环境问题制定出改善法规,明确要求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优美的家园[9]。四、在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在城市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设计准则,并得到广泛认可。英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 David Rudlin总结了城市环境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的理论与城市发展规律,最终得出有关城市中心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邻里理论,该理论成功解决了用有限的空间建造无限社区景观等居住区空间构造的问题[10]。五、美国在解决城市住宅问题过程中,产生了新城市主义运动,并结合当代城市文化元素解决美国郊区居住问题。相继法国更在1994 年出台了《居住区绿地标准》,在标准中明确规定人均绿地面积范围、公共绿地范围、绿地服务半径、组团绿地大小等。1999 年,美国人凯特提出“绿道网络”,其中明确指出居住区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11]。由此,居住区环境改善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居环境建设也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重点。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文献综述1
1.1研究背景2
1.2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2
1.2.1国外居住区景观研究现状2
1.2.2国内居住区景观研究现状2
2江苏双龙花苑居住区景观设计说明3
2.1基址分析3
2.1.1区位分析3
2.1.2气候分析3
2.1.3 自然资源分析3
2.1.4场地现状分析3
2.2设计目标和原则3
2.2.1设计目标4
2.2.2设计原则4
2.3设计概念和构思 4
2.3.1设计概念4
2.3.2设计构思4
2.4总体设计 4
2.4.1规划结构4
2.4.2规划布局4
2.4.3道路交通4
2.4.4功能分区4
2.4.5景点设计4
2.4.6经济技术指标4
2.5专项设计 5
2.5.1小品设计5
2.5.2种植设计5
2.5.3竖向设计5
3结语5
致谢5
参考文献6
附录A 彩色图纸1
图1 项目背景1
图2 方案设计3
图3 专项设计16
表1 玉兰园植物名列表2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与使景观更具人情味——江苏高邮双龙花苑居住区景观设计
引言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居住区是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场所,人一生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自己的住宅中度过[1]。居住区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它结合了科学、美学、经济、历史以及心理学等诸多因素[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文明得到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在逐步攀升,同时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从建国初期的四合院,到建国后的低层居住区,直到现在人们居住的高层居住区和别墅居住区等[3],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的多元化、人性化、生态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居住区景观已成为城市景观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
1978年9月,我国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召开,会议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化等一系列有关居住区的初始理论[4]。我国的居住区建设在超过30年的发展中,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5],国内经济发展稳步提升,居住区的建设也逐步完善,并与世界接轨。2001年至今,我国房地产业成为发展最快的行业。
在2012年11月8号,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胡锦涛主席要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生态文明人居环境。如何利用居住区有限的空间建造符合人们美学、满足人们使用功能、体现居住环境低碳环保、经济科学的景观,是我们景观设计工作者与建设者研究的最主要课题[6]。
1.2 国内外同类研究概况
1.2.1 国外居住区景观研究现状 国外居住区景观设计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工业革命给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城市贫民窟、劳工住宅严重不够等,相关国家终于意识到环境设计的重要性,这迫使西方国家必须要加快城市环境的改造[7]。一些改革者开始提出城市环境改造的先进思想,在 18世纪末,欧文(Robert Owen)提出了“农业合作社”计划,从而解决工人的居住问题。二、进入 20 世纪,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发展,城市的负载量不断加大,原有的居住区模式已不能承担城市人口的居住量,原有的居住区模式也渐渐不再符合城市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20世纪30年代,C.A.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概念,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理论出发点,首次将居住区从城市规划中独立出来。这个理论在二战以后,成为欧美城市建设的基本规划思想[8]。三、在整个居住区建设发展中,日本最先意识到改善环境的重要性,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针对居住环境问题制定出改善法规,明确要求居住区环境设计必须为居民提供舒适安全、优美的家园[9]。四、在 20 世纪 80 年代,英国在城市居住区建设中提出“生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设计准则,并得到广泛认可。英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 David Rudlin总结了城市环境设计、居住区景观规划的理论与城市发展规律,最终得出有关城市中心居住区可持续发展的邻里理论,该理论成功解决了用有限的空间建造无限社区景观等居住区空间构造的问题[10]。五、美国在解决城市住宅问题过程中,产生了新城市主义运动,并结合当代城市文化元素解决美国郊区居住问题。相继法国更在1994 年出台了《居住区绿地标准》,在标准中明确规定人均绿地面积范围、公共绿地范围、绿地服务半径、组团绿地大小等。1999 年,美国人凯特提出“绿道网络”,其中明确指出居住区绿地成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11]。由此,居住区环境改善逐步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居环境建设也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重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