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更新理论指导下的海门张謇纪念馆改造设计(附件)
张謇纪念馆附属绿地的景观改造设计,遵循有机更新理论指导,既传承中国传统纪念园林文化,也要富有新意,营造出既符合场地建筑外环境又富有鲜明主题特征的园林景观。遵循生态可持续原则,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植物的合理搭配、本土树种的引用等手段,在满足纪念性建筑景观绿地所必须具有的多方面功能,真正的实现一个景观的更新再利用,使得整个场地的使用率得以提高,整个地块的活力得以恢复。在本方案的设计中,积极融入和运用到了大众行为心理、色彩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城市设计等相关学科研究成果。既铭记历史,保留地方文化特色,又面向未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和精神追求。关键词 附属绿地,改造设计,有机更新,生态可持续性
目 录
1 引 言 1
2 背景分析及概况 1
2.1 项目背景 1
2.2 场地概况 1
2.3 现状分析 1
2.3.1张謇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1
2.3.2张謇纪念馆交通现状 2
2.3.3张謇纪念馆景观现状 3
2.3.4张謇纪念馆植物现状 3
2.3.5服务设施分析 4
3 矛盾及解决方案...4
3.1 矛盾一及解决措施4
3.2 矛盾二及解决措施5
3.3 矛盾三及解决措施5
3.4 矛盾四及解决措施6
3.5 矛盾五及解决措施6
4 设计构思、依据和原则 6
4.1 设计构思 6
4.2 设计依据 7
4.3 设计原则 7
5 具体设计 8
5.1 场地主入口空间 9
5.1.1景墙 9
5.1.2石碑 9
5.1.3植物组团 9
5.2 纪念馆前广场空间 9
5.3 中央景观空间 10
5.4各组团空间 10
5.4.1 荷花池假山 10
5.4.2 迥廊 11
5.4.3 池塘 11
6 规划设计分析 11
6.1 功能分析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6.2 交通分析 12
6.3 景观节点分析 12
7 种植设计 12
7.1 绿化构思 12
7.2 植物配置 13
7.3 植物选择 13
8 小品及硬质景观设计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的城市正面临着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和丧失城市独特性的问题,而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纪念馆,能够形象地表现出城市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文明等特征,对纪念馆进行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纪念馆附属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是城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对其进行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出一张令人过目不忘的城市“名片”。同时,纪念馆附属绿地的公共服务性属性,决定着在改造的同时,要满足现代社会对园林景观的需求,面向未来,实现有机更新。
2 背景分析及概况
2.1 项目背景
常乐镇中心位置在北纬31°55′54″,东经121°14′49″,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省的东南方向。常乐镇地势平坦,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常乐镇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丰富,光照充足,霜期较短。 ?
常乐镇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份。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主要降水为梅雨暴雨;8、9月份常常有台风天气,降水以台风暴雨为主。
2. 2 场地概况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占地面积约2.2公顷,整体呈矩形分布。
状元街为镇区老街,状元街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段。状元街东路连接富民路,中路向南通向张謇纪念广场,西路连接望江北路。中路向南通向张謇纪念广场,基地西侧为老镇区,东侧邻近富民路。基地北侧为老镇区,南侧为张謇主题文化公园。
2. 3 现状分析
2.3.1 张謇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状元街东首的张公故里祠堂旧址,1986年,地方政府在祠堂旧址建造了“张謇珍贵史料陈列室”,90年代增加了门楼等建筑并正式命名为张謇纪念馆。纪念馆主体为一幢两层大楼,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大楼的建筑平面呈H形,外立面采用青砖白缝装饰,屋顶伟灰色平瓦盖顶,是一幢民国建筑风格的大楼。大楼内部装饰中西结合,名族元素和欧式元素互相结合。
/
图1:常乐镇张謇纪念馆主建筑
2.3.2 张謇纪念馆交通现状
基地南侧为状元街,纪念馆主入口在状元街东首。这条街是游客进入纪念馆的主要道路,也是本地居民日常通行的主要道路。纪念馆主入口前有停车场。
位于基地东西两侧的富民路和望江北路是交通干道,日常车流量大,向南连接常乐路。
/
图2:周边地段环境
2.3.3 张謇纪念馆景观现状
从场地的地理位置来看,周边民居、商铺分布密集,日常人流量大。原有的开放空间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量的需求。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居民区与该镇现代景观相交融之处,传统景点与镇区居民区的连接点,是该镇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战略点。应当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地改造和更新,来提升开放空间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一个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的过渡地带。
纪念馆附近的建筑,大多数为老式民居,少量为商铺。建筑风格多为白墙黑瓦,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传统的江南小镇。小镇整体的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场地都氤氲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烟雨气息。场地的改造设计必须与周围的建筑风格相适应,与小镇的整体氛围相契合。
纪念馆周围,北侧为张謇文化主题公园;南侧为镇区居民区和张謇纪念广场;东侧为一系列店铺,如辉煌灯饰、苏盐连锁等,还有基督教堂;西侧主要为镇区居民区和商铺,如华联便利店、欧派电动车店等。
2.3.4 张謇纪念馆植物现状
场地的植物种类多为常用的园林景观植物,没有考虑场地的立地条件,导致植物种类单一且不能良好地生长。在植物的搭配运用上,没用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结构,缺乏层次感;没有考虑植物色彩的搭配,导致整个园林景观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
植物种植的空间结构单一,没有考虑地形的变化,大量使用灌木丛植和花坛排列。机械重复的种植方式使场地显得生硬,缺乏自然的美感。纪念馆主体建筑附近采用松树、香樟等乔木列植的方式,千篇一律,不能与纪念馆的总体氛围和环境相匹配。荷花池旁的乔木多为落叶乔木,落叶不能做到及时清扫,使荷花池给人形成一种脏乱的感觉。
目 录
1 引 言 1
2 背景分析及概况 1
2.1 项目背景 1
2.2 场地概况 1
2.3 现状分析 1
2.3.1张謇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1
2.3.2张謇纪念馆交通现状 2
2.3.3张謇纪念馆景观现状 3
2.3.4张謇纪念馆植物现状 3
2.3.5服务设施分析 4
3 矛盾及解决方案...4
3.1 矛盾一及解决措施4
3.2 矛盾二及解决措施5
3.3 矛盾三及解决措施5
3.4 矛盾四及解决措施6
3.5 矛盾五及解决措施6
4 设计构思、依据和原则 6
4.1 设计构思 6
4.2 设计依据 7
4.3 设计原则 7
5 具体设计 8
5.1 场地主入口空间 9
5.1.1景墙 9
5.1.2石碑 9
5.1.3植物组团 9
5.2 纪念馆前广场空间 9
5.3 中央景观空间 10
5.4各组团空间 10
5.4.1 荷花池假山 10
5.4.2 迥廊 11
5.4.3 池塘 11
6 规划设计分析 11
6.1 功能分析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br /> 6.2 交通分析 12
6.3 景观节点分析 12
7 种植设计 12
7.1 绿化构思 12
7.2 植物配置 13
7.3 植物选择 13
8 小品及硬质景观设计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中国的城市正面临着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和丧失城市独特性的问题,而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的纪念馆,能够形象地表现出城市的地域特征和精神文明等特征,对纪念馆进行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纪念馆附属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部分,是城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对其进行保护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打造出一张令人过目不忘的城市“名片”。同时,纪念馆附属绿地的公共服务性属性,决定着在改造的同时,要满足现代社会对园林景观的需求,面向未来,实现有机更新。
2 背景分析及概况
2.1 项目背景
常乐镇中心位置在北纬31°55′54″,东经121°14′49″,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苏省的东南方向。常乐镇地势平坦,地势呈西北略高、东南偏低。常乐镇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降雨丰富,光照充足,霜期较短。 ?
常乐镇的降水主要集中在6、7、8、9四个月份。6、7月份进入梅雨季节,主要降水为梅雨暴雨;8、9月份常常有台风天气,降水以台风暴雨为主。
2. 2 场地概况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状元街东首,占地面积约2.2公顷,整体呈矩形分布。
状元街为镇区老街,状元街分为东路、中路、西路三段。状元街东路连接富民路,中路向南通向张謇纪念广场,西路连接望江北路。中路向南通向张謇纪念广场,基地西侧为老镇区,东侧邻近富民路。基地北侧为老镇区,南侧为张謇主题文化公园。
2. 3 现状分析
2.3.1 张謇纪念馆的历史背景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状元街东首的张公故里祠堂旧址,1986年,地方政府在祠堂旧址建造了“张謇珍贵史料陈列室”,90年代增加了门楼等建筑并正式命名为张謇纪念馆。纪念馆主体为一幢两层大楼,占地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大楼的建筑平面呈H形,外立面采用青砖白缝装饰,屋顶伟灰色平瓦盖顶,是一幢民国建筑风格的大楼。大楼内部装饰中西结合,名族元素和欧式元素互相结合。
/
图1:常乐镇张謇纪念馆主建筑
2.3.2 张謇纪念馆交通现状
基地南侧为状元街,纪念馆主入口在状元街东首。这条街是游客进入纪念馆的主要道路,也是本地居民日常通行的主要道路。纪念馆主入口前有停车场。
位于基地东西两侧的富民路和望江北路是交通干道,日常车流量大,向南连接常乐路。
/
图2:周边地段环境
2.3.3 张謇纪念馆景观现状
从场地的地理位置来看,周边民居、商铺分布密集,日常人流量大。原有的开放空间明显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流量的需求。
张謇纪念馆位于常乐镇居民区与该镇现代景观相交融之处,传统景点与镇区居民区的连接点,是该镇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战略点。应当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进行适当地改造和更新,来提升开放空间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一个传统景观与现代景观的过渡地带。
纪念馆附近的建筑,大多数为老式民居,少量为商铺。建筑风格多为白墙黑瓦,是一个具有一定历史的传统的江南小镇。小镇整体的建筑风格,使得整个场地都氤氲了江南鱼米之乡的烟雨气息。场地的改造设计必须与周围的建筑风格相适应,与小镇的整体氛围相契合。
纪念馆周围,北侧为张謇文化主题公园;南侧为镇区居民区和张謇纪念广场;东侧为一系列店铺,如辉煌灯饰、苏盐连锁等,还有基督教堂;西侧主要为镇区居民区和商铺,如华联便利店、欧派电动车店等。
2.3.4 张謇纪念馆植物现状
场地的植物种类多为常用的园林景观植物,没有考虑场地的立地条件,导致植物种类单一且不能良好地生长。在植物的搭配运用上,没用形成稳定的乔灌草结构,缺乏层次感;没有考虑植物色彩的搭配,导致整个园林景观给人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
植物种植的空间结构单一,没有考虑地形的变化,大量使用灌木丛植和花坛排列。机械重复的种植方式使场地显得生硬,缺乏自然的美感。纪念馆主体建筑附近采用松树、香樟等乔木列植的方式,千篇一律,不能与纪念馆的总体氛围和环境相匹配。荷花池旁的乔木多为落叶乔木,落叶不能做到及时清扫,使荷花池给人形成一种脏乱的感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