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中央镇村主街道改造和景观升级(附件)

中央镇地处江苏南端,气候湿润,降雨充沛,光照充足。良好的气候环境可以适应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由于经济的发展,中央镇的年轻劳动力外迁,村中人员减少,一些无人居住的宅院空荡、破败。本设计通过改造主街道的外立面和景观升级,营造出和谐的场地氛围。亲水码头的设计,很好的拉近了人和景观的距离。关键词 古镇改造,保留设计,滨水景观,码头
目 录
1 引 言 1
2 背景分析及概况 1
2.1 中央镇的背景介绍 1
2.2 场地概况 1
2.3 现状分析 1
2.3.1中央镇的历史 1
2.3.2中央镇的生态环境现状 2
2.3.3中央镇建筑现状 2
2.3.4居住区人口分析................................................... 2
3 矛盾及解决方案... 2
3.1 矛盾一及对应措施 2
3.2 矛盾二及对应措施 3
3.3 矛盾三及对应措施 3
3.4 矛盾四及对应措施 3
3.5 矛盾五及解决措施 3
3.6 矛盾六及解决措施 3
4 设计构思、依据和原则 3
4.1 设计构思 3
4.1.1 定位与风格 3
4.1.2 布局与分区 4
4.2设计依据 4
4.3设计原则 4
4.3.1科学性原则 4
4.3.2艺术性原则 4
4.3.3文化特色与总体设计相协调结合的原则 4
4.3.4生态效应和景观结合的原则 4
4.3.5植物栽植为主的原则 5
5具体设计 5
5.1建筑外立面设计 5
5.1.1供销社建筑外立面设计 5
5.1.2民宅外立面的设计 5
5.2王家宅院的空间设计 5
5.2.1蔬菜种植用地的规划 5
5.2.2仓储空间的设计 6
5.3中央河滨水景观设计 6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3.1设计原则 6
5.3.2设计特色 6
5.4生态净水植物群设计 6
6规划设计分析 7
6.1功能分析 7
6.2交通分析 7
6.3景观节点分析 7
6.3.1户外休息空地 7
6.3.2水塔周围的景观空间 7
6.3.3亲水码头以及周围的配套景观 8
7种植设计 8
7.1绿化构思 8
7.2植物配置 8
7.2.1民宅外立面植物配置 8
7.2.2老年活动空间环境植物配置 8
7.2.3滨水绿化带植物配置 9
7.3植物选择 10
结论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我们国家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许多零散的农村土地经过流转,开始实行机械化作业。农业土地的日常作业对于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减少。村镇中许多年轻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以及外迁,导致农村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同时伴随产生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传统民宅老化破损严重无人修复,老人之间独门独院的缺乏交流场地,原生农村景观与建筑的不协调性。在环境问题上,河水水质的下降也影响着当地居民的生活。因此,对于中央河的生态治理以及协调当地建筑与景观的关系并且重塑邻里关系十分迫切。
2 背景分析以及概况
中央镇的背景介绍
中央镇位于江苏省最南端的城市——启东的中部,这里临江临海。所处地区的气候环境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润,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基本所有的阔叶类植物都能在此地越冬。因此,良好的气候条件是场地改造的良好的先决条件。
2. 2 场地概况
场地的主街道呈东西狭长的走向。曾经由的卵石铺面的主街道已经被水泥铺面所代替了。街道宽度平均为4.5m,街道两侧主要为村民住宅。
在街道中部有一座上世纪的典型建筑代表——供销社。同时,一个几乎荒废的周末集市菜场也失去了场地的原有利用价值。在村镇的末端,中央河横穿街道,一条危桥提供村中行人的日常通行。
中央河的河水在盛夏时,水藻疯长水体缺氧,这样的情况之下河水会泛出阵阵腥臭,并且河水呈暗绿色。但是在秋冬季节,水中植物消亡,河水比较清澈,从岸上观看可以看到河水的河床,河水能见度比较高。
村镇内居民宅前宅旁基本种植着一些大型乔木,乔木参天树干粗壮,村镇中具有较好的绿化基础。
2. 3 现状分析
2.3.1 中央镇的历史
启东整个地区都是由冲积平原生成的,当地是以沙地文化文竹。中央镇街道的历史大概在200年左右,当地居民人口都是慢慢外迁到本地定居产生的。但是尽管前后历史短暂,却已经经历了许多事件,比如侵华战争、文革等事件,这些事件都对当地的人文、建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模仿附近其他地区的各种建筑建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沙地建筑形式。在这里,人文与环境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
2.3.2 中央镇的生态环境现状
村内树木树龄都在10年以上,许多大树生长状态良好,树冠巨大,枝干粗壮。
由于部分的生活污水被倾倒入中央河内,河水的磷含量偏高,河水呈绿色。盛夏的浮萍泛滥,消耗了大量的氧气,使得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降低。许多鱼会呈现缺氧浮水的状态,甚至死亡。同时鱼类的种群丰富度较低。
2.3.3 中央镇建筑现状
民宅全部呈现一个南北的朝向。被大街均匀的串起,互相平行紧靠。两民宅建筑间距为20公分。这个间距在满足两建筑间通风的同时,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起到了通风散热的作用。虽然在功能上面满足了需求,但是从美观上面,建筑间隙太小,院落之间缺乏神秘性和美观性,许多破坏荒废的建筑占据了太多的土地面积。
2.3.4 居住区人口分析
全村常驻统计人口为35人,其中年龄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丧偶独居的老人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大部分年轻人已经永久搬离,小部分只有当逢年过节才会回来暂时居住。但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问题,老年人上了年纪之后腿脚不方便导致了行动范围大大受限制了。很多人基本足不出户,然后邻里之间的互相交流于照顾非常少,丧失了传统聚居应有的的氛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6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