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泽湖生态修复景观设计
洪泽湖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水面幅员辽阔,生物资源多种多样,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洪泽湖不仅仅是大型水库、航运交通枢纽,而且是渔业农业以及各种加工产品的生产基地,经济作用明显。但是,由于淮河入洪泽湖入湖口周边地区的环境污染以及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洪泽湖的水生生态系统以及显现退化的趋势。造成了洪泽湖湖面面积的减小,生态系统的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食物链的断层、植被的缺失、土壤的大量流失等)。本文旨在从生态修复的角度分析洪泽湖生态系统改善的理论、技术、可行性等,从而希望为湿地生态修复提出可施行的技术手段,改善和优化利用湿地生态系统,达到人类-自然-社会复合系统的和谐统一。关键词生态修复、湿地植物、退塘还林还湖、自然保护
目 录
1 绪论 5
1.1研究湿地生态修复的意义 5
1.2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5
1.2.1区域性原则 5
1.2.2生态学原则 6
1.3.3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6
2 洪泽湖周边受损湿地现状调查 7
2.1现状调查 7
2.2周边湿地受损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7
2.3景观特征及资源要素评价 8
3 课题设计说明 9
3.1课题背景及场地概况 9
3.2相关案例分析 9
3.2.1贵州红枫湖 9
3.2.2国内外海岛生态修复案例 10
3.3设计思路 11
3.3.1生态修复——植物 11
3.3.2生态修复原理(湿地固碳) 12
3.3.3野生动物生境恢复 13
3.4 设计目标 14
3.5设计依据 14
3.6设计成果 14
4 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未来展望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绪论
1.1研究湿地生态修复的意义
近年来,生态修复意识在国内开始流行,这类修复手法旨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期望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即通过生化系统自然循环等缓慢进行自然修复),而且利用合理的人工的方法,遭受到人类或者其他破坏的生态结构缓慢的进行修复或者使得这样的人工修复之后,让生态系统可以向良性的方向循环发展,让湖水及其周围环境生态系统得到自然的改善和优化[1]。
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是地球生物的巨大基因库以及人类发展的摇篮,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首屈一指的,同时,湿地也是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2]。
1.2 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1.2.1?区域性原则?
湿地在中国的分布极广,涵盖寒温带到热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山各种区域类型的湿地[3]。因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的特点、湿地的类型、功能要求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来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修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是进行生态修复的首要原则。
图一:中国湿地分布图
1.2.2?生态学原则?
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部分就是遵循生态学原则进行自然或辅助人工修复,其中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态演替规律、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和生态幅等。生态学原则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多个阶段进行缓慢恢复的,并且在恢复过程中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受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不断优化利用和循环,从而使得土壤、小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协调共进。?
1.2.3?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是一项所需技术极其复杂、耗时耗资的工程。不仅如此,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特定环境条件下,各种要素的突变性,以及现今研究人员对于生态系统自然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能对生态修复的未来和最终的生态修复的演替方向进行精确的预计和控制。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态修复在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发展作用,是具有很多的的风险因素的。这就要求对受损之后被恢复对象进行综合的调查、取证、思考,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另外,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取得最好的成果是生态修复者所必须要的。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自然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3]。
图二:生态修复原理图
2 洪泽湖周边受损湿地现状调查
2.1现状调查
洪泽湖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水面幅员辽阔,生物资源多种多样,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洪泽湖不仅仅是大型水库、航运交通枢纽,而且是渔业农业以及各种加工产品的生产基地,经济作用明显。
但是,围网养殖,围湖造田等造成湖面大面积萎缩。入湖污染物总量超过洪泽湖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了水质的下降,并且,伴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灾害频发,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稳定性降低、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4] 。
2.2周边湿地受损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经过不断地调查分析,洪泽湖淮河入湖口周边湿地的受损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围湖造田、围网养殖造成的湖面萎缩、湿地锐减
20世纪60年代,干旱时期较低的湖水位给沿湖的群众们带来了利用滩地
的机遇,人们开始选择一定的地块进行围网养殖和开垦种地。而到了20世纪80
年代以后,大量的天然湿地因为没有合理的法律法规的限制被围垦。
图三:洪泽湖历年水域面积对比图
(2)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水质下降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洪泽湖湖区的地表径流以及汇
入湖水中的河水携带的污染报告物的增加,另外不合理的工业废物的排放,洪泽
湖的水质污染严重,造成了渔业减产,食物链断层和水生环境恶化等不可观状况。
图四:洪泽湖19962003年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不合理开发生物资源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生物资源由于缺少合理的法律法规的管理,被人们不合理的开发,这是中国现存湿地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5]。特别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渔业、农业可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导致大量的野生生物的生境被大量破坏,从而使之无法于原地进行栖息和繁殖,选择迁走或者灭绝。这样,不仅仅是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而且使得生物多样性下降。
目 录
1 绪论 5
1.1研究湿地生态修复的意义 5
1.2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5
1.2.1区域性原则 5
1.2.2生态学原则 6
1.3.3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6
2 洪泽湖周边受损湿地现状调查 7
2.1现状调查 7
2.2周边湿地受损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7
2.3景观特征及资源要素评价 8
3 课题设计说明 9
3.1课题背景及场地概况 9
3.2相关案例分析 9
3.2.1贵州红枫湖 9
3.2.2国内外海岛生态修复案例 10
3.3设计思路 11
3.3.1生态修复——植物 11
3.3.2生态修复原理(湿地固碳) 12
3.3.3野生动物生境恢复 13
3.4 设计目标 14
3.5设计依据 14
3.6设计成果 14
4 关于湿地生态修复未来展望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绪论
1.1研究湿地生态修复的意义
近年来,生态修复意识在国内开始流行,这类修复手法旨在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期望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即通过生化系统自然循环等缓慢进行自然修复),而且利用合理的人工的方法,遭受到人类或者其他破坏的生态结构缓慢的进行修复或者使得这样的人工修复之后,让生态系统可以向良性的方向循环发展,让湖水及其周围环境生态系统得到自然的改善和优化[1]。
湿地被称为地球的肾、是地球生物的巨大基因库以及人类发展的摇篮,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态系统中首屈一指的,同时,湿地也是对于人类来说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2]。
1.2 湿地生态修复的原则
1.2.1?区域性原则?
湿地在中国的分布极广,涵盖寒温带到热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山各种区域类型的湿地[3]。因此,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的特点、湿地的类型、功能要求以及经济基础等因素,来制定适当的湿地生态修复策略、指标体系和技术途径是进行生态修复的首要原则。
图一:中国湿地分布图
1.2.2?生态学原则?
湿地生态修复的主要部分就是遵循生态学原则进行自然或辅助人工修复,其中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态演替规律、物种多样性、生态位和生态幅等。生态学原则认为,自然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到多个阶段进行缓慢恢复的,并且在恢复过程中不断完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使得受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不断优化利用和循环,从而使得土壤、小气候、水文、植被、生物协调共进。?
1.2.3?最小风险和最大效益原则?
退化湿地系统的生态修复是一项所需技术极其复杂、耗时耗资的工程。不仅如此,由于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特定环境条件下,各种要素的突变性,以及现今研究人员对于生态系统自然运行机制认识的局限性,人们往往不能对生态修复的未来和最终的生态修复的演替方向进行精确的预计和控制。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态修复在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发展作用,是具有很多的的风险因素的。这就要求对受损之后被恢复对象进行综合的调查、取证、思考,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另外,做到在最小风险、最小投资的情况下取得最好的成果是生态修复者所必须要的。在考虑生态效益的同时,还应考虑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自然生态社会复合系统的统一[3]。
图二:生态修复原理图
2 洪泽湖周边受损湿地现状调查
2.1现状调查
洪泽湖地处江苏省淮安市,是中国的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的水面幅员辽阔,生物资源多种多样,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洪泽湖不仅仅是大型水库、航运交通枢纽,而且是渔业农业以及各种加工产品的生产基地,经济作用明显。
但是,围网养殖,围湖造田等造成湖面大面积萎缩。入湖污染物总量超过洪泽湖水体本身的自净能力从而造成了水质的下降,并且,伴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灾害频发,生物资源不合理开发、生态环境稳定性降低、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4] 。
2.2周边湿地受损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经过不断地调查分析,洪泽湖淮河入湖口周边湿地的受损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围湖造田、围网养殖造成的湖面萎缩、湿地锐减
20世纪60年代,干旱时期较低的湖水位给沿湖的群众们带来了利用滩地
的机遇,人们开始选择一定的地块进行围网养殖和开垦种地。而到了20世纪80
年代以后,大量的天然湿地因为没有合理的法律法规的限制被围垦。
图三:洪泽湖历年水域面积对比图
(2)大量排放污染物造成的水质下降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大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洪泽湖湖区的地表径流以及汇
入湖水中的河水携带的污染报告物的增加,另外不合理的工业废物的排放,洪泽
湖的水质污染严重,造成了渔业减产,食物链断层和水生环境恶化等不可观状况。
图四:洪泽湖19962003年淮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3)不合理开发生物资源造成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生物资源由于缺少合理的法律法规的管理,被人们不合理的开发,这是中国现存湿地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5]。特别是,由于经济技术的发展,人们渔业、农业可用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导致大量的野生生物的生境被大量破坏,从而使之无法于原地进行栖息和繁殖,选择迁走或者灭绝。这样,不仅仅是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而且使得生物多样性下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