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双修理念下的生态公园景观设计以凤凰山废弃矿山宕口景观设计为例(附件)
生态恢复是指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以一定的方向发展,或利用生态系统调节自身或恢复自身的能力,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辅以一定的人为措施,加速破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使生态系统朝着一个良性的地方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从而恢复此生态系统的原始特征。本次规划设计旨在完成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以及预防的基础上,进行植被修复,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增加矿山废弃地与人们的“交流”,对工矿地历史文化进行挖掘,通过规划明确整治要求,改善生态坏境,增加园区内功能区的设置,为居民休闲生活提供方便。关键词 生态修复,自我恢复,植被修复
目 录
1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1
1.3 相关理论概述 2
1.3.1 生态修复概述 2
1.3.2 后工业化社会规划概述 2
2 规划区域概况分析 3
2.1 区域定位 3
2.1.1 周边环境分析 3
2.1.2 区域分析 3
2.2 背景分析 3
2.3 区域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4
2.3.1 现存问题 4
2.3.2 解决方法 4
3 国内外案例分析 4
3.1 国外案例 4
3.2 国内案例 5
4 设计说明 6
4.1 设计理念 6
4.1.1 设计构思 6
4.1.2 设计方向 6
4.1.3 设计依据 6
4.2 设计分析 6
4.2.1 景观主体结构 7
4.2.2 景观植物设计 7
4.3 设计原则 7
4.4 景观节点分析 8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环境和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问题。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供应了70%以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农业生产资料,95%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的矿业,已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但是,矿业为我国提供能源和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矿活动及其排放的一些废弃物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土地资源,使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愈加严峻。由此,我国现在面临的紧切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以植被恢复为关键环节的废弃矿山的重建和恢复。
必须指出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废弃矿山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例如土壤表土层被破环、水土的流失、生物数量或生物种类的减少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对矿山废弃地的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恢复越来越渴望。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的研究和改造分析显示,人们对于废弃采石场的改造手段,主要是规矩废弃采石场本身的情况和周边环境,加入一些人文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从而达到矿山废弃地改造的目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充分查阅一定的资料后,对生态修复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吸取优秀案例的经验,在知识储备充足的基础上对规划地区就生态修复这一主题做出合理的规划,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提到生态重建,很多人想到的是使生态被破坏的地方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系统,其实不然。生态修复实际上就是让生态系统恢复其必要的功能和结构,使它在生态上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可以维系自身的发展。由此看来,恢复已经破损的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对生态破坏地的植被进行恢复,它还应该对土壤状态进行改良,使土壤养分实现一个循环和积累,除此之外,生态破坏地的生物的种类和功能还应回到还未采矿钱或者临近景观的水平,使得生态系统达到一个平衡,以得以不断维系下去。
1.2.2 研究意义
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人们对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概念才能得以不断发展。现代生态的恢复和重建,不仅包括恢复和提高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包括改变退化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优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通过对矿山废弃地的规划整治,不仅可以完成对矿山废弃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还可以完成矿山地质灾害除险,增加矿山废弃地的人文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更加地让人们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恢复是指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以一定的方向发展,或利用生态系统调节自身或恢复自身的能力,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辅以一定的人为措施,加速破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使生态系统朝着一个良性的地方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从而恢复此生态系统的原始特征。
1.3.2后工业化社会规划概述
“后工业化社会”一词最早是由法国阿兰杜罕(A Touraine)提出,在1973年出版的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一书中丹尼尔贝尔(D Bell)对“后工业化社会”一次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此书中,贝尔将社会划分成了三种形态,分别是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还从经济、政策、职业等方面分析了后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为后工业化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框架。
因为欧美地区的国家比较早地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由此进入了后工业化的阶段,所以他们相对较早对后工业化下老工业区进行了研究。从1960开始,一些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对传统工业进行了研究和改革,国外从总体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城市景观、绩效评价乃至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对后工业化进行了后工业化的研究和探索。在国内,还有中国是否已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争论。很多专家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后工业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是主要的方面,对更新政策、权利机制的结构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规划领域,重点是对老工业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文物工业遗产的保护、缺乏更新规划的理论依据等实际案例。
目 录
1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
1.2.1 研究目的 1
1.2.2 研究意义 1
1.3 相关理论概述 2
1.3.1 生态修复概述 2
1.3.2 后工业化社会规划概述 2
2 规划区域概况分析 3
2.1 区域定位 3
2.1.1 周边环境分析 3
2.1.2 区域分析 3
2.2 背景分析 3
2.3 区域现存问题与解决方法 4
2.3.1 现存问题 4
2.3.2 解决方法 4
3 国内外案例分析 4
3.1 国外案例 4
3.2 国内案例 5
4 设计说明 6
4.1 设计理念 6
4.1.1 设计构思 6
4.1.2 设计方向 6
4.1.3 设计依据 6
4.2 设计分析 6
4.2.1 景观主体结构 7
4.2.2 景观植物设计 7
4.3 设计原则 7
4.4 景观节点分析 8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环境和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主要问题。为我国的国民经济供应了70%以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农业生产资料,95%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的矿业,已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但是,矿业为我国提供能源和生产资料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采矿活动及其排放的一些废弃物占用了我国大量的土地资源,使我国土地资源短缺的情况愈加严峻。由此,我国现在面临的紧切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以植被恢复为关键环节的废弃矿山的重建和恢复。
必须指出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废弃矿山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例如土壤表土层被破环、水土的流失、生物数量或生物种类的减少等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人们对矿山废弃地的改造和生态环境的恢复越来越渴望。国内外矿山废弃地的研究和改造分析显示,人们对于废弃采石场的改造手段,主要是规矩废弃采石场本身的情况和周边环境,加入一些人文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景观,从而达到矿山废弃地改造的目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在充分查阅一定的资料后,对生态修复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吸取优秀案例的经验,在知识储备充足的基础上对规划地区就生态修复这一主题做出合理的规划,以达到一定的目的。
提到生态重建,很多人想到的是使生态被破坏的地方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系统,其实不然。生态修复实际上就是让生态系统恢复其必要的功能和结构,使它在生态上达到一定的平衡,从而可以维系自身的发展。由此看来,恢复已经破损的生态系统不仅仅是对生态破坏地的植被进行恢复,它还应该对土壤状态进行改良,使土壤养分实现一个循环和积累,除此之外,生态破坏地的生物的种类和功能还应回到还未采矿钱或者临近景观的水平,使得生态系统达到一个平衡,以得以不断维系下去。
1.2.2 研究意义
生态的恢复与重建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人们对退化的生态系统的不断进行深入研究,生态恢复和重建的概念才能得以不断发展。现代生态的恢复和重建,不仅包括恢复和提高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包括改变退化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从而形成一个更加优化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通过对矿山废弃地的规划整治,不仅可以完成对矿山废弃地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还可以完成矿山地质灾害除险,增加矿山废弃地的人文景观,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更加地让人们体会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生态修复概述
生态恢复是指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恢复,以一定的方向发展,或利用生态系统调节自身或恢复自身的能力,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辅以一定的人为措施,加速破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使生态系统朝着一个良性的地方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从而恢复此生态系统的原始特征。
1.3.2后工业化社会规划概述
“后工业化社会”一词最早是由法国阿兰杜罕(A Touraine)提出,在1973年出版的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The Coming of Post Industrial Society)》一书中丹尼尔贝尔(D Bell)对“后工业化社会”一次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在此书中,贝尔将社会划分成了三种形态,分别是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还从经济、政策、职业等方面分析了后工业化社会的基本特征,为后工业化社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框架。
因为欧美地区的国家比较早地就完成了工业化的进程,由此进入了后工业化的阶段,所以他们相对较早对后工业化下老工业区进行了研究。从1960开始,一些欧美国家特别是英国对传统工业进行了研究和改革,国外从总体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城市景观、绩效评价乃至公众参与等多个方面对后工业化进行了后工业化的研究和探索。在国内,还有中国是否已进入后工业社会的争论。很多专家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后工业化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是主要的方面,对更新政策、权利机制的结构进行了重点研究。在规划领域,重点是对老工业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文物工业遗产的保护、缺乏更新规划的理论依据等实际案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