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群落在湿地水质净化的应用及可性(附件)

本案选用乔、灌、草、竹、藤中代表性植物结合乡土树种协调配置以营造丰富且稳定群落生态,完善湿地公园宣教展示、科学探索、监测管理等功能,满足不同人群游览需求,并增强空间识别性,此外,考虑水生及湿生植物的吸附、过滤和沉淀以及根区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对水体净化,在景观设计中利用植物群落发挥最大效益进行试点,以改善水体富营养化为主要目标,恢复湿地选区基本生态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环境质量,延续太湖流域旖旎风光。关键字种植设计,植物群落,湿地,苏州,水质净化
目 录
1 引言 1
2 现状综述 1
2.1 选区概述 1
2.2 存在问题 2
2.3 可行性分析 2
2.3.1 吸收作用 2
2.3.2 植物配置 2
3 植物群落配置综述 3
4 设计构思 11
4.1 灵感来源 11
4.2 设计理念 11
4.3 功能分区 12
5 设计说明 12
5.1 入口广场区 13
5.2 休闲娱乐区 13
5.3 宣教展示及探索体验区 13
5.4 生态保育区 14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1引言
湿地是地球表层上由水、土和挺水或湿生植物(可伴生其它水生生物)相互作用构成,其内部是长期为水所控制的自然综合体[1],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调节气候、防风固土、蓄洪防旱、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湿地因其强大的生态效益引得多学科关注,在此背景下湿地公园发展迅速,国外主要是以国家公园为代表的超自然保护区,国内除了少数几个保护区外,基本是以公园的形式开放,提供基本的游览需求,故而要在设计中权衡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做到保证生态前提下的开放。湿地中的水体既是湿地的主体也是其中最脆弱的部分,太湖作为全国第三大淡水湖,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更是长期存在。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主要的生产者,是一种可持续的资源,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在生态系统和园林景观中都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对整个生态系统有着支撑和稳定作用,但在实际建设中,植物配置随意、功能单一、乡土湿地植物种类缺乏等问题突出,植物群落稳定性和功能性受到影响,难以完全发挥湿地的自净能力,故而从功能性出发专注植物群落对水质的影响,进行规划设计,所见成的人工湿地是在对当地原生湿地群落的模拟,需要漫长的演变过程从而使其形成自然的湿地生态系统。
2现状综述
2.1选区概述
苏州位于北亚热带,属季风气候,夏日雨水充足,冬季寒冷干燥,全年温和多雨,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6.0℃18.0℃,年降水量11001150mm。太湖年平均水温17.1℃ ,常年仅在湖湾或背风岸可见12厘米厚的薄冰。平均水深1. 9米,蓄水量44.3亿立方米。每年4月春雨增加,水位上升,至7、8月水位最高,9月后水位开始下降,11、12月进入枯水期,次年1、2月水位最低。历年最高水位为4.97米,历年最低水位2. 17米。
现苏州太湖湿地公园所在地以太湖五湖之一的游湖为中心建设,场地在20世纪70年代至2009年间用于围垦养殖,期间由于环境意识薄弱肆意排放,导致场地破坏严重,至今,总氮、总磷仍为湿地水域首要污染物,大面积发生湖泛的可能性依旧存在[3],苏州市也因此列入国家水质型缺水地区,与此同时,沼泽化程度也已经远远超出湖泊正常演化进度,生态功能急剧下降,湿地修复刻不容缓[4]。
本案选区位于太湖湿地公园西北部:120.356~120.363E,31.329~31.338N,总面积约为31.8公顷,其中陆地面积约为21.2公顷,地域内土地破碎度较高,斑块类型丰富,陆地斑块占优势,是以人工湿地为主,河流湿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并存的湿地多样化地区,目前定位为休闲度假区,纵观全园该区域水质较差,且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更为严重的夏季盛行东南风,选区所需承担的水体净化任务更重,故而选取水域西北侧进行规划设计更具针对性,成果更具代表性。
2.2存在问题
湿地公园于2006年规划建园,自2010年对外开放以来,南区实用率较高且游览设施已基本完善,植物配置较为丰富也呈稳定趋势,而选区所在的休闲娱乐区,景观效果仍然比较单调,仅有一个沙滩、一个广场、两个亭子、两处廊架和三处简易休息区,植物配置种类较少,灌木及草本相对单一,藤本、竹类、水生湿生植物尤其缺乏,植物配置没有过渡性和演替性;公园设施及科教宣传未能满足需求,各路口的识别度不高,路线组织的导向性不够明确;当地特色文化及乡土树种未能很好地体现;水面漂浮的褐色絮状物,相比全园内也比较多,大部分水域能见度20厘米左右。
2.3可行性分析
2.3.1吸收作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养分,水生植物也不例外,其中湿生和挺水植物根系发达主要是吸收泥土内营养物质,如芦苇、再力花等;浮水植物则直接吸收水中养分,凤眼莲就是其中代表,若水中营养物质过剩会呈现疯涨局势,且因其根系在水中可随水流动容易造成泛滥的情况故而慎重选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虽不具备发达的根系,其茎叶也能从水中吸收养分[5]。
2.3.2植物配置
研究表明不同空间配置的水生植物都具有净水效果,3种植物配置比2种植物配置要好,沉水植物除氮能力更强可适当增加比例,根系发达的植物净化效果也更好[6],故而在配置时注意将多种生活型水生及湿生植物相结合应用。
3植物群落配置综述
植物景观设计要遵从师法自然,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在设计中同时具备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实用性。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适地适树和选用乡土植物是科学性的基础。乡土植物是扎根于当地固有自然与风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区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具有较强的抗逆性、适应性和较高的生态效益,应该成为近自然种植设计的首选,慎重地利用外来植物[7]。也考虑为蜜蜂和蝴蝶等传粉益虫提供蜜源,以及湿地鸟类的觅食和栖息需求,全方位考量。最终选用树种:
1.基调树种:是能够统一全园基调的树种,是应用广泛的乡土树种,经过实地考察后决定选用水杉、榉树、香樟、银杏,这几个树种树形优美,发芽早落叶晚,没有飞毛等会引起过敏的物质,落叶集中,其中塔型水杉是水陆过渡地带骨干树种,也是基调树种中的速生树种,能够较快形成林带;榉树树冠伞形,丰富树形,生长缓慢,材质优良,抗风力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树种;香樟是苏州市市树,在当地生长良好,旧时家中生女种香樟,也算颇有当地乡俗代表的树种;银杏作为有名的长寿树种,适应强无公害,秋季景观突出,相互从而提高场地内辨识度,多树种结合也更能发挥整体生态效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13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