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自我化的范式研究与设计以沪宁铁路与玄武大道交汇地带为例(附件)
摘要:此为南京市东西城区连接区域,面积约200万平方米,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留存一定历史印记,但变化甚少,周边已经完全城市化。此地因为其地形、交通、历史等因素成为大型城市荒地。景观单一的功能设置和规划由想法到实现的非确定性等缺陷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思路—将一些元素放入时空去考量。景观自我化是通过对景观元素的深入理解和刻画,辅助以科学的手段,用更为自然的手段和其元素本身以及自然的不确定度去刻画景观效果,同时更着重于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维度去把握整体的演化方向,从而产生人类自我观景时被景观客体化的体验的一个过程,创造出更加聪明、更加范式多重理解的景观空间。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综述 1
1.1传统景观规划的发展和景观设计的挑战 1
1.2 景观自我化 2
1.2.1景观自我化的理论基础 2
1.2.2景观自我化的实现基础 3
1.3 小结 4
2 规划设计说明 5
2.1 项目概况 5
2.1.1项目背景 5
2.1.2 规划范围 5
2.2 项目区位 5
2.3 现状分析 5
2.3.1调研内容概述 6
2.3.2现状用地分析 6
2.4场地历史探究—伊村饭店 6
2.5规划依据 7
2.6规划目标 7
2.7规划理念 7
2.8规划内容 9
2.8.1区域规划 9
2.8.2分区设计 9
2.8.3交通道路规划 9
2.8.4竖向规划 10
2.8.5种植规划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图
图1 项目背景一
图2 项目背景二
图3 场地演变
图4 交通现状
图5 用地现状
图6 场地改造范围
图7 竖向分析
图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区域分析图
图9 设计构思
图10 场地改造前后示意图
图11 规划总平面
图12 交通规划图
图13 分区规划一
图14 分区规划二
图15 分区规划三
图16 剖面图
图17 种植规划
图18 效果图一
图19 效果图二
图20 效果图三
景观自我化的范式研究与设计
以南京沪宁铁路与玄武大道交汇地带为例
引言
景观一直作为人类休憩、娱乐生活的外延,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1]。长久以来,从无意识的自主聚集,到后来产生有意识的创造活动,从一开始单纯的植物种植,到现在与地理学、地质学、景观学、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这不可避免的使得人们对此产生了更深的研究和兴趣,同时运用一些新技术如GIS等,使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
于此同时,景观从单纯的作为生物生存环境,提供生物生存所需的物质、能量、 空间,其功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速等过程来实现[2]。到现在景观更多是作为人类的心灵诉求的外在体现而存在。人们利用比如尺度、植物、小品、空间的运用创造了不同的体验,从而去实现设计的功能。不同的体验创造出不同的美,而美的理解是需要学习的。随着物质水平的丰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此也有了更多要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规划设计的结果,设计师规划的功能区都能够真正实现的[3],于是更多的人尝试通过其他的一些手段来去构建和实现景观需求。
1综述
1.1传统景观规划的发展和景观设计的挑战
50年代到80年代景观规划领域的发展可概括为从认识到向大范围景观问题与生态相关两个领域开始渗透,同时大量景观信息分析评价技术涌现基本建立了学科框架。八十年代至今开始认识到应用多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特别是八十年代起开始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对区域环境进行评价,为规划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
此外这期间学者们开始引进环境心理学派理论,着手人的感知和景观客体相互反馈的系统研究并形成全新美学观。新美学观认为景观规划本质上是自然与文化的对话应该体现相互尊重的原则,不能以征服传统来对待自然[4]。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大体来说可以来自于以下方面。
(1)功能性统一挑战
功能性统一的难度在于景观场所之大与其内在要求要素交流方便之间存在矛盾, 这要求功能区之间要素的联系方式和方法必须与一般区域不同,加之人们的偏好各异,所以要求其在规划设计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相对其他设计来说更为严格,所以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富有难度[5]。
所以以上对景观结构功能划分与组织方式和方法要求十分严格,具体到对道路通行系统的设计,对功能区域范围及半径分析,对结构组织形式等的要求都更需要系统的规划。
(2)结构性调整挑战
考虑到景观并非一成不变的,所以对其结构调整能够产生的变化应给出具有前瞻性的预留方案,正如一些工厂到产业带的不断演化, 景观结构的构成及改变的最小方案以及最优配置需要进行仔细考量,所以这应该是最为困难的结构性变化应该去研究的。
其中可能会探索出新的组织方式与形式,以及的电讯派的移动的概念,空间自意识的改变,包括群落的自然变化等等[6],这些方法是需要考察的。
(3)景观演替试验性挑战
这些具有操作性的难度,如何保持一个稳定的演替景观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模拟和文献研究,保证景观的和谐度和长久度同时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个直接关系到景观的生命力,所以不仅仅是植物配置,其对生态系统的考察是需要整个进行考量的。
另外,如上文设计方法中所说的,比如生物工程池的具体做法具有工程难度,和景观要素之同和谐共生具有美学难度。如何使寓教于乐的富有创意景观既不突兀也不会难以维持,这也是具有难度的[7]。
1.2景观自我化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维度区创造景观,即景观自我化。景观自我化是通过对景观元素的深入理解和刻画,不再执着于某种实物形式,而是更多以展示元素去体现,如生命力,活力,虚无感等,辅助以科学的手段,用更为自然的手段和其元素本身以及自然的不确定度去刻画景观效果,同时更着重于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维度去把握整体的演化方向,从而产生人类自我观景时被景观客体化的体验的一个过程,从而创造出更加聪明、更加范式多重理解的景观空间[8]。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综述 1
1.1传统景观规划的发展和景观设计的挑战 1
1.2 景观自我化 2
1.2.1景观自我化的理论基础 2
1.2.2景观自我化的实现基础 3
1.3 小结 4
2 规划设计说明 5
2.1 项目概况 5
2.1.1项目背景 5
2.1.2 规划范围 5
2.2 项目区位 5
2.3 现状分析 5
2.3.1调研内容概述 6
2.3.2现状用地分析 6
2.4场地历史探究—伊村饭店 6
2.5规划依据 7
2.6规划目标 7
2.7规划理念 7
2.8规划内容 9
2.8.1区域规划 9
2.8.2分区设计 9
2.8.3交通道路规划 9
2.8.4竖向规划 10
2.8.5种植规划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附图
图1 项目背景一
图2 项目背景二
图3 场地演变
图4 交通现状
图5 用地现状
图6 场地改造范围
图7 竖向分析
图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区域分析图
图9 设计构思
图10 场地改造前后示意图
图11 规划总平面
图12 交通规划图
图13 分区规划一
图14 分区规划二
图15 分区规划三
图16 剖面图
图17 种植规划
图18 效果图一
图19 效果图二
图20 效果图三
景观自我化的范式研究与设计
以南京沪宁铁路与玄武大道交汇地带为例
引言
景观一直作为人类休憩、娱乐生活的外延,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1]。长久以来,从无意识的自主聚集,到后来产生有意识的创造活动,从一开始单纯的植物种植,到现在与地理学、地质学、景观学、建筑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这不可避免的使得人们对此产生了更深的研究和兴趣,同时运用一些新技术如GIS等,使得规划设计更为科学。
于此同时,景观从单纯的作为生物生存环境,提供生物生存所需的物质、能量、 空间,其功能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速等过程来实现[2]。到现在景观更多是作为人类的心灵诉求的外在体现而存在。人们利用比如尺度、植物、小品、空间的运用创造了不同的体验,从而去实现设计的功能。不同的体验创造出不同的美,而美的理解是需要学习的。随着物质水平的丰富,以及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对此也有了更多要求,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规划设计的结果,设计师规划的功能区都能够真正实现的[3],于是更多的人尝试通过其他的一些手段来去构建和实现景观需求。
1综述
1.1传统景观规划的发展和景观设计的挑战
50年代到80年代景观规划领域的发展可概括为从认识到向大范围景观问题与生态相关两个领域开始渗透,同时大量景观信息分析评价技术涌现基本建立了学科框架。八十年代至今开始认识到应用多学科、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特别是八十年代起开始以卫星遥感为手段对区域环境进行评价,为规划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基础信息。
此外这期间学者们开始引进环境心理学派理论,着手人的感知和景观客体相互反馈的系统研究并形成全新美学观。新美学观认为景观规划本质上是自然与文化的对话应该体现相互尊重的原则,不能以征服传统来对待自然[4]。
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挑战也随之而来,大体来说可以来自于以下方面。
(1)功能性统一挑战
功能性统一的难度在于景观场所之大与其内在要求要素交流方便之间存在矛盾, 这要求功能区之间要素的联系方式和方法必须与一般区域不同,加之人们的偏好各异,所以要求其在规划设计的功能性与美观性相对其他设计来说更为严格,所以功能性与美观性的统一富有难度[5]。
所以以上对景观结构功能划分与组织方式和方法要求十分严格,具体到对道路通行系统的设计,对功能区域范围及半径分析,对结构组织形式等的要求都更需要系统的规划。
(2)结构性调整挑战
考虑到景观并非一成不变的,所以对其结构调整能够产生的变化应给出具有前瞻性的预留方案,正如一些工厂到产业带的不断演化, 景观结构的构成及改变的最小方案以及最优配置需要进行仔细考量,所以这应该是最为困难的结构性变化应该去研究的。
其中可能会探索出新的组织方式与形式,以及的电讯派的移动的概念,空间自意识的改变,包括群落的自然变化等等[6],这些方法是需要考察的。
(3)景观演替试验性挑战
这些具有操作性的难度,如何保持一个稳定的演替景观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模拟和文献研究,保证景观的和谐度和长久度同时在可控的范围内,这个直接关系到景观的生命力,所以不仅仅是植物配置,其对生态系统的考察是需要整个进行考量的。
另外,如上文设计方法中所说的,比如生物工程池的具体做法具有工程难度,和景观要素之同和谐共生具有美学难度。如何使寓教于乐的富有创意景观既不突兀也不会难以维持,这也是具有难度的[7]。
1.2景观自我化
因此,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维度区创造景观,即景观自我化。景观自我化是通过对景观元素的深入理解和刻画,不再执着于某种实物形式,而是更多以展示元素去体现,如生命力,活力,虚无感等,辅助以科学的手段,用更为自然的手段和其元素本身以及自然的不确定度去刻画景观效果,同时更着重于一个更大的时间跨度和更广的空间维度去把握整体的演化方向,从而产生人类自我观景时被景观客体化的体验的一个过程,从而创造出更加聪明、更加范式多重理解的景观空间[8]。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