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建立对制造业的影响

摘要: 3一、 引言 3(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 1.研究背景 32.研究意义 4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41.国外研究综述 42.国内研究综述 5(三)研究方法 6二、上海自贸区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6(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过程 6(二)上海自贸区在贸易航运方面的变革 61.出入境监管 62.期货、贸易和运输方面 73.跨国公司投资管理和资金运作方面的变革 7(三)上海自贸区的现状 8(四)上海自贸区实施中面临的难题 10三、江苏制造业的挑战和机遇 10(一)挑战 101.影响高端产业发展 102.影响货物贸易业务 103.影响高层次人才引进 11(二)机遇 111.改革示范效应 112.产业溢出效应 113.辐射带动效应 11四、江苏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的基本思路 11 (一)大胆探索,推动体制改革创新 11(二)错位发展,积极培育新型业态 12(三)借船出海,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12(四)注重长远,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 13致谢 14参考文献: 15上海自贸区建立对江苏制造业的影响摘要: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响应党中央改革开放大好新形势下采取的重要举措,同时上海自贸区改革是顺应中国经济制度进行优化调整的重要方式之一。上海自贸区体系的优化调整将会对政府机能、进出口贸易、金融等多方面领域。针对财税、审批等多方面上海自贸区率先做出改革,通过采取政策强化,制度创新等措施,坚持先进技术引进来原则,加强高端创新技术产业结构优化转变升级,形成“漫出效应”,为江苏制造业带来发展机会;同时,进一步将资金、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深层次的扩大,努力面对给江苏经济带来的“虹吸效应”。本文对上海自贸区做了深入的阐述,同时对江苏制造业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为江苏应对上海自贸区的影响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目录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研究背景
随着当今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全球经济呈现出的经济一体化趋势影响下,全球各国间的经济关系越来越亲密和微妙,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为科学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向着新的时代迈进。现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呈现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显著特点。本文通过对2013年成立的上海自由贸易区进行深入探究,在以经济金融改革为出发点的背景下,我国自上海贸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区建立到今已经有16个自贸区处于建设或者筹备中。自贸区的建立是为了将经济体制改革在创新中得以突破,为中国再一次打造一个改革创新发展的时机,以此将我国的经济体制变革推向全新的发展目标上。所以,中国将上海作为我国现代经济制度改革的“试验田”,通过上海自贸区上海作为中国现代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国家发展战略上所具备的意义都不小于当初深圳的开发。上海自贸区的建成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个是全球贸易竞争,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为各个国家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为了把我带来的机遇迎接挑战,中国开始建设自贸区;另一个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当前处于发展阶段,急需外资的融入,为了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国需要对自身进行改革创新,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人民币的国际化,促使中国开始与国家接轨,虽然使用规模不算小,但是在全球的货币总量占有比例依然很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促使上海自贸区建立,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为我国开放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上海自贸区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中国对外开放寻求属于自己的道路,加快政府职能和经济増长方式转变,使我国的经济体制得到完善,寻找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变革道路。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不断的增加,同时也增强了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综合竞争力,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世界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了统一,成就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位置。
2.研究意义
对于中国大多数的地区,积极对接上海自贸区才是最明智的选择,才能够不断的促进本地市的经济发展。其中江苏地区会最先享受到上海自贸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上海自贸区的各项改革,并对江苏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1)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通过对国际贸易产生原因、国家对外贸易组成和影响为主要研究内容。亚当斯密在1776年正式提出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将国际贸易设定为国际分工的理论依据,所谓的绝对优势就是指一个国家掌握某种产品,并通过绝对低的成本进行生产,那么该国家在该产业中就占据了绝对的优势。所以各国应该大力发展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行出口贸易。李嘉图在1817年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提倡的则是国家经济贸易的出口,应该以生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为主。赫克歇尔1933年提出要素禀赋理论。在要素禀赋理论中主要提议注重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该理论认为同类产品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产本,是由其资源的稀缺程度所决定,生产资源要素如果丰富成本价格就会偏低,反之生产要素资源偏少所成品价格就会提升。现代贸易理论主要以规模化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进行研究分析的。同时规模经济又可以划分为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理论。所谓的内部规模经济就是指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该企业就具备了成本优势;而外部规模经济就是指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会随着整个行业的规模扩大,技术和设备的完善而逐步降低。内部规模经一般出现在进入该行业的早期企业中,而外部规模大多出现于后进入的企业。动态贸易理论是以需求关系和技术传播技术条件为基础展开国际贸易行为。若该国所掌握的技术优势未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其他国家,该国所用的产品就具有较大的优势效应,一旦其他国家掌握该产品的生产技术,该国所有的产品优势就不存在了,所获得的经济效益就会大幅度的降低。弗农等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产品从最开始的设计、创造、发展再到成熟、产业化和衰退的发展周期,是每一个产品所必需经历的阶段的发展阶段,在整个产品发展周期中各国在相同行业中所具有的产品优势也是不一样。保罗克鲁格曼于1991年在文章《报酬递增与经济地理》中,首次提到了新经济地理理论。随后,逐步形成了以保罗克鲁格曼、藤田昌久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所谓的产业集群就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多个行业之间既有着竞争又有合作关系的群体,这种群体通常在特定区域内集中共存。
2.国内研究综述
戴小平在《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指出:“上海自贸区的成功建设是我国继1980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后又采取的中重大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开放引进竞争力从而推动我国经济从当前的停滞不前转变为迎头而上的发展趋势。同时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也为我国的商业银行提供了发展机会。”裴长洪在《上海国际金融中也、建设与自贸区金融改革》一文中指出:“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金融经济革新的实验基地,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各项政策的出台扶持下,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已经获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例如自贸区内金融机构市场进入问题、利率、跨境资金利用等,有些政策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开始从自贸区向着全上海市进行复制推广,促进上海金融经济改革的政策在金融建设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杭晓丽在《上海自贸区的金融监管及风险防控》提出:“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进行兑换的实施,为我国的金融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货币的自由原则成为了中国与国际贸易连接的大门,同时上海自贸区资本项目的开放成为了大门打开的一道缝隙。国际贸易的到来多我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资本套利、人民币被动升值、国内物价上下浮动等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贸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汇率。”王海梅在《上海自贸区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及对策》中写到:“相比商品市场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我国金融市场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状态。主要表现在房地产的投资上,缺乏其他良好的投资方式,民众将剩余的钱投入到房地产中,从而造成了房价不断上升的局面,这就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封闭性缺少其他金融方式融入到市场造成的。此外,国有银行的效率逐渐降低,导致资金利用率也随着降低,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贷出款项,为了稳固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只能向缺乏规范性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从而助长影子银行飞快发展,但政府却无力掌控。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使用,更多更大的外国金融机构开始进驻自贸区,在上海建立子公司,大大方便了国内投资者进行投资理财,为我国停滞不前的金融系统带来重重的一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jjymy/278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