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三新工程湿地生态设计(附件)

湿地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常见的生态系统,在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当下,由于人们对湿地的认识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片面追求湿地开发建设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生态效益,最终造成水质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本项目通过对淮河入洪泽湖湖口湿地贾滩一带的研究,针对场地现状与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水质污染、鸟类栖息地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困难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其现有条件与优势进行生态设计,最大化的发挥贾滩一带湿地的价值,并以此示范淮河入洪泽湖湖口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关键词 洪泽湖,湿地景观,生态恢复
目录
1 引言 1
2 场地概况 1
2.1 场地现状分析 1
2.1.1 基地位置 1
2.1.2 区位条件 1
2.1.3 现状地形 2
2.1.4 现状水体 2
2.1.5 现状植被 2
2.1.6 现状建筑 2
2.1.7 现状道路 2
2.2 历史文脉分析 3
2.3 自然条件分析 3
3 概念设计 3
3.1 设计主题 3
3.2 设计依据 3
3.3 设计原则 4
3.3.1 保护优先 4
3.3.2 科学修复 4
3.3.3 合理利用 4
3.3.4 持续发展 4
3.4 SWOT分析 4
3.4.1 优势(S) 4
3.4.2 劣势(W) 4
3.4.3 机遇(O) 5
3.4.4 威胁(T) 5
4 场地需求分析 5
4.1 受众群体分类 5
4.2 游人活动需求分析 5
5 场地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案 5
5.1 水体污染 6
5.1.1 水体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6
5.1.2 水环境修复技术 6
5.2 鸟类栖息地破坏 7
5.2.1 鸟类栖息地破坏原因及危害 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2.2 鸟类栖息地恢复技术 7
5.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困难及其修复技术 8
6 方案设计 8
6.1 总体设计 8
6.2 功能分区 8
6.2.1 湿地生态保育区 8
6.2.2 湿地植被观赏区 9
6.2.3 湿地科普活动区 9
6.2.4 湿地文化体验区 9
6.3 细部设计 9
6.3.1 岸坡带设计 9
6.3.2 植物群落形态设计 10
6.3.3 铺装设计 10
6.3.4 人工辅助设施设计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被称之为自然界三大重要生态系统之一的湿地,在生态、社会、景观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由于人的干扰,湿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湿地之间的矛盾也愈加明显,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湿地的与合理利用湿地的必要性[2]。在国内,随着杭州西溪湿地公园的建成开放,湿地公园的建设成为新的热点。但由于目前缺乏成熟的理论体系指导,研究深度与广度有待加强,可参考的成功例子少之又少[3],不少建设者为了追求社会经济利益,对湿地的开发缺少长远的考虑,不仅没有解决到原有的生态问题,还加剧了湿地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如何守护住我们的湿地,如何进行湿地生态设计,如何最大程度地增进人与自然的联系而又不破坏湿地的生态系统平衡,是本方案主要解决的问题。
2 场地概况
2.1 场地现状分析
2.1.1 基地位置
设计场地为入湖河口湿地。地处淮河入洪泽湖河口三角洲老子山镇贾滩一带,面积约6公顷。南部与丁滩隔水相望,东部毗邻淮仁村,西部紧邻丁滩村、小兴滩村、七道沟等村镇,北部为洪泽湖。
 
(设计场地所处洪泽湖位置) (设计场地所周边环境条件)
2.1.2 区位条件
本方案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南部地区,为淮河入洪泽湖湖口湿地。洪泽湖作为国内第四大淡水湖,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是从江淮地区开始一直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处典型湿地。
南侧靠近老子山镇镇中心。近年来,老子山镇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区位环境、人文特色、物产资源等优势而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当地领导人愈加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在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国家生态镇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发展战略,旨在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老子山镇。
2.1.3 现状地形
设计场地呈三角状,位于河网密集的三角洲之地。区内由河流冲刷形成滩涂地,东侧沿湖一带略高于其他地方,高差两米,整体地势较为平坦。

2.1.4 现状水体
用地内现有三处明显的水体,北侧两处较大,南侧邻淮河有一中型水体,三处均为鱼塘。水深不大,约2米左右,水体总面积较大,水体表面藻类生长旺盛。
2.1.5 现状植被
植被长势良好,临水处以水生、湿生植物为主,远水处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灌木林为主。乔木多分布在场地四周滨湖处,植物群落结构单一,景观性较差。
2.1.6 现状建筑
场地内居民较少,散乱分布于东南邻水地带。建筑多为临时性建筑,乃附近居民为看护鱼塘而建,建筑形式简单,缺少环境特色。
2.1.7 现状道路
现有码头两处,以船作为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工具。场地内道路系统紊乱,道路等级较低,以土路、碎石路为主。
2.2 历史文脉分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