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20200105123504]
中小企业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市场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市场上活跃的时间并不长。究其原因,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致使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本文首先阐述了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及其发展演变,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使中小企业实现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对应措施
目 录
1 引言1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述1
2.1 内部控基础理论概述1
2.2 内部控制的演变过程2
2.3 中小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6
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7
3.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7
3.2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8
3.3 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交流不及时8
3.4 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工作难以落实9
4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9
4.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9
4.2 构建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10
4.3 建设信息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沟通渠道10
4.4 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落到实处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图14
图24
图35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在促进经济技术创新、增加市场有效性、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俞来俞重要的作用。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贡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总额占我国税收总额的50%,65%的发明专利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于中小企业。据调查可知,在当今市场企业内部结构中,中小企业占据绝对份额。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体制存在问题,每年都有数量相当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据相关统计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2.9年,平均每分钟近10家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然而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仅占10%。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造成中小企业发展难以持续的原因包括融资困难、投资渠道狭隘以及内部控制缺失等,尤为突出的便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内部控制表现软弱无力,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行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强化内部控制是完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弊病亟须解决。中小企业只有引起高度重视,找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的自身内部控制,才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2.1 内部控制基础理论概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几经变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论的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定义范围逐步扩大,也更加趋向科学严谨化。由最初的仅局限于会计控制,到现在拥有独立完整的完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内部控制的具体内涵不断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是AICPA于1936年发布的,其中对内部控制有最早的理论阐述:“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安全、检查帐簿真实准确性,因而在公司内部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手段。”然而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且于1994年再次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却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文件中是给予内部控制这样的定义:“内部控制即指,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实施的,给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以及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合理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008年我国出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这样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 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实施的,旨在保证企业合理实现既定目标的控制活动。”
由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或管理制度,它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一个以企业的营运过程交织重叠、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保障的过程。从中小企业角度来说,内部控制这一过程的实施需要企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现完成。可以这样说,内部控制的宽度延伸到了公司治理层,内部控制的广度覆盖到了企业全员,内部控制的深度则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一环节。
2.2 内部控制演变过程
内部控制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组织运行和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如今,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也日趋成熟。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共五个时期,分别对应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系统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
2.2.1 内部牵制阶段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内部控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思想在苏美尔文化时期就已初现雏形。再到19世纪3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开始萌芽,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开始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在《柯氏会计词典》中对内部牵制有着这样的解释:“内部牵制制度是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用于防止各种错误及非法业务发生必要流程设计。它的主要特点是,任何人、任一部门都不能拥有单独控制任意一项业务的权力,各项业务必须有组织上的明确分工,每项业务的功能在拥有其管辖职能的个人或部门内正常发挥,并进行交叉检查、交叉控制。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在这既定的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占据的地位永远是无可替代的。”内部牵制的基本思路是分工和牵制,这一阶段只强调内部牵制机能的简单运用,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内部控制理论远不够成熟,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内部牵制已不能完全涵盖内部控制。
2.2.2 内部控制系统阶段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系统阶段逐渐发展,内部控制理论逐渐形成。开始时,内部牵制以职务分离、账户核对为主要内容,后来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业务程序、职务分离、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始从内部牵制原则出发,尝试利用组织结构、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方法,并采取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对所属各部门人员及其工作进行分工、制约和调节。1949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定义做出了如下阐述:“内部控制,即指由企业制定的,为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会计报告真实可靠,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各项组织计划,以及为推动企业管理层作出的经营决策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制定的相关方法和有效措施”。1972年11月,审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审计准则和程序汇编》,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管理控制则作为构成内部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内部控制由此进入“系统二分法”阶段,至此,内部控制系统基本形成。
2.2.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深入,从最开始只研究表面含义转而向其具体内容延伸。AICPA在1988年4月的公告中宣布以“内部控制结构”这一概念代替“内部控制系统”,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该公告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具体包括三个要素,分别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不同于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有了新的特征:首先,内部控制环境第一次被纳入了内部控制的范畴。再次,系统二分法的两位重要成员——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至此不再作明确区分,二者统一以“要素”命名表述。因为人们发现,其实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而是统一整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至此,内部控制结构得以形成,内部控制理论得到重大发展。这一阶段是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变革,内部控制也从“系统二分法”阶段步入了“结构三要素”阶段。
中小企业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保持市场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市场上活跃的时间并不长。究其原因,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致使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本文首先阐述了内部控制基础理论及其发展演变,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并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旨在通过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从而使中小企业实现健康有序地可持续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对应措施
目 录
1 引言1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述1
2.1 内部控基础理论概述1
2.2 内部控制的演变过程2
2.3 中小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6
3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7
3.1 内部控制环境薄弱7
3.2 缺乏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8
3.3 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交流不及时8
3.4 监督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工作难以落实9
4 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措施9
4.1 优化内部控制环境9
4.2 构建高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管理10
4.3 建设信息交流平台,拓宽信息沟通渠道10
4.4 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内部控制落到实处11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图14
图24
图35
1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在促进经济技术创新、增加市场有效性、促进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俞来俞重要的作用。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贡献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纳税总额占我国税收总额的50%,65%的发明专利以及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来自于中小企业。据调查可知,在当今市场企业内部结构中,中小企业占据绝对份额。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体制存在问题,每年都有数量相当的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据相关统计可知,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是2.9年,平均每分钟近10家中小企业面临倒闭,然而能够生存3年以上的仅占10%。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造成中小企业发展难以持续的原因包括融资困难、投资渠道狭隘以及内部控制缺失等,尤为突出的便是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我国多数中小企业不能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作出相应的规划,内部控制表现软弱无力,中小企业的管理运行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面对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强化内部控制是完善企业管理、促进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弊病亟须解决。中小企业只有引起高度重视,找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完善的自身内部控制,才能够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绝对的优势。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2.1 内部控制基础理论概述
我国对内部控制的定义几经变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理论的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定义范围逐步扩大,也更加趋向科学严谨化。由最初的仅局限于会计控制,到现在拥有独立完整的完内部控制理论体系,内部控制的具体内涵不断地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独立公共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审查》是AICPA于1936年发布的,其中对内部控制有最早的理论阐述:“为了保护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安全、检查帐簿真实准确性,因而在公司内部采取的各种措施与手段。”然而1992年由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的且于1994年再次修改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却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文件中是给予内部控制这样的定义:“内部控制即指,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工作人员实施的,给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以及管理活动的合法合规合理性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2008年我国出台《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中这样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 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实施的,旨在保证企业合理实现既定目标的控制活动。”
由上述定义可以发现,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方法或管理制度,它强调的是一个过程,一个以企业的营运过程交织重叠、为企业的发展经营提供保障的过程。从中小企业角度来说,内部控制这一过程的实施需要企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现完成。可以这样说,内部控制的宽度延伸到了公司治理层,内部控制的广度覆盖到了企业全员,内部控制的深度则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任一环节。
2.2 内部控制演变过程
内部控制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组织运行和管理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管理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如今,内部控制的理论与实践也日趋成熟。纵观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萌芽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共五个时期,分别对应内部牵制阶段、内部控制系统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五个阶段。
2.2.1 内部牵制阶段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内部控制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200年,有关的内部控制的思想在苏美尔文化时期就已初现雏形。再到19世纪30年代,内部控制理论开始萌芽,内部控制作为一个专用名词,慢慢走进人们的视野,开始被人们普遍认识和接受。在《柯氏会计词典》中对内部牵制有着这样的解释:“内部牵制制度是以提供有效的组织和经营,用于防止各种错误及非法业务发生必要流程设计。它的主要特点是,任何人、任一部门都不能拥有单独控制任意一项业务的权力,各项业务必须有组织上的明确分工,每项业务的功能在拥有其管辖职能的个人或部门内正常发挥,并进行交叉检查、交叉控制。设计有效的内部牵制以便使各项业务能完整正确地经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在这既定的程序中,内部牵制机能占据的地位永远是无可替代的。”内部牵制的基本思路是分工和牵制,这一阶段只强调内部牵制机能的简单运用,内部控制的整体性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内部控制理论远不够成熟,体系并不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内部牵制已不能完全涵盖内部控制。
2.2.2 内部控制系统阶段
大约在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80年代,内部控制系统阶段逐渐发展,内部控制理论逐渐形成。开始时,内部牵制以职务分离、账户核对为主要内容,后来逐渐演变成由组织结构、业务程序、职务分离、处理手续等因素构成的内部控制系统。企业经营管理者开始从内部牵制原则出发,尝试利用组织结构、业务程序、处理手续等方法,并采取了具体的控制措施,对所属各部门人员及其工作进行分工、制约和调节。1949年审计程序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具体定义做出了如下阐述:“内部控制,即指由企业制定的,为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会计报告真实可靠,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各项组织计划,以及为推动企业管理层作出的经营决策政策得到贯彻执行而制定的相关方法和有效措施”。1972年11月,审计准则执行委员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审计准则和程序汇编》,将内部控制一分为二,管理控制则作为构成内部控制的另一个重要部分进入人们的视野。内部控制由此进入“系统二分法”阶段,至此,内部控制系统基本形成。
2.2.3 内部控制结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内部控制的研究逐步深入,从最开始只研究表面含义转而向其具体内容延伸。AICPA在1988年4月的公告中宣布以“内部控制结构”这一概念代替“内部控制系统”,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取得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该公告指出,内部控制结构具体包括三个要素,分别为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及控制程序。不同于以往的内部控制理论,内部控制结构阶段对内部控制的定义有了新的特征:首先,内部控制环境第一次被纳入了内部控制的范畴。再次,系统二分法的两位重要成员——会计控制及管理控制,至此不再作明确区分,二者统一以“要素”命名表述。因为人们发现,其实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两者,而是统一整体,彼此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至此,内部控制结构得以形成,内部控制理论得到重大发展。这一阶段是内部控制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变革,内部控制也从“系统二分法”阶段步入了“结构三要素”阶段。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