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理论对盐河风光带改造设计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河流,每条河流都有一段自己的历史。通过对河滨风光的改造设计,对于探寻城市文脉,丰富居民生活,提高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次以淮安盐河风光带淮阴区段为例,设计以风光带已有的景观为基础,在“海绵城市”理论的基础上对其景观断裂部分做出改造设计。目的在于使城市滨河景观空间系统化、功能多样化、设计人性化。设计内容从盐河的历史出发,以古代盐运为设计思路,让人们在了解运河文化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精神得到休憩,使盐河风光带形成一条河滨风光带,一条文化生活带。关键词 滨水空间 海绵城市 城市记忆 生态
目 录
1 引 言 1
2 设计背景与概况 1
2.1 区位分析 1
2.2 历史背景 1
2.3 现状观察 2
2.3.1盐河风光带景观现状 2
2.3.2盐河风光带植被现状 2
3 设计思路与原则 2
3.1设计思路 2
3.2设计依据 3
3.3设计原则 3
3.3.1生态优先性原则 3
3.3.2以人为本原则 3
3.3.3注重地方特色原则 3
3.3.4可持续性原则 3
4 具体设计 4
4.1风光带入口空间 4
4.1.1“海绵”喷泉小景 4
4.1.2帆樯相望浮雕 4
4.1.3盐运广场 5
4.2河畔文化走廊空间 5
4.3各组团空间 5
4.3.1曲艺花廊 5
4.3.2月下花前 6
4.3.3“遇见”集散广场 6
4.3.4下沉式绿地 6
4.3.5海绵蓄水池 6
5 景观规划分析 7
5.1功能分析 7
5.2景观节点分析 7
5.3主次园路分析 7
5.4灯光设置分析 7
6 种植设计 8
6.1植物配置构思 8
6.2植物配置选择 8
7 小品及硬质铺装 9
结论 11
致谢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自古以来,城市傍水而建,因水而兴,河流,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大动脉,发挥着漕运,交通,游玩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一步腐蚀,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恶劣,河流转变成了城市的垃圾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海绵城市”理论被提出,旨在解决城市内涝与季节性缺水的问题。而河滨绿地的改造,也因此登上了城市景观规划的舞台,成为了新时期“海绵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滨河绿地,大部分是狭长的带状空间,所以又可称之为滨河风光带,在可以作为居民散步游玩的同时,主要也可做成健身步道。滨河绿地的景观规划,是以“带状空间”为底,结合城市文脉,周围的人居环境与当地的乡土树种,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为城市创造一张具有本土特色的名片。在滨河风光带的设计中,首先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其次则需要结合城市背景而设计 [1]。
2 设计背景与概况
2.1 区位分析
淮安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是江苏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地处南京紧密都市圈,东接盐城,西毗宿迁市,南靠扬州和安徽滁州,北临连云港,曾是漕运要冲、盐运枢纽,是一个典型的运河之都。淮安境内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京杭大运河、淮河、盐河、废黄河、淮沭新河等九条河流纵横交错,洪泽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大部分都在其境内,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相互点缀,素来有“平原水乡”的美誉。属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因位置特殊,兼具南北气候特点,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天温度多变,夏季炎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光照充足。
盐河风光带,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内,东起承德北路,西接北京北路,属淮安市市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包括已改造好的部分长度约2478米,周围主要为居民区。
2.2 历史背景
盐河,古称官河或漕河,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一条连接连云港与淮安市的人工河道,古时是淮盐南运的重要通道。唐初年间,由于经济繁荣,南北水陆运输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粮食的转运和食盐的运输,遂在武唐睿宗四年,从古涟水向北开凿了一条可以直达海州的漕河,称官河。后经宋元明不断疏浚,至清初,淮北板浦,中正、临兴三个盐场逐渐兴旺,盐运繁盛,故而易名盐河。
2.3 现状观察
2.3.1 盐河风光带景观现状
此次设计,主要针对北京路盐河大桥与鞠通桥段南岸,将其作为盐河风光带的龙头部位。盐河风光带上有四座大桥横跨两岸,从整体看,将盐河风光带分成了相联系的三段,交通便捷,视野良好。由于其是开放性公共绿地空间,所以未设置有专门的主入口,而是以健康步道的形式向附近居民开放。而其中北京路盐河大桥与鞠通桥段南岸未曾进行有效的景观规划,导致了盐河风光带的断裂。从鞠通桥向两岸观察,北岸绿树成荫而南岸植被覆盖稀少,景观效果极差。从整体环境来看,该段属盐河拐弯处,应当是景观视线的交汇处,具有成为风光带起点的天然地理优势。
2.3.2 盐河风光带植被现状
该段风光带植被覆盖较为稀疏,品种较为单一,颜色单调,主要是当地的野生落叶乔木,有杨树、泡桐、水杉、刺槐等,种植零散,未能形成有效的植物群落,竖向变化突兀,乔木长势不佳,且有大片的土地裸露,雨季易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在设计中,对长势尚可的大型乔木予以保留,对于影响景观效果的小乔木予以移植,尽可能的减少植物栽植成本。
3 设计思路与原则
3.1 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的建设,希望利用海绵吸水原理,将初期雨水径流吸收,利用水循环,从而改善洪涝问题,减轻水污染[2]。
根据海绵城市的“六字方针”,本设计做出以下规划。在园路、广场、景观节点选择透水性铺装将雨水“渗”下去;在园路的两侧构建下沉式绿地以求“滞”留住雨水;在场地地势较低的地方建立海绵蓄水池搭配植草沟,以“蓄”住雨水;利用地形坡度汇集地表径流,进入蓄水池,再通过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将雨水“净”化;植物的喷灌、场地中的水景都来自于蓄水池中的雨水,做到雨水的综合利“用”;同时在广场边缘、园路的两侧、场地的低洼处配置相应的给排水设施如排水管网、雨水井等,不只依靠植物的滞留作用,这样可以在城市汛期雨量过大时迅速的“排”出雨水,从而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目 录
1 引 言 1
2 设计背景与概况 1
2.1 区位分析 1
2.2 历史背景 1
2.3 现状观察 2
2.3.1盐河风光带景观现状 2
2.3.2盐河风光带植被现状 2
3 设计思路与原则 2
3.1设计思路 2
3.2设计依据 3
3.3设计原则 3
3.3.1生态优先性原则 3
3.3.2以人为本原则 3
3.3.3注重地方特色原则 3
3.3.4可持续性原则 3
4 具体设计 4
4.1风光带入口空间 4
4.1.1“海绵”喷泉小景 4
4.1.2帆樯相望浮雕 4
4.1.3盐运广场 5
4.2河畔文化走廊空间 5
4.3各组团空间 5
4.3.1曲艺花廊 5
4.3.2月下花前 6
4.3.3“遇见”集散广场 6
4.3.4下沉式绿地 6
4.3.5海绵蓄水池 6
5 景观规划分析 7
5.1功能分析 7
5.2景观节点分析 7
5.3主次园路分析 7
5.4灯光设置分析 7
6 种植设计 8
6.1植物配置构思 8
6.2植物配置选择 8
7 小品及硬质铺装 9
结论 11
致谢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自古以来,城市傍水而建,因水而兴,河流,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大动脉,发挥着漕运,交通,游玩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进一步腐蚀,人与自然的关系愈来愈恶劣,河流转变成了城市的垃圾场。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缓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进一步恶化,“海绵城市”理论被提出,旨在解决城市内涝与季节性缺水的问题。而河滨绿地的改造,也因此登上了城市景观规划的舞台,成为了新时期“海绵城市”规划的重点之一。滨河绿地,大部分是狭长的带状空间,所以又可称之为滨河风光带,在可以作为居民散步游玩的同时,主要也可做成健身步道。滨河绿地的景观规划,是以“带状空间”为底,结合城市文脉,周围的人居环境与当地的乡土树种,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周边居民提供一个优美的环境,为城市创造一张具有本土特色的名片。在滨河风光带的设计中,首先应遵循生态优先原则,其次则需要结合城市背景而设计 [1]。
2 设计背景与概况
2.1 区位分析
淮安位于中国大陆的东部,是江苏省北部的一个重要城市,地处南京紧密都市圈,东接盐城,西毗宿迁市,南靠扬州和安徽滁州,北临连云港,曾是漕运要冲、盐运枢纽,是一个典型的运河之都。淮安境内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京杭大运河、淮河、盐河、废黄河、淮沭新河等九条河流纵横交错,洪泽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大部分都在其境内,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相互点缀,素来有“平原水乡”的美誉。属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因位置特殊,兼具南北气候特点,气候适中,四季分明,雨热同期,春天温度多变,夏季炎热,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光照充足。
盐河风光带,位于淮安市淮阴区内,东起承德北路,西接北京北路,属淮安市市区,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包括已改造好的部分长度约2478米,周围主要为居民区。
2.2 历史背景
盐河,古称官河或漕河,位于江苏省东北部,是一条连接连云港与淮安市的人工河道,古时是淮盐南运的重要通道。唐初年间,由于经济繁荣,南北水陆运输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粮食的转运和食盐的运输,遂在武唐睿宗四年,从古涟水向北开凿了一条可以直达海州的漕河,称官河。后经宋元明不断疏浚,至清初,淮北板浦,中正、临兴三个盐场逐渐兴旺,盐运繁盛,故而易名盐河。
2.3 现状观察
2.3.1 盐河风光带景观现状
此次设计,主要针对北京路盐河大桥与鞠通桥段南岸,将其作为盐河风光带的龙头部位。盐河风光带上有四座大桥横跨两岸,从整体看,将盐河风光带分成了相联系的三段,交通便捷,视野良好。由于其是开放性公共绿地空间,所以未设置有专门的主入口,而是以健康步道的形式向附近居民开放。而其中北京路盐河大桥与鞠通桥段南岸未曾进行有效的景观规划,导致了盐河风光带的断裂。从鞠通桥向两岸观察,北岸绿树成荫而南岸植被覆盖稀少,景观效果极差。从整体环境来看,该段属盐河拐弯处,应当是景观视线的交汇处,具有成为风光带起点的天然地理优势。
2.3.2 盐河风光带植被现状
该段风光带植被覆盖较为稀疏,品种较为单一,颜色单调,主要是当地的野生落叶乔木,有杨树、泡桐、水杉、刺槐等,种植零散,未能形成有效的植物群落,竖向变化突兀,乔木长势不佳,且有大片的土地裸露,雨季易导致部分水土流失。在设计中,对长势尚可的大型乔木予以保留,对于影响景观效果的小乔木予以移植,尽可能的减少植物栽植成本。
3 设计思路与原则
3.1 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的建设,希望利用海绵吸水原理,将初期雨水径流吸收,利用水循环,从而改善洪涝问题,减轻水污染[2]。
根据海绵城市的“六字方针”,本设计做出以下规划。在园路、广场、景观节点选择透水性铺装将雨水“渗”下去;在园路的两侧构建下沉式绿地以求“滞”留住雨水;在场地地势较低的地方建立海绵蓄水池搭配植草沟,以“蓄”住雨水;利用地形坡度汇集地表径流,进入蓄水池,再通过水生植物的净化作用将雨水“净”化;植物的喷灌、场地中的水景都来自于蓄水池中的雨水,做到雨水的综合利“用”;同时在广场边缘、园路的两侧、场地的低洼处配置相应的给排水设施如排水管网、雨水井等,不只依靠植物的滞留作用,这样可以在城市汛期雨量过大时迅速的“排”出雨水,从而防止城市内涝的发生。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