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景观生态公园的植物应用与设计
目 录
1 引言 1
2 实地调研及现状分析 1
2.1 项目的实地调研 1
2.2 国外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2
2.3 国内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3
3 滨水景观生态公园的植物应用与设计过程 4
3.1 项目的设计定位 4
3.2 项目的设计原则与主题 5
3.3 设计的总体构思 5
3.4 功能区划分 5
3.5 项目的规划详情 5
3.5.1 驳岸景观的营造 5
3.5.2 滨水景观的营造 6
3.5.3 植物配置的营造 6
3.5.4 基础设计的通用设计 8
4 站在前沿看我的设计 8
结 论 9
致 谢 10
参 考 文 献 11
1 引言
搭着时代的顺风车方向总是不会错的!随着“水十条”和“海绵城市”的相继出台,社会对于城市滨水区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其研究设计也越来越深入,滨水区的规划现已发展成为一股热潮。现代城市的矗立与崛起追本溯源还要说到早期人类靠水而居、依水而生,所以大多数的城市滨水区都是包含历史性的存在。时至今日更是不难发现,城市滨水区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领域是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城市滨水区现已成为优化城市空间、提高竞争力的契机和入口,近年来的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地区建造和规划活动已经十分有效地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选择滨水的主题设计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2 实地调研及现状分析
2.1 项目的实地调研
本案设计场地的选择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母爱路段母爱公园以东,场地面积约为700*160米,滨水部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属淮安穿城四水之一的盐河,是带状滨水区上的一段。原有场地以西是母爱公园的规划设计,南面邻水,北面是居住的村落,场地及以东尚未有开发,还是属于没有人为干预的纯天然部分,所以设计中要着实注意其生态性,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滨水景观作为一种带状结构由线形要素构成,建立在资源共生、物质能量流通基础上,具有很强的连通性,当然要有精细的规划设计和设计管理才能为野生动植物创造生境的,同时服务于人类历史瑰宝的传承,更加可以发挥出其他特定的功能,例如美学。美国学者威尔逊等人从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指出“破碎化的自然要素对城市景观发展的影响无论是从生物学还是非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都是负面的[1]”。因此滨水景观的建造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城市景观的整体性息息相关的部分。所以在设计中有考虑到周围的居住村落,使得景观的设计与之互不干扰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供使用功能,另外还要考虑到与母爱公园景观设计的衔接,是之成为风格统一,绿带相连的统一整体而不会断掉。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景观的设计要综合原有场地的不利因素,满足防洪排水等的城市功能。原有场地为经过人未干预,设计的随意性比较大,但需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需要借鉴母爱公园的现实因素,减少时代性错误的发生,为后期城市规划增添力量。
2.2 国外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在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造中,着重点在于考虑项目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实际作用。国外城市滨水景观的研究是经历了一个城市生态的再生的过程。在最起初,西方城市为了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等城市景观类型来实现,其中当然就包含滨水绿地的建造。
前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自然发展为特征
前工业化时代,“水”的功用逐渐体现出来,大部分城市选址都依赖于水。世界上最早期的城市居民进行商品贸易交换等大多集中在大河交汇处,在国内外贸易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1世纪后的西欧工商业城市逐步成长起来的重要转折点就是滨水区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散至全欧洲。当然,这些滨水区刚开始建成时形成了一种城市与港口相融合的生活状态,并且具有商贸流通、军事基地,兼具港口和公共空间的功能,呈现出了一种较为自然的发展趋势。工厂、码头和仓库是滨水区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工厂、码头和仓库为地标
工业革命后,滨水区的主要特点发生改变,以交通运输、化工使用功能等效果显著。滨水区的日常功能正在逐步减小,产业资本化趋于明显,工业空间和产业空间逐步增多。为了使工业能力提高,把港口列为货物快速配送中转站,而不仅限于单一的货物存储和加工贸易的地区。具有特定功能的港口迅速壮大,内陆水运和铁路运输快速发展起来,为在港的主要城市服务,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城市的生产生活都在向滨水区靠拢。
后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游憩和景观为首要功能
1960年以后,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城市滨水区也经历了一场反工业化历程,工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工业设施与交通在迅速撤离,包括工业从城市到郊区的转移,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例如,从日本转移到中国等。提高轮船承载和运输船的发展使得港口逐渐向城外地区转移。随着中下层人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改善,人们更加有空闲去关注自然环境的美好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最早提现这一需求水平的,是在北美地区发展起来的城市滨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区的建造,例如巴尔的摩内港。随着这种趋势额不断发展,城市对滨水地区的改造逐渐增多,1965年后的加拿大及美国拥有超过千个滨水改造计划。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1993年后的日本拥有超过60个已经成功开发的滨水案例。目前,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于对滨水区的建造,着重发展其实用功能。随着“人与自然”的理念发展,城市滨水区整体环境舒适,已经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社交场所。
2.3 国内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我国古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各种场地的选址都讲究“依山傍水”。古时儒家思想盛行,讲究道法自然,较为注重地址的风水,因此大多城市的选址多位于山水旁,风景怡然地区。在国内,有关于城市与滨水区的建设大概也是始于这一时期,把“近水”作为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城市水体作为生态廊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带来的生态价值是不可估计的。我国对于城市与滨水的关系的研究及慢慢的重视只有二十多年的历程。近年来,滨水改造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由此,有关方面工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滨水的地区从开发到实施一系列流程的理论体系。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滨水区的发展也较为类似。洋务运动以后,滨水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工产业的主要集中地。1949年后,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过程,但是不变的是滨水区一直是工业的主要集中地。
1980年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的改造,尤其是对城市中心区域的规划设计逐渐涉及,可惜许多地区采取推到重新建造的方式,滨水区建设又会产生许多新的历史性的问题。场地的使用混乱,各地区开发缺少相对的统一和联系,过于独立,各方面设施也相对滞后,城市各个使用区混杂在一起,公共生活空间相对拥滞,城市建筑遮挡视线,对于空间构图也是相对平淡,缺乏美感。城市的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的体现是很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尤其可以凸显城市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城市继续发展的深入点。然而由于众多景观在历史和人为的因素下淡去甚至是消失的需杳无踪迹,人们已经很难再找到历史的遗迹。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关键性问题。生态坏境遭到严重破坏,多是由于后期治理力度不够,污水排放源源不断,人为的施工建设打乱自然生态系统,着实令人堪忧。
1 引言 1
2 实地调研及现状分析 1
2.1 项目的实地调研 1
2.2 国外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2
2.3 国内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3
3 滨水景观生态公园的植物应用与设计过程 4
3.1 项目的设计定位 4
3.2 项目的设计原则与主题 5
3.3 设计的总体构思 5
3.4 功能区划分 5
3.5 项目的规划详情 5
3.5.1 驳岸景观的营造 5
3.5.2 滨水景观的营造 6
3.5.3 植物配置的营造 6
3.5.4 基础设计的通用设计 8
4 站在前沿看我的设计 8
结 论 9
致 谢 10
参 考 文 献 11
1 引言
搭着时代的顺风车方向总是不会错的!随着“水十条”和“海绵城市”的相继出台,社会对于城市滨水区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对其研究设计也越来越深入,滨水区的规划现已发展成为一股热潮。现代城市的矗立与崛起追本溯源还要说到早期人类靠水而居、依水而生,所以大多数的城市滨水区都是包含历史性的存在。时至今日更是不难发现,城市滨水区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领域是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城市滨水区现已成为优化城市空间、提高竞争力的契机和入口,近年来的大规模的城市滨水地区建造和规划活动已经十分有效地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发展。选择滨水的主题设计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也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2 实地调研及现状分析
2.1 项目的实地调研
本案设计场地的选择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母爱路段母爱公园以东,场地面积约为700*160米,滨水部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属淮安穿城四水之一的盐河,是带状滨水区上的一段。原有场地以西是母爱公园的规划设计,南面邻水,北面是居住的村落,场地及以东尚未有开发,还是属于没有人为干预的纯天然部分,所以设计中要着实注意其生态性,不能成为历史的罪人。滨水景观作为一种带状结构由线形要素构成,建立在资源共生、物质能量流通基础上,具有很强的连通性,当然要有精细的规划设计和设计管理才能为野生动植物创造生境的,同时服务于人类历史瑰宝的传承,更加可以发挥出其他特定的功能,例如美学。美国学者威尔逊等人从城市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指出“破碎化的自然要素对城市景观发展的影响无论是从生物学还是非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都是负面的[1]”。因此滨水景观的建造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与城市景观的整体性息息相关的部分。所以在设计中有考虑到周围的居住村落,使得景观的设计与之互不干扰并能够最大限度的提供使用功能,另外还要考虑到与母爱公园景观设计的衔接,是之成为风格统一,绿带相连的统一整体而不会断掉。作为城市的一部分,景观的设计要综合原有场地的不利因素,满足防洪排水等的城市功能。原有场地为经过人未干预,设计的随意性比较大,但需要考虑的方面比较多,需要借鉴母爱公园的现实因素,减少时代性错误的发生,为后期城市规划增添力量。
2.2 国外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在国外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造中,着重点在于考虑项目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实际作用。国外城市滨水景观的研究是经历了一个城市生态的再生的过程。在最起初,西方城市为了解决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会通过建设城市公园等城市景观类型来实现,其中当然就包含滨水绿地的建造。
前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自然发展为特征
前工业化时代,“水”的功用逐渐体现出来,大部分城市选址都依赖于水。世界上最早期的城市居民进行商品贸易交换等大多集中在大河交汇处,在国内外贸易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11世纪后的西欧工商业城市逐步成长起来的重要转折点就是滨水区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扩散至全欧洲。当然,这些滨水区刚开始建成时形成了一种城市与港口相融合的生活状态,并且具有商贸流通、军事基地,兼具港口和公共空间的功能,呈现出了一种较为自然的发展趋势。工厂、码头和仓库是滨水区的重要标志。
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工厂、码头和仓库为地标
工业革命后,滨水区的主要特点发生改变,以交通运输、化工使用功能等效果显著。滨水区的日常功能正在逐步减小,产业资本化趋于明显,工业空间和产业空间逐步增多。为了使工业能力提高,把港口列为货物快速配送中转站,而不仅限于单一的货物存储和加工贸易的地区。具有特定功能的港口迅速壮大,内陆水运和铁路运输快速发展起来,为在港的主要城市服务,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城市的生产生活都在向滨水区靠拢。
后工业化时代---滨水区以游憩和景观为首要功能
1960年以后,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产业结构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城市滨水区也经历了一场反工业化历程,工业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工业设施与交通在迅速撤离,包括工业从城市到郊区的转移,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例如,从日本转移到中国等。提高轮船承载和运输船的发展使得港口逐渐向城外地区转移。随着中下层人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的改善,人们更加有空闲去关注自然环境的美好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最早提现这一需求水平的,是在北美地区发展起来的城市滨水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区的建造,例如巴尔的摩内港。随着这种趋势额不断发展,城市对滨水地区的改造逐渐增多,1965年后的加拿大及美国拥有超过千个滨水改造计划。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1993年后的日本拥有超过60个已经成功开发的滨水案例。目前,尤其是发达国家更加关注于对滨水区的建造,着重发展其实用功能。随着“人与自然”的理念发展,城市滨水区整体环境舒适,已经成为公众休闲娱乐的社交场所。
2.3 国内滨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我国古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各种场地的选址都讲究“依山傍水”。古时儒家思想盛行,讲究道法自然,较为注重地址的风水,因此大多城市的选址多位于山水旁,风景怡然地区。在国内,有关于城市与滨水区的建设大概也是始于这一时期,把“近水”作为城市选址的重要因素。城市水体作为生态廊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带来的生态价值是不可估计的。我国对于城市与滨水的关系的研究及慢慢的重视只有二十多年的历程。近年来,滨水改造成功的例子越来越多。由此,有关方面工作者总结出了一套滨水的地区从开发到实施一系列流程的理论体系。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滨水区的发展也较为类似。洋务运动以后,滨水区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工产业的主要集中地。1949年后,中国经历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过程,但是不变的是滨水区一直是工业的主要集中地。
1980年以后,社会迅速发展壮大,随之而来的是对城市的改造,尤其是对城市中心区域的规划设计逐渐涉及,可惜许多地区采取推到重新建造的方式,滨水区建设又会产生许多新的历史性的问题。场地的使用混乱,各地区开发缺少相对的统一和联系,过于独立,各方面设施也相对滞后,城市各个使用区混杂在一起,公共生活空间相对拥滞,城市建筑遮挡视线,对于空间构图也是相对平淡,缺乏美感。城市的滨水区对于一个城市的体现是很具有象征性和代表性的,尤其可以凸显城市的独特之处,同时也是城市继续发展的深入点。然而由于众多景观在历史和人为的因素下淡去甚至是消失的需杳无踪迹,人们已经很难再找到历史的遗迹。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让人痛心疾首的关键性问题。生态坏境遭到严重破坏,多是由于后期治理力度不够,污水排放源源不断,人为的施工建设打乱自然生态系统,着实令人堪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