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的对话西津渡旧有景观的保护与新景观的融合
历史文化街区是在城市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的建筑和人文风貌,积淀着丰富的文化遗存,代表着地方纹理的涵义,是城市“看得见的历史”。保护并合理开发历史街区将会最集中的体现城市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依托来构建出文化轴心,彰显出城市的魅力和品位。西津渡作为镇江文化的核心地带,其原有建筑景观的保护和新景观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时空的对话”是表示将传统的西津渡的一部份加以改建,同时在其周围扩建,以使其协调的融入周围现代景观,符合当代的功能和要求,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与交汇。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文化景观
目 录
1 引言 1
2 历史街区 1
2.1 概念界定 1
2.2 基本特征 1
2.2.1 区域性 1
2.2.2 历史性 1
2.2 .3 重要性 1
3 项目认知与现状 1
3.1. 设计背景 2
3.2 文化环境 2
3.2.1 渡口文化 2
3.2.2 宗教文化 2
3.2.3 工业文化 3
3.2.4 租界文化 3
3.3 区位分析与现状评估 3
4 问题分析与设计思路 3
4.1 现存问题 4
4.1.1 问题一 4
4.1.2 问题二 4
4.1.3 问题三 4
4.2 设计主题 4
4.3 设计目标 4
4.3.1 文化性 4
4.3.2 原真性 4
4.3.3 生态性 4
4.3.4 功能性 4
4.4 设计规范 5
5 具体设计 5
5.1 整体规划 5
5.2 道路分析 5
5.3 功能分区详规 5
5.3.1 中心广场区 5
5.3.2 安静休息区 6
5.3.3 疏林草地区 6
5.3.4 民俗文化游览区 7
5.4 铺装设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
5.5 细节分析 7
5.5.1 花坛 7
5.5.2 红色灯笼 8
5.5.3 玻璃冰花路面 8
5.5.4 景观石 8
5.5.5 景墙 8
5.6 植物配置 8
5.6.1 出入口的植物配置 8
5.6.2 人行道的植物配置植物配置 9
5.6.3 广场的植物配置 9
5.6.4 花镜 9
5.7 经济技术指标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珍贵的财富和其魅力的源泉,也是城市精神文化延续的重要依托。然而,当代人们在享受着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愉悦时却渐渐将城市中最有人文魅力的部分遗忘。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历史街区的文化及建筑保护现状普遍令人担忧。由于商业性的规划而导致文物建筑的破坏或者浓郁的历史氛围与周边现代环境的格格不入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如果科学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历史街区的各种资源,其所蕴含的独特品位将会彻底释放出来,展示出经济价值和精神作用,以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活力。
2 历史街区
2.1 概念界定
1933年8月通过的《雅典宪章》中第一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1987年在《华盛顿宪章》则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即为“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2]。而在1986年时,我国也已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其表述为:“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3]。直到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后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4]。
2.2 基本特征
2.2.1 区域性
历史街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一般是指具有居住功能),景观风貌相对独特完整[5]。
2.2.2 历史性
街区内具有一定的历史遗存,保存较好,并且都携带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可供考察研究。
2.2.3重要性
在城市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魅力的活力地段。
3 项目认知与现状
3.1 设计背景
作为镇江市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内涵最丰富的的地段之一的西津渡,从西晋至清时期一直是长江南北航运的重要渡口码头。唐代诗人张祜《金陵渡》诗云:“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首诗充分说明了西津渡在航运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里不仅是长江下游南岸主要的渡口,也与对岸的瓜洲一同构成了那时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从某一层面上说它是中国古代东西与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的交叉点所在也是毫不不夸张的。经历了千百年洗礼的西津渡,大约在清朝末期逐渐被长沙淤填成为陆地,而原本该是江水的位置,则变成了街道,并在1981年更名为西津渡古街。而现如今的西津渡以成功变成面积约15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被当地人誉为“镇江历史文化博览区”[6]。
因渡生街,街以渡名,渡街相伴。和我国不少历史街区的现状一样,西津渡昔日繁忙的生活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是其整体建筑和精神风貌依然存在。街道的空间布局完整,东方与西方建筑的交融,古迹文物保留的较为妥善,因此近年来镇江也着力打造西津渡这个活招牌,以提高城市的整体意象,开发出新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西津渡的面积不大,古建风貌过于单一,与周围景观的不协调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迫切的需要一些列的措施来塑造出新的面孔,让古与今完美的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3.2 文化环境
3.2.1 渡口文化
作为千年古渡的西津渡,渡口文化是它的魂,是它文化精神的龙头所在,。作为繁盛一时的长江渡口,其最原始的渡江和商贸作用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虽然伴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地变迁,西津渡早已逐渐淡化、失去了作为渡口的主要功能,但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基本被人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给后人一个瞻仰和回顾历史的机会。
目 录
1 引言 1
2 历史街区 1
2.1 概念界定 1
2.2 基本特征 1
2.2.1 区域性 1
2.2.2 历史性 1
2.2 .3 重要性 1
3 项目认知与现状 1
3.1. 设计背景 2
3.2 文化环境 2
3.2.1 渡口文化 2
3.2.2 宗教文化 2
3.2.3 工业文化 3
3.2.4 租界文化 3
3.3 区位分析与现状评估 3
4 问题分析与设计思路 3
4.1 现存问题 4
4.1.1 问题一 4
4.1.2 问题二 4
4.1.3 问题三 4
4.2 设计主题 4
4.3 设计目标 4
4.3.1 文化性 4
4.3.2 原真性 4
4.3.3 生态性 4
4.3.4 功能性 4
4.4 设计规范 5
5 具体设计 5
5.1 整体规划 5
5.2 道路分析 5
5.3 功能分区详规 5
5.3.1 中心广场区 5
5.3.2 安静休息区 6
5.3.3 疏林草地区 6
5.3.4 民俗文化游览区 7
5.4 铺装设计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
5.5 细节分析 7
5.5.1 花坛 7
5.5.2 红色灯笼 8
5.5.3 玻璃冰花路面 8
5.5.4 景观石 8
5.5.5 景墙 8
5.6 植物配置 8
5.6.1 出入口的植物配置 8
5.6.2 人行道的植物配置植物配置 9
5.6.3 广场的植物配置 9
5.6.4 花镜 9
5.7 经济技术指标 10
结 论 11
致 谢 12
参考文献 13
1 引言
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珍贵的财富和其魅力的源泉,也是城市精神文化延续的重要依托。然而,当代人们在享受着城市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物质愉悦时却渐渐将城市中最有人文魅力的部分遗忘。在复杂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历史街区的文化及建筑保护现状普遍令人担忧。由于商业性的规划而导致文物建筑的破坏或者浓郁的历史氛围与周边现代环境的格格不入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如果科学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历史街区的各种资源,其所蕴含的独特品位将会彻底释放出来,展示出经济价值和精神作用,以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活力。
2 历史街区
2.1 概念界定
1933年8月通过的《雅典宪章》中第一次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街区,均应妥为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1987年在《华盛顿宪章》则明确提出这个概念,即为“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小地区,包括城镇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2]。而在1986年时,我国也已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其表述为:“不仅要看城市的历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迹,还要看其现状格局和风貌是否保留着历史特色,并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街区”[3]。直到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后正式将历史街区列入不可移动文物范畴,具体规定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历史文化街区、村镇”[4]。
2.2 基本特征
2.2.1 区域性
历史街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一般是指具有居住功能),景观风貌相对独特完整[5]。
2.2.2 历史性
街区内具有一定的历史遗存,保存较好,并且都携带着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可供考察研究。
2.2.3重要性
在城市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魅力的活力地段。
3 项目认知与现状
3.1 设计背景
作为镇江市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内涵最丰富的的地段之一的西津渡,从西晋至清时期一直是长江南北航运的重要渡口码头。唐代诗人张祜《金陵渡》诗云:“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首诗充分说明了西津渡在航运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这里不仅是长江下游南岸主要的渡口,也与对岸的瓜洲一同构成了那时京杭大运河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从某一层面上说它是中国古代东西与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的交叉点所在也是毫不不夸张的。经历了千百年洗礼的西津渡,大约在清朝末期逐渐被长沙淤填成为陆地,而原本该是江水的位置,则变成了街道,并在1981年更名为西津渡古街。而现如今的西津渡以成功变成面积约15公顷的历史文化街区,被当地人誉为“镇江历史文化博览区”[6]。
因渡生街,街以渡名,渡街相伴。和我国不少历史街区的现状一样,西津渡昔日繁忙的生活景象已不复存在,但是其整体建筑和精神风貌依然存在。街道的空间布局完整,东方与西方建筑的交融,古迹文物保留的较为妥善,因此近年来镇江也着力打造西津渡这个活招牌,以提高城市的整体意象,开发出新的经济价值。然而由于西津渡的面积不大,古建风貌过于单一,与周围景观的不协调都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于是迫切的需要一些列的措施来塑造出新的面孔,让古与今完美的融合,焕发出新的生机。
3.2 文化环境
3.2.1 渡口文化
作为千年古渡的西津渡,渡口文化是它的魂,是它文化精神的龙头所在,。作为繁盛一时的长江渡口,其最原始的渡江和商贸作用一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虽然伴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地变迁,西津渡早已逐渐淡化、失去了作为渡口的主要功能,但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基本被人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给后人一个瞻仰和回顾历史的机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