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评价及优化设计(附件)
近几年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的保有率不断上升,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为了提高交通供给,需要对快速路进行改造,建高架桥就是改造方式之一。在改造过程中,部分路段就变成了快速路施工区。不合理的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会加重道路的拥堵情况,因此本文对延安东路的一段快速路施工区的交通组织方案以及施工区的交通特性进行研究,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现有的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进行评价,并提出优化提升方案。关键词 城市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仿真评价,优化提升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4 研究技术路线 4
2 快速路施工区现状调查与数据采集 6
2.1 快速路施工区定义 6
2.2 延安东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式调查 6
2.3 施工区交通量调查 7
3 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特征研究 8
3.1 施工区人员特性 9
3.2 施工区车辆特性 9
3.3 施工区道路特性 10
4 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11
4.1 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原则 11
4.2 施工区现有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12
4.3 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设计 14
5 交通组织方案仿真评价研究 19
5.1 仿真软件VISSIM简介 19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19
5.3 评价标准的确定 20
5.4 评价方法的确定 21
6 实例分析 24
6.1 施工区现有交通组织方案评价 24
6.2 优化后的交通组织方案评价 26
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1 绪论
城市快速路施工区作为影响城市路网的关键区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对周围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路和环境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的施工区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评价,可以分析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提升措施,可以优化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减轻施工区对过往车辆、人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现有的城市道路设施变得难以满足机动车的出行需求,在高峰期经常出现拥堵的情况。应对交通拥堵的方法之一就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城市道路的改造方式很多,比如道路拓宽、道路新建、道路快速化等,其中增建道路高架桥就是道路快速化改造的方式之一。在城市道路网中新建高架桥主要是用来分担现有的主要通道的交通需求,因此,高架桥的走向往往和现有的主要通道共线。高架桥的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占用现有道路的部分甚至全部空间,对周围的人员、车辆、道路和环境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因为施工区会打破现有的交通平衡,所以要通过交通组织将通过施工区的交通流量进行重新分配。通过改进与优化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可以使交通组织、交通流量与流向更加科学,尽可能地将施工区对周围的环境与居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小,使过往行人与车辆能够安全有序地通行在施工区域内,并且充分地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
目前我国对城市的快速路施工区域的交通组织方案的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没有特别丰富的理论对交通组织设计进行指导,缺少属于自己的相对成熟的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法。在这种条件下,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淮安市延安东路快速路施工区一期项目,研究该快速路施工区的交通组织方案的仿真评价和优化方法。
1.1.2 研究意义
合理科学的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是保障通行效率以及行人与车辆的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可以帮助行人和驾驶员快速适应该施工路段的变化,保障交通安全,提高该路段的通行效率。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将现有道路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缓解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交通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将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合理协调。本课题会利用vissim仿真技术对优化前后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仿真评价,最终能够形成比现在更加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尽可能的缓解施工区域的交通流不均衡、流向和流量不合理的问题,保证在快速路施工期间周围路网交通的顺畅,为交通管理和组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快速路施工区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施工区的长度、车速的限制等方面,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是交通组织方面。
1.2.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的学者们为了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以及正常的施工作业进度,研究了快速路施工区的交通管理方式,主要内容有车道封闭位置、施工区的合理长度以及施工区的限制车速等方面。
在施工区的合理长度的研究上,2003年Adeli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施工区的起止时间和施工区长度进行了优化[1];2005年Schonfeld和Chen研究了四个车道的道路施工区域长度,分析了四种不同的施工区域布局,对各个布局的施工区域的最优长度进行了分别计算[2];2010年Chien和Tang在他们之前的对施工区域的布局与设计优化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施工区域处交通分流的比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之后他们重新建立一个施工区域的布局与设计优化模型,施工区域的总成本由用户成本和施工成本组成,在主道路出现拥堵的情况后,绕行道路的时间节约值会触发交通分流,通过使用用户平衡分配的方法可以确定交通分流比例[3]。
在施工区域的车速限制上, 2006年Lee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实时可变限速理论,通过研究,他发现使用该理论可以将事故的发生率减少5%~17%,安全效益最大的时候是过渡区速度平均值等于可变限速值的时候[4]。2010年,Nicholas研究了VSL(Variable Speed Limits)的限制速度的效果,并且通过运用仿真技术分析了施工区域的拥挤情况、行车效率以及车辆和行人的安全[5]。2011年Hellinga通过研究,发现在VSL的基础上驾驶员的遵守情况对可变限速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他提出驾驶员的遵守情况越好,安全性就越高,并且行驶时间越短,安全性也越高[6]。2012年Jo提出可变限速演算方法,并且利用vissim仿真对VSL可以降低速度差进行了验证[7]。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1.4 研究技术路线 4
2 快速路施工区现状调查与数据采集 6
2.1 快速路施工区定义 6
2.2 延安东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式调查 6
2.3 施工区交通量调查 7
3 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特征研究 8
3.1 施工区人员特性 9
3.2 施工区车辆特性 9
3.3 施工区道路特性 10
4 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11
4.1 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原则 11
4.2 施工区现有交通组织方案研究 12
4.3 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的优化设计 14
5 交通组织方案仿真评价研究 19
5.1 仿真软件VISSIM简介 19
5.2 评价指标的选取 19
5.3 评价标准的确定 20
5.4 评价方法的确定 21
6 实例分析 24
6.1 施工区现有交通组织方案评价 24
6.2 优化后的交通组织方案评价 26
结论 28
致谢 29
参考文献 30
1 绪论
城市快速路施工区作为影响城市路网的关键区域,是交通事故的多发地点,对周围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路和环境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现有的施工区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评价,可以分析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改善提升措施,可以优化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减轻施工区对过往车辆、人员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现有的城市道路设施变得难以满足机动车的出行需求,在高峰期经常出现拥堵的情况。应对交通拥堵的方法之一就是对现有道路进行改造。城市道路的改造方式很多,比如道路拓宽、道路新建、道路快速化等,其中增建道路高架桥就是道路快速化改造的方式之一。在城市道路网中新建高架桥主要是用来分担现有的主要通道的交通需求,因此,高架桥的走向往往和现有的主要通道共线。高架桥的建设过程中必定会占用现有道路的部分甚至全部空间,对周围的人员、车辆、道路和环境都会造成很大影响。
因为施工区会打破现有的交通平衡,所以要通过交通组织将通过施工区的交通流量进行重新分配。通过改进与优化现有的交通组织方案,可以使交通组织、交通流量与流向更加科学,尽可能地将施工区对周围的环境与居民出行的影响降到最小,使过往行人与车辆能够安全有序地通行在施工区域内,并且充分地利用现有的道路资源。
目前我国对城市的快速路施工区域的交通组织方案的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没有特别丰富的理论对交通组织设计进行指导,缺少属于自己的相对成熟的快速路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法。在这种条件下,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淮安市延安东路快速路施工区一期项目,研究该快速路施工区的交通组织方案的仿真评价和优化方法。
1.1.2 研究意义
合理科学的施工区交通组织方案是保障通行效率以及行人与车辆的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可以帮助行人和驾驶员快速适应该施工路段的变化,保障交通安全,提高该路段的通行效率。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将现有道路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缓解施工期间对周围环境、交通等造成的不良影响,将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合理协调。本课题会利用vissim仿真技术对优化前后的交通组织方案进行仿真评价,最终能够形成比现在更加合理的交通组织方案,尽可能的缓解施工区域的交通流不均衡、流向和流量不合理的问题,保证在快速路施工期间周围路网交通的顺畅,为交通管理和组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对快速路施工区都有一定程度的研究,但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外学者主要研究的是施工区的长度、车速的限制等方面,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的是交通组织方面。
1.2.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的学者们为了保证行人与车辆的安全以及正常的施工作业进度,研究了快速路施工区的交通管理方式,主要内容有车道封闭位置、施工区的合理长度以及施工区的限制车速等方面。
在施工区的合理长度的研究上,2003年Adeli利用模拟退火算法对施工区的起止时间和施工区长度进行了优化[1];2005年Schonfeld和Chen研究了四个车道的道路施工区域长度,分析了四种不同的施工区域布局,对各个布局的施工区域的最优长度进行了分别计算[2];2010年Chien和Tang在他们之前的对施工区域的布局与设计优化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施工区域处交通分流的比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之后他们重新建立一个施工区域的布局与设计优化模型,施工区域的总成本由用户成本和施工成本组成,在主道路出现拥堵的情况后,绕行道路的时间节约值会触发交通分流,通过使用用户平衡分配的方法可以确定交通分流比例[3]。
在施工区域的车速限制上, 2006年Lee提出了一个理论,叫实时可变限速理论,通过研究,他发现使用该理论可以将事故的发生率减少5%~17%,安全效益最大的时候是过渡区速度平均值等于可变限速值的时候[4]。2010年,Nicholas研究了VSL(Variable Speed Limits)的限制速度的效果,并且通过运用仿真技术分析了施工区域的拥挤情况、行车效率以及车辆和行人的安全[5]。2011年Hellinga通过研究,发现在VSL的基础上驾驶员的遵守情况对可变限速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他提出驾驶员的遵守情况越好,安全性就越高,并且行驶时间越短,安全性也越高[6]。2012年Jo提出可变限速演算方法,并且利用vissim仿真对VSL可以降低速度差进行了验证[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