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板闸遗址环境设计(附件)

本项目将以淮安市板闸镇遗址为设计对象,以传承文化和历史为出发点,以保护遗址,使遗址有实用意义,从而为建设美好淮安增添一抹色彩为目标。设计内容将围绕保护现有遗址,复原已被毁坏的古迹,引入商业元素展开,包含遗址、复原建筑、商业街、文化长廊四个主要部分。在设计中,要将商业元素与文化元素结合起来,以经济促进文化,文化带动经济。方案以遗址环境和遗址建筑为主要设计对象,与周边环境协调,充分考虑当地生产、生活特点及实际需要,结合实际条件,在传承历史,如何利用好文化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考虑,结合当地的文化进行深入设计。整个方案充分尊重了当地乡土建筑的特征及风貌,并有保护与传承的考量。关键词 遗址,园林设计,历史,文化旅游业
目 录
1 引言 1
2 遗址 1
3.1 设计背景 1
3.2 自然环境 3
3.3 区位分析与用地现状 3
4 挑战与战略 4
4.1 场地挑战 4
4.2 设计目标 4
4.2.1 生态性 4
4.2.2 文化性 5
4.2.3 娱乐性 5
4.2.4 美学性 5
4.3 设计规范 5
5 具体设计 5
5.1 设计思路 5
5.2 整体规划 6
5.3 分区详规 6
5.3.1 监督署复原 6
5.3.2 三元宫 6
5.3.3 淮安大关复原 7
5.3.4 石板街 7
5.3.5 板闸 7
5.3.6 民俗风情街 7
5.4 细节分析 7
5.4.1 道路分析 7
1)主要道路无障碍设计 7
2) 步行空间细节设计 8
5.4.2 建材选择 8
5.5 植物配置 8
结 论 10
致 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引言
在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欣欣向荣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并开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各种艺术品文化产物大量出现并得到鉴赏及收藏,园林设计也在这种现状下被需求并得到发展和壮大。人们不在于满足每天住进像四方盒子一样的空间里,渴望在外部空间得到心灵的释放,并开始停下追求发展的步伐,回头凝望曾经抛在眼后的古典文化、历史发展下艰难保留下来的遗址。因此,大力建设园林,开发保护遗址,对遗址进行改造是对市民生活状态的一个必要补充,它的面积虽不大,却在城市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2 遗址
遗址属于考古学概念,是指人类生活活动的遗迹,既包括人类为不同用途所营造的建筑群体,也包括人类对自然环境加工和利用而遗留的一些场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是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遗址的特点表现为不完整的残留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很多史前遗址、远古遗址多深埋地表以下。遗址也被称为“遗阯”,指年久被毁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唐朝刘禹锡在《山阳城赋》中作序称:“ 山阳故城,遗址数雉,四百之运,终於此墟。”
在中国上下几千年的辉煌历史中,遗留下无数璀璨、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从历史开始起,从旧石器时代到近代,遗留下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遗迹。如:“贝丘”遗址、西安半坡遗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城市遗址等。许多遗址被保留到了现代,同时也有无数遗址被战争或天灾人祸摧毁。遗址对于人类来说,无论是从文学意义、历史意义、经济意义还是社会意义来说都无法替代的,并且具有突出的价值和研究意义,从历史学科、园景学科等等学科上来说,都是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的。
3 项目认知与现状
3.1 设计背景
淮安是江苏省苏北的一个地级市,位置在淮安古河道与京杭大运河的交点处。淮安市境内河湖交错,水网纵横,有“中国运河之都”的美称,因为淮安市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这里曾经是重要的漕运枢纽,也是盐运要冲,也是古代江苏省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是运河沿线的四大城市之一。淮安已经有2200年的历史,境内有著名的“青莲岗文化”。
在淮安这片土地上所遗留下的众多古迹中,京杭大运河淮安流段则是熠熠生辉的一个。京杭大运河在世界历史上可以称得上是最为著名同时却也最为古老的一条运河。它全长约1797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并且是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与长城和坎儿并肩。京杭大运河从杭州起,北至北京,途经浙江、江苏等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联系起长江、黄河等五大水系。春秋战国时期,吴国为了讨伐齐国率先开凿运河;到了隋朝时期,南方经济迅猛发展,而政治重心却是无法改变的,那么朝廷就面临这上令无法下达的尴尬局面,此外,魏晋南北朝时期遗留下来的门阀世族也在南方,为了加强对南方的管理和经济上的联系,隋炀帝对运河进行了扩修,使其连延到涿郡;到了元朝,统治者直接将运河延伸到北京,至此,京杭大运河完成。不难看出,京杭大运河最开始的建设目的在于军事,到了隋朝由军事转向了经济和政治,而隋朝以后的历朝历代,无论是分裂时期的政权又或是大一统集权,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运河的疏凿与完善。而这举动背后透露出来的动机无非是为了充分利用运河,以运河为基础,建立庞大复杂的漕运体系,将全国范围内的丰富物资调往都城,又或是对边远地区进行强有力的监控管理,从而满足统治者经济、政治、军事等方方面面的需求。漕运为封建王朝提供了动力供应,延续了王朝的生命,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整个历史方面上来看,开凿运河确实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举措。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中,运河也几经修复改道,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政权的转移、都城位置的变化和运河本身的淤堵。近现代,清朝在战事中的失败导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多年,沿边城市也受到重创,部分城市甚至全部被焚毁;1855年黄河改道猴,运河山东段淤堵荒废,此后,漕运改经海路;1904年,漕运总督被撤废;1911年,铁路建设通车,自此,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城市地位一落千丈。直到现代,解放后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修正,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等作用。2002年,京杭大运河被纳入“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黄金水道”产生“黄金”效益,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了青春,成为了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板闸镇在历史上曾是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在这里曾经见证了中国古代航运最辉煌的年代。京杭运河板闸钞关曾是全国著名的七大税关之一,维系了一条运河上的交易往来,支撑起了两代朝廷的繁盛与辉煌,是古代王朝的命脉所在。而到了近代,由于铁路兴起,航运渐渐被废弃,这块曾经无比繁盛的小镇也终于在历史上落下帷幕,乃至今日的荒凉废弃,深埋地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uanlin/9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