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淮海广场商业区避难道路安全评价研究

淮海广场商业区高楼鳞次栉比、人员高度聚集,避难道路是发生灾害时人员疏散的重中之重。本文调查了商业区避难道路的安全现状,寻找出了影响其安全的因素并将其量化分析,最后运用灰关联分析法评价了避难道路的安全状况并提出一些建议,争取提高当真的灾难来临时现场人员的疏散及逃生效率。 关键词 淮海广场商业区 评价因子 灰关联分析法
目 录
一、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研究现状 3
1.3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及方法 4
二 淮海广场道路现状安全问题分析 4
2.1淮海广场商业区特点 4
2.2淮海广场商业区疏散安全分析 6
三 避难道路安全评价因子量化及选取方法 6
3.1评价因子确定 6
3.2火灾危险度的量化 8
3.3疏散时间的量化 9
3.4街道高宽量化 10
3.5坠落物的量化 11
3.6数据采集及整理量化 12
3.7避难道路安全性分析 18
四、结语 21
4.1结论与寄望 21
致谢 22
参考文献 23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淮安市火灾、地震、暴恐等灾害情况简析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各种灾害中,火灾是最经常、最普遍地威胁公众安全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淮安市火灾频发,其中在2012.11.04市区的山鹰鞋城发生的特大火灾更是震惊全市,2009.4.29的金马广场火灾也是造成了一片恐慌。对于高楼大厦来说,楼梯通道宽度有限,再加上其层数多,会造成难民逃不出去而救援人员进不来等惨剧,严重的很有可能还会造成踩踏事件。

图一、山鹰鞋城火灾现场 图二、金马广场火灾现场
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可在短时间内使城市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等处于瘫痪状态,不仅如此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更为严重,商业区内的一些小吃店,服装等易燃品等都是灾害源,而且人员疏散困难,所以商业区的防灾设防是整个城市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重中之重。地震一般发生在断裂地带,盱眙-淮阴-响水断裂经过淮安市区,虽然这一断裂已经固化,一般
情况下不会有破坏性地震的发生,但在淮 图三、郯庐断裂带
安周边地区存在的断裂主要有郯(山东郯城)庐(安徽庐图三、郯庐断裂带江)断裂和南黄海断裂等。其中对淮安威胁最大的是郯庐断裂,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大地震就发生在这一断裂上,那次地震我市的烈度大约为VIII度,造成淮安较大损失。地震的发生概率我们不得而知,可能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全世界学者的不懈研究,在不久的未来发明一种技术来检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祈祷地震不要降临在中华大地上。
恐怖组织是恐怖分子组成的网络与组织,这些组织通常分于世界各地,透过各种极端的行为与手段来发泄、引起关注或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主张为手段,并且是反人类,反社会的成员。从世界范围来看,“恐怖组织”主要为弱势民族、对抗强权、宗教、政治主张以及仇富等因素导致走向极端而形成,因此,客观上恐怖组织带有政治性。在国际恐怖活动呈反弹之势的背景下,2013年中国境内恐怖活动再次呈高发状态,并呈现新特点。淮安暂时没有发生大型的暴恐事件,但是谁又能保证近些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淮安若干年以后不会成为恐怖分子的下一个对象呢?
1.1.2防灾措施缺乏具体控制
对于现今的淮安市的防灾措施建设,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雷声大,雨点小”。通俗的讲就是讲的是一套,而需要做的又是另外的一套,提到防灾建设就是做好防火防水、防暴恐等等,具体问题就需要具体分析,城市和农村防灾就不一样,市中心和郊区又不一样,到真的灾害来临时发现防灾措施根本没有用。举个例子,市一级的紧急避难场所占地大概需要10公顷,具备基本的生活设施,而且在时间上能够用大概一个月,而在淮海广场商业区这样的城市金融中心,就没有这样的避难场所。虽然有人觉得这样有些浪费,毕竟淮安治安不错,地处平原,发生灾害的概率很低,但是有备无患,可能占地不需要太大,时间上也不需要一个月之久,但是得有避难场所,至少在发生灾害时人们心里有个奔头。
1.2研究现状
1.2.1避难道路研究现状
在1923年,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地震,130万人受难,由于各避难场所缺乏应有的安全措施,严重的地震次生火灾夺去了近十万避难者的生命。仅仅一个被服厂因为避难道路安全性不高,墙壁倒塌致灾民活活困在里面被大火烧死的就接近4万人。从此,人们开始对避难道路的安全状况有了重视。
在1995年的日本神户大地震后,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下的避难道路研究变得更加重要。这些研究的基本动机是探讨从基础设施规划和交通管理的角度对避难道路的可靠性和耐久性的一些组件,如链接,系统的部分封闭能力降低或完全不使用COM从而降低道路流量。除地震外,日本是个海啸、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经过长期与自然灾害的斗争,日本已成为世界上对避难道路研究及规划最为完备的国家。日本在密度大的街区,均用绝缘体材料来建造避难道路,从而保障了市民的疏散安全。
台湾算是我国地震最频发的地区了,它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之间的运动产生了地震。1999年台湾发生了举世震惊的集集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5万多栋房屋倒塌,许多避难道路因为房屋倒塌而阻塞,虽然抢救及时加上台湾人民有很好的防震意识,但还是造成了2千多名同胞的死亡。于是避难道路的安全性又被拿到台面上讨论,如果道路不阻塞是不是抢救的时间更宽裕,救出来的人会多很多又或者会有更多的人自己逃出来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对此,台湾的何明锦、李威仪、陈建忠等人对街区层面的防灾研究做了许多有意义的探索。
中国大陆的研究起步较晚,多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宏观层面。近些年来,虽然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但是探索精神我们很肯定,任何研究都有个过程,一次成功的太少了。不过,2013年重庆的学者周铁军、何晓丽、王大川以重庆市沙坪坝商业中心为例基于灰关联分析法对其避难道路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创造了国内研究街区层面安全设计的先河。
1.3研究目的与意义、内容及方法
1.3.1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淮安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淮安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但同时也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期。在最近的二十年里,中国灾害频发98年的大洪水,08年的汶川大地震,舟曲的泥石流都对城市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商业中心的聚集性使得灾害带状分布和具有针对性,商业中心的避难道路这时候就显得更具重要性。加强对商业区等人口聚集区避难道路的安全研究,对现在这个高速但略带粗糙发展的淮安来说,显得非常有必要性甚至必需性。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20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