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与水兴化城市街头绿地景观设计(附件)
城市街头绿地是散布于城市中的小型开放式绿地,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单元。一个良好的街头绿地可以为城市中的居民带来许多福利,比如为大家健身娱乐提供了好去处,提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的场所。而一个优良的街头绿地,必须是人性化的,空间尺度适宜,环境优美等,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另外,也要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每个人来到这里,都能找到各自的场所,进行各自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因此空间要具备一定的识别能力。“垛与水”是综合了兴化城市的自然和地理特征所提炼出来的一个主题,从平面方案到竖向的景观识别度,街头绿地的设计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关键词 街绿头地,垛与水,人性化,功能性目 录
1 引言 1
1.1 城市街头绿地 1
2 项目认知与现状 1
2.1 设计背景 1
2.2 自然环境 2
2.3 区位分析与用地现状 2
3 挑战与战略 3
3.1 场地挑战 3
3.2 设计目标与主题 3
3.3 设计规范 4
4 具体设计 4
4.1 设计理念 4
4.2 整体规划 5
4.3 分区详规 5
4.4 细节设计 7
4.5 植物配置 8
结 论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引言
在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居住条件基本得到了满足,但发展的速度快并不等同于它的品质高,大部分小区内部的环境和绿化规划设计不到位,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们每天住进像四方盒子一样的空间里,出来到外部空间也得不到心灵的释放,邻里之间更是缺乏交流互动的场所,因此,一个景观优美、功能多样的街头绿地是对市民生活状态的一个必要补充,它的面积虽不大,却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 城市街头绿地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街头绿地被定义为: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地等,是散布于城市中的小型开放式绿地。街头绿地的形成与当前城市的发展、建设联系紧密,它的形成方式大致分为两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场所,因此,一个景观优美、功能多样的街头绿地是对市民生活状态的一个必要补充,它的面积虽不大,却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 城市街头绿地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街头绿地被定义为: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地等,是散布于城市中的小型开放式绿地。街头绿地的形成与当前城市的发展、建设联系紧密,它的形成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伴随着新区开发而形成,另一种是由旧城更新而形成[1]。前者的规模相对较大,往往作为新区建设的首期开发区域内的形象带动工程,一般以大面积绿化为主;后者形成的街头绿地与城市原有空间脉络联系密切,周边以居民生活区或商业区为主,人流量大,人群集中,使用率会比较高,因此,此类街头绿地的设计重点在于创造出一些丰富的活动场地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美国最早的街头绿化建设称之为小型公园、迷你公园等。研究理论代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为后期城市绿化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丹麦建筑师杨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从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去分析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质量,提出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活动空间的有效途径[3]。因此,街头绿地已经成为每个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承载着城市文化、内涵、生活、形象的方方面面,设计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街头绿地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可识别性“名片”[4]。
3 项目认知与现状
3.1 设计背景
兴化位于江苏中部,地处江淮之间,是里下河地区建湖、兴化、溱潼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四面环水,交通不变,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兴化是战国楚将昭阳的食邑)好避兵”的说法。因此,兴化城是一座水城,在六七十年代,交通还不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的时候,人们出行都靠船,农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家的小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兴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水:渔业繁荣,农业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垛田龙香芋”是靠水与河泥培育出的舌尖上的美食;闻名遐迩的千岛菜花景区,是先民门从水下取土,堆积成垛而形成,如今迎来大批游客,带动了兴化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兴化的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在2014年发布的《兴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将兴化市的城市性质定义为里下河地区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其中提出的一条发展策略“生态约束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加强市域内河网、湖荡、垛田等生态敏感空间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其与城市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相结合,塑造水乡花园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彰显城市魅力。近日,市规划局同园林处,针对部分城区部分地段脏乱状况,计划实施“见缝插绿”的方案,大力支持城市绿化,大量的街头绿地把广场、公园等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绿网,维护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3.2 自然环境
兴化市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大陆与海洋性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具有降雨丰富、夏热冬寒、雨热同步等特点。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年平均气温14℃~15℃。无霜期210~220天。兴化市历年平均降水量1040.4毫米,年际变化较大,1978年仅393.6毫米,而1991年降水量高达2080.8毫米,水位也随之变化,时有涝灾。6~9月份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而年平均蒸发量约为960毫米。
兴化市地势低洼平坦,为周边高中间低的碟型洼地。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域面积将近120万亩,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面积较大的湖荡有大纵湖、吴公湖、得胜湖、乌金荡、沙沟南荡等,俗称“五湖八荡”。
3.3 区位分析与用地现状
设计地块位于兴化市城区英武南路与拥绿园路的交汇处,长方形地块,较长,面积约为两万平方米左右,根据2014年12月兴化市规划局发布的“兴化市城市特色空间规划”,英武路被规划设定为特色展示道路,而该地块正好处于英武路的一侧,所以,通过将该地块设计成为一处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富有城市特色的街头公园,将会是这条特色道路上有力传达城市特色的“点缀物”。
基地三面环路,一面临水,四周都是居住小区和沿街商铺,人流量较多,附近有一所中学和一和一所小学。河对面是一处滨水绿地,内设有少量的户外建身器材,但使用率极低。基地被围墙所挡,内部野草丛生,还有两排荒废的砖房。场地北边的河岸与桥的夹角处变成了垃圾场,水质也十分浑浊,有污水管通向河水。另外,周围有的住居小区内部绿化配置不高,缺乏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场地。由此看来,在这里创造出一个绿色的、生态的、功能丰富的街头绿地对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4 挑战与战略
4.1 场地挑战
综合分析场地的自然环境、现状以及街头绿地的功能要求,场地设计提出诸多挑战。第一,如何体现兴化的城市特色?第二,如何满足不同的人对街头绿地不同的需求?第三,如何将兴化的城市特色融入到各个功能区?
4.2 设计目标与主题
通过以上对兴化有关资料和信息的总结,提炼出这次设计的主题“垛与水”。兴化是一座水城,更是一座建在垛上的城市,河道如同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将陆地分成若干个垛,水和垛是兴化两个重要的地理特征。
城市街头绿地是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首先,要具有可达性,周边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到达;其次要具有大众性,即它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人群而不是为少数人享受;再者,就是
1 引言 1
1.1 城市街头绿地 1
2 项目认知与现状 1
2.1 设计背景 1
2.2 自然环境 2
2.3 区位分析与用地现状 2
3 挑战与战略 3
3.1 场地挑战 3
3.2 设计目标与主题 3
3.3 设计规范 4
4 具体设计 4
4.1 设计理念 4
4.2 整体规划 5
4.3 分区详规 5
4.4 细节设计 7
4.5 植物配置 8
结 论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引言
在房地产开发蓬勃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居住条件基本得到了满足,但发展的速度快并不等同于它的品质高,大部分小区内部的环境和绿化规划设计不到位,缺乏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们每天住进像四方盒子一样的空间里,出来到外部空间也得不到心灵的释放,邻里之间更是缺乏交流互动的场所,因此,一个景观优美、功能多样的街头绿地是对市民生活状态的一个必要补充,它的面积虽不大,却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 城市街头绿地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街头绿地被定义为: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地等,是散布于城市中的小型开放式绿地。街头绿地的形成与当前城市的发展、建设联系紧密,它的形成方式大致分为两种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场所,因此,一个景观优美、功能多样的街头绿地是对市民生活状态的一个必要补充,它的面积虽不大,却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 城市街头绿地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城市街头绿地被定义为: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地等,是散布于城市中的小型开放式绿地。街头绿地的形成与当前城市的发展、建设联系紧密,它的形成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伴随着新区开发而形成,另一种是由旧城更新而形成[1]。前者的规模相对较大,往往作为新区建设的首期开发区域内的形象带动工程,一般以大面积绿化为主;后者形成的街头绿地与城市原有空间脉络联系密切,周边以居民生活区或商业区为主,人流量大,人群集中,使用率会比较高,因此,此类街头绿地的设计重点在于创造出一些丰富的活动场地来满足市民的需求。
美国最早的街头绿化建设称之为小型公园、迷你公园等。研究理论代表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理论,为后期城市绿化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2]。丹麦建筑师杨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从人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去分析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质量,提出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活动空间的有效途径[3]。因此,街头绿地已经成为每个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承载着城市文化、内涵、生活、形象的方方面面,设计富有城市特色的城市街头绿地就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可识别性“名片”[4]。
3 项目认知与现状
3.1 设计背景
兴化位于江苏中部,地处江淮之间,是里下河地区建湖、兴化、溱潼三大洼地中最低洼的地方,俗称“锅底洼”。境内河湖港汊纵横交错,密如蛛网。四面环水,交通不变,地处偏僻,向有“自古昭阳(兴化是战国楚将昭阳的食邑)好避兵”的说法。因此,兴化城是一座水城,在六七十年代,交通还不像现在这样四通八达的时候,人们出行都靠船,农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自家的小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兴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水:渔业繁荣,农业发达,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垛田龙香芋”是靠水与河泥培育出的舌尖上的美食;闻名遐迩的千岛菜花景区,是先民门从水下取土,堆积成垛而形成,如今迎来大批游客,带动了兴化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兴化的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建设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在2014年发布的《兴化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中,将兴化市的城市性质定义为里下河地区富有水乡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其中提出的一条发展策略“生态约束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加强市域内河网、湖荡、垛田等生态敏感空间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使其与城市深厚的历史人文积淀相结合,塑造水乡花园城市特色,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彰显城市魅力。近日,市规划局同园林处,针对部分城区部分地段脏乱状况,计划实施“见缝插绿”的方案,大力支持城市绿化,大量的街头绿地把广场、公园等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绿网,维护着整个城市的生态系统。
3.2 自然环境
兴化市地处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受大陆与海洋性气候影响。四季分明,具有降雨丰富、夏热冬寒、雨热同步等特点。大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年平均气温14℃~15℃。无霜期210~220天。兴化市历年平均降水量1040.4毫米,年际变化较大,1978年仅393.6毫米,而1991年降水量高达2080.8毫米,水位也随之变化,时有涝灾。6~9月份降水相对集中,约占全年降水量60%以上,而年平均蒸发量约为960毫米。
兴化市地势低洼平坦,为周边高中间低的碟型洼地。境内河道纵横,湖荡棋布,水域面积将近120万亩,水资源十分丰富。境内面积较大的湖荡有大纵湖、吴公湖、得胜湖、乌金荡、沙沟南荡等,俗称“五湖八荡”。
3.3 区位分析与用地现状
设计地块位于兴化市城区英武南路与拥绿园路的交汇处,长方形地块,较长,面积约为两万平方米左右,根据2014年12月兴化市规划局发布的“兴化市城市特色空间规划”,英武路被规划设定为特色展示道路,而该地块正好处于英武路的一侧,所以,通过将该地块设计成为一处景观优美、功能多样、富有城市特色的街头公园,将会是这条特色道路上有力传达城市特色的“点缀物”。
基地三面环路,一面临水,四周都是居住小区和沿街商铺,人流量较多,附近有一所中学和一和一所小学。河对面是一处滨水绿地,内设有少量的户外建身器材,但使用率极低。基地被围墙所挡,内部野草丛生,还有两排荒废的砖房。场地北边的河岸与桥的夹角处变成了垃圾场,水质也十分浑浊,有污水管通向河水。另外,周围有的住居小区内部绿化配置不高,缺乏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场地。由此看来,在这里创造出一个绿色的、生态的、功能丰富的街头绿地对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深刻的意义。
4 挑战与战略
4.1 场地挑战
综合分析场地的自然环境、现状以及街头绿地的功能要求,场地设计提出诸多挑战。第一,如何体现兴化的城市特色?第二,如何满足不同的人对街头绿地不同的需求?第三,如何将兴化的城市特色融入到各个功能区?
4.2 设计目标与主题
通过以上对兴化有关资料和信息的总结,提炼出这次设计的主题“垛与水”。兴化是一座水城,更是一座建在垛上的城市,河道如同一张纵横交错的网将陆地分成若干个垛,水和垛是兴化两个重要的地理特征。
城市街头绿地是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首先,要具有可达性,周边交通便利,方便居民到达;其次要具有大众性,即它的服务对象是广泛的人群而不是为少数人享受;再者,就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