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桥那宅那庙八坼老街区景观改造(附件)
随着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老街区已经渐渐地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了,其中主要体现在道路的宽度和房屋的使用功能方面。一方面老街区的道路狭窄,路面缺少维护,随着私家车和非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使得道路交通不通畅,居民出行不方便。另一方面老街区的传统建筑集商铺和居住为一体,房屋建筑面积小,保温隔热、采光通风等条件差,空间布局以及房屋内的设施无法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这些原因导致了老街区内原有居民的外流,许多建筑只有老人空守,老街区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因此,我们通过景观改造解决商业功能低、文化卫生差、公共空间少等的问题来聚集人气。关键词 老街区,景观改造,公共空间目 录
1 引言 1
2 背景分析 1
3 项目定位 1
3.1 设计理念 1
3.2 设计思路 2
4 具体设计 3
4.1 集市区设计 3
4.2 亲水平台景观设计 3
4.3 商铺区休闲景观带设计 4
4.4 民居隙地花境设计 5
4.5 房屋改建和再利用 5
5 种植设计 5
5.1 主要绿化植物 5
5.2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5
5.3 种植形式丰富多样 6
5.4 多方面考虑植物搭配 6
结 论 8
致 谢 9
参 考 文 献 10
1 引言
老街区是由建筑、道路、河流、植物、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生活文化以及各种物质元素共同营造的街道空间。老街区普遍存在于距离现在年代较近、历史较短、正努力城市化建设的小城镇中。与大中城市相比较而言,首先小城镇的城市化起步晚,街区中的文化特征尚未形成,其次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原有的老街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如今老街区的各项功能的衰弱,使老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所以,小城镇的老街区迫切的需要进行文化性的保护与改造[1]。
2 背景分析
本案设计场地的选择位于西塘街沿京杭大运河路段至航东街永宁桥路段以及城隍庙北侧道路万安桥路段至永宁桥路段。场地中设计路段为京杭大运河分流河道沿线,是前些年八坼镇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其次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原有的老街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如今老街区的各项功能的衰弱,使老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所以,小城镇的老街区迫切的需要进行文化性的保护与改造[1]。
2 背景分析
本案设计场地的选择位于西塘街沿京杭大运河路段至航东街永宁桥路段以及城隍庙北侧道路万安桥路段至永宁桥路段。场地中设计路段为京杭大运河分流河道沿线,是前些年八坼镇上居民的生活和活动中心,临街有大量商铺,居住民居数量多。场地中保留着2座古桥(万安桥和永宁桥),2栋古宅(沈宅和杨宅)和城隍庙等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中心迁移,老街区发展滞后;街道狭窄,交通不便;建筑年久失修,整体状况破落;迁移人口,留守老人多,房屋闲置;景观建设少等问题越来越明显,老街区丧失原有活力。
万安桥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建成。采用青石和花岗岩建成的梁式单孔桥,南北走向,桥长17米,宽3.3米,高4.1米,孔高3.3米。
永宁桥建于清末。桥长18.8米,宽3.6米,孔高3.45米,中宽3.85米。
沈宅建于清末。目前3幢房屋、1座砖雕门楼,宅子坐南朝北,现在保存有三进,均为楼厅。第一进门前有廊屋,廊屋东西各有一个发券,其中西发券与西侧民居的廊屋相接,形成数十米长的廊街。廊屋临水砌有石驳岸和单落水河埠。进入第一进后有一夹道,东侧为楼梯,往里为石板天井,天井北侧置有清水砖雕门楼,因在“文革”中遭受破坏,门额已难以看清,上面的纹饰尚在。第二进东、西侧均建有厢房,后面原为一个宽敞的天井,现建有平屋。第三进厅前置有翻轩,后面有一院子。沈宅东、西两侧外墙均置有观音兜与马头墙相结合的风火墙,门面墙高处饰有雕花纹饰。解放后,沈氏宅第产权归公,现归八坼房管所所有,租给八坼五金厂作厂房。
杨宅是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的故居,位于沈宅的东隔壁。现有其后人打扫维护。
城隍庙,始建于清代,座东朝西,内部保存有多幢建筑。坐落于万安桥和合浦桥路段。从码头上存有的青石、花岗石系船石可以看出临水为原来的码头和淌水河埠。第一进原为山门,内部有一个戏台,现在均已不存在了,后改为八坼当地粮库所的简易用房。第二进原为大殿,也已不存在了。现在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有很多香客前来敬香。
3 项目定位
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的城市发展向南迁移,水乡小镇八坼的发展机遇到来。我将在研究老街区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情况下,实现老街区的景观改造,提升景观效果,达到既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吸引人气拉动小镇发展的效果,同时使之成为小镇居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
3.1 设计理念
3.1.1 历史空间的保护与小镇发展的融合
老街区中存在不同历史时间的产物,不应一味仿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对一的落实,做到以修复为主,拆建为辅[2]。其中对文物保护类建筑以及保存相对较好的,能体现老街区特色的民居进行修缮并且重新赋予其功能,同时利用拆除成本较低的建筑腾出的土地实现小镇的发展。
过渡好新旧空间,通过景观营造,弱化边界,满足不同人群对老街区的不同的心理需求。
3.1.2 宜居空间的营造与人气的聚集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3]。现代城市中每一寸土地的利用都与人的舒适需求相结合而被精心设计[4]。
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而产生了老街区的街道,走向和尺度上的舒适度都是在依据生活的轨迹而被设定的。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私家车和非机动车进入了老街区居民的生活,原有的道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了,但在改造中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宽敞壁纸的街道而完全摈弃原有的街道,而是应该将原有的街道有所保留,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局部拓宽[5]。
在公共设施建设中,以方便居民生活为主。老街区居民中中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适当增设无障碍设施方便居民活动。
通过景观节点把居住区,商铺区,滨水空间连接起来,增加公共空间的可用性从而聚集人气。如集市,亲水景观平台,休闲景观带,民居隙地花境等。
3.2 设计思路
3.2.1 空间规划
(1)对地块内的建筑进行统计分类
按照重要性分类,即按照建筑的文化保护价值对建筑进行分类:
a.文物保护单位:5处——万安桥,永宁桥,沈宅,杨宅,城隍庙。建筑破旧,建筑外立面基本完整,部分内部损坏严重。
b.普通民居和商铺:建筑面积小,破旧、闲置房屋多,建筑材料残留多(砖、瓦)等。
(2)对地块进行区域划分
在老街区的改造中,既要保护历史,使老街区重现原来的风貌;也要实现功能上的更新,满足居住在老街区的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将地块划分为两个功能区:<
1 引言 1
2 背景分析 1
3 项目定位 1
3.1 设计理念 1
3.2 设计思路 2
4 具体设计 3
4.1 集市区设计 3
4.2 亲水平台景观设计 3
4.3 商铺区休闲景观带设计 4
4.4 民居隙地花境设计 5
4.5 房屋改建和再利用 5
5 种植设计 5
5.1 主要绿化植物 5
5.2 优先选择乡土树种 5
5.3 种植形式丰富多样 6
5.4 多方面考虑植物搭配 6
结 论 8
致 谢 9
参 考 文 献 10
1 引言
老街区是由建筑、道路、河流、植物、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活动、生活文化以及各种物质元素共同营造的街道空间。老街区普遍存在于距离现在年代较近、历史较短、正努力城市化建设的小城镇中。与大中城市相比较而言,首先小城镇的城市化起步晚,街区中的文化特征尚未形成,其次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原有的老街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如今老街区的各项功能的衰弱,使老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所以,小城镇的老街区迫切的需要进行文化性的保护与改造[1]。
2 背景分析
本案设计场地的选择位于西塘街沿京杭大运河路段至航东街永宁桥路段以及城隍庙北侧道路万安桥路段至永宁桥路段。场地中设计路段为京杭大运河分流河道沿线,是前些年八坼镇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其次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原有的老街区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现如今老街区的各项功能的衰弱,使老街区失去了原有的活力。所以,小城镇的老街区迫切的需要进行文化性的保护与改造[1]。
2 背景分析
本案设计场地的选择位于西塘街沿京杭大运河路段至航东街永宁桥路段以及城隍庙北侧道路万安桥路段至永宁桥路段。场地中设计路段为京杭大运河分流河道沿线,是前些年八坼镇上居民的生活和活动中心,临街有大量商铺,居住民居数量多。场地中保留着2座古桥(万安桥和永宁桥),2栋古宅(沈宅和杨宅)和城隍庙等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中心迁移,老街区发展滞后;街道狭窄,交通不便;建筑年久失修,整体状况破落;迁移人口,留守老人多,房屋闲置;景观建设少等问题越来越明显,老街区丧失原有活力。
万安桥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四月建成。采用青石和花岗岩建成的梁式单孔桥,南北走向,桥长17米,宽3.3米,高4.1米,孔高3.3米。
永宁桥建于清末。桥长18.8米,宽3.6米,孔高3.45米,中宽3.85米。
沈宅建于清末。目前3幢房屋、1座砖雕门楼,宅子坐南朝北,现在保存有三进,均为楼厅。第一进门前有廊屋,廊屋东西各有一个发券,其中西发券与西侧民居的廊屋相接,形成数十米长的廊街。廊屋临水砌有石驳岸和单落水河埠。进入第一进后有一夹道,东侧为楼梯,往里为石板天井,天井北侧置有清水砖雕门楼,因在“文革”中遭受破坏,门额已难以看清,上面的纹饰尚在。第二进东、西侧均建有厢房,后面原为一个宽敞的天井,现建有平屋。第三进厅前置有翻轩,后面有一院子。沈宅东、西两侧外墙均置有观音兜与马头墙相结合的风火墙,门面墙高处饰有雕花纹饰。解放后,沈氏宅第产权归公,现归八坼房管所所有,租给八坼五金厂作厂房。
杨宅是我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的故居,位于沈宅的东隔壁。现有其后人打扫维护。
城隍庙,始建于清代,座东朝西,内部保存有多幢建筑。坐落于万安桥和合浦桥路段。从码头上存有的青石、花岗石系船石可以看出临水为原来的码头和淌水河埠。第一进原为山门,内部有一个戏台,现在均已不存在了,后改为八坼当地粮库所的简易用房。第二进原为大殿,也已不存在了。现在每逢初一和十五,都有很多香客前来敬香。
3 项目定位
近年来,伴随着苏州的城市发展向南迁移,水乡小镇八坼的发展机遇到来。我将在研究老街区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情况下,实现老街区的景观改造,提升景观效果,达到既能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又能吸引人气拉动小镇发展的效果,同时使之成为小镇居民休闲娱乐的聚集地。
3.1 设计理念
3.1.1 历史空间的保护与小镇发展的融合
老街区中存在不同历史时间的产物,不应一味仿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对一的落实,做到以修复为主,拆建为辅[2]。其中对文物保护类建筑以及保存相对较好的,能体现老街区特色的民居进行修缮并且重新赋予其功能,同时利用拆除成本较低的建筑腾出的土地实现小镇的发展。
过渡好新旧空间,通过景观营造,弱化边界,满足不同人群对老街区的不同的心理需求。
3.1.2 宜居空间的营造与人气的聚集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3]。现代城市中每一寸土地的利用都与人的舒适需求相结合而被精心设计[4]。
人们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而产生了老街区的街道,走向和尺度上的舒适度都是在依据生活的轨迹而被设定的。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私家车和非机动车进入了老街区居民的生活,原有的道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交通的需求了,但在改造中并不能一味的追求宽敞壁纸的街道而完全摈弃原有的街道,而是应该将原有的街道有所保留,对其进行适当调整和局部拓宽[5]。
在公共设施建设中,以方便居民生活为主。老街区居民中中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适当增设无障碍设施方便居民活动。
通过景观节点把居住区,商铺区,滨水空间连接起来,增加公共空间的可用性从而聚集人气。如集市,亲水景观平台,休闲景观带,民居隙地花境等。
3.2 设计思路
3.2.1 空间规划
(1)对地块内的建筑进行统计分类
按照重要性分类,即按照建筑的文化保护价值对建筑进行分类:
a.文物保护单位:5处——万安桥,永宁桥,沈宅,杨宅,城隍庙。建筑破旧,建筑外立面基本完整,部分内部损坏严重。
b.普通民居和商铺:建筑面积小,破旧、闲置房屋多,建筑材料残留多(砖、瓦)等。
(2)对地块进行区域划分
在老街区的改造中,既要保护历史,使老街区重现原来的风貌;也要实现功能上的更新,满足居住在老街区的居民现代生活的需求。因此,将地块划分为两个功能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