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以ST山焦公司为例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以ST山焦公司为例[20191209193053]
摘要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会计盈余是目前许多会计信息中最为重要的信息之一,也是评价企业的重要指标,因而对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受到各国学者和专家的普遍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日益严重的盈余管理现象,产生了一连串恶劣影响,比如,严重损害了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使得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准确的评估参考,从而影响整个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市场经济效率。
本文以我国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为研究对象,通过盈余管理相关理论的分析,并针对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总结盈余管理产生的条件和动机,以及常用手段,以ST山焦公司为例,对其进行盈余管理的分析,进行有效的评价,以此为基础提出优化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发展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ST山焦公司
目录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国外研究现状 2
1.3.2国内研究现状 2
1.3.3述评 3
2.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4
2.1盈余管理的概念 4
2.2盈余管理的特征 4
2.3盈余管理的动机 5
2.3.1报酬动机 5
2.3.2资本市场动机 5
2.3.3避税的动机 5
2.3.4政治成本动机 6
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分析 7
3.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7
3.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7
3.2.1利用减值准备 7
3.2.2利用关联方交易 8
3.2.3利用会计处理的时间差 8
3.2.4利用资产重组 8
3.2.5利用政府支持 8
4.盈余管理实例分析——以ST山西焦化公司为例 10
4.1 ST山焦公司简介 10
4.2 ST山焦公司盈余管理动机分析 10
4.2.1报酬动机 10
4.2.2保“壳”动机 11
4.3 ST山焦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分析 11
4.3.1关联方交易 11
4.3.2利用会计处理的时间差 12
4.3.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12
4.3.4政府补助 13
4.4盈余管理结果评价 13
5.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个人建议 14
5.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削除盈余管理动机 14
5.2健全会计准则,减少盈余管理的政策漏洞 14
5.3完善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加强监管力度 14
5.4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财务信息可信度 15
参考文献 16
致谢 17
1.绪论
1.1研究背景
盈余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后成为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国内外学者和专家都对其进行了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盈余管理已显示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有利于反映挂牌公司的经济价值,帮助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经营业绩。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利用合法和非合法的边缘地带,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例如安然公司通过关联方交易、隐藏债务等方法虚增20%的利润。而我国审计失败案例中,例如琼光源,银广夏,万福生科等事件也都存在着对财务报表的修饰。
1990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7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基本确立。接下来的30多年里,我国资本市场迅猛发展,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国沪、深交易所A股上市公司共有2469家,其中主板1413家上市公司,中小板701家上市公司,创业板355家上市公司;上交所市值156192.17 亿,深交所市值75,666.50 亿,合计231858.67 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广大投资者依赖于披露的财务信息作出判断,因此会计盈余信息质量关系每一个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希望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对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进行的探讨,对治理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行为、解决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等问题有所益处。
1.2研究意义
本文选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为研究对象,原因之一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上市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面临很多的挑战,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的研究对于财务理论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不仅在于保护上市公司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在提醒投资者关注传统盈余指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根据综合指标来做出投资决策,以避免遭受被粉饰过的财务指标误导所引起的不必要损失。另一方面,也是促进上市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通过规范行业内部的盈余管理问题来敦促企业通过正常渠道提高经营成果和会计信息质量,使股票市场的参与者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上市公司的各方面信息,从而优化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保障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的动因研究主要基于Jensen和MecUing(1976)的代理理论,在企业各种契约关系中,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代理人有可能不完全按照契约行动或者偏离委托人的目标,从而引起对委托人的价值损耗。因此,在与上市公司利益相关的人之间都存在代理问题,由此带来的道德风险便会引发盈余管理行为[1]。
Mir (2003)研究了与盈余管理有关的内幕交易的类型并通过随意应计这个代理变量进行实证,发现当公司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时,买入的内幕交易相对于卖出的内幕交易频数减少并且公司的规模与随意应计项目存在相关关系,这符合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假设,即经理层通过操纵随意应计项目以延缓信息公布或误导外部投资者[1]。
Watts(2007)在研究中指出企业市场价值的不可观察性和业绩分解困难,会计盈余就是企业业绩的良好衡量,也常常被运用于激励机制中。他研究中指出,企业管理应该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去调节公司业绩的会计政策选择、交易规划等行为的动机[2]。
1.3.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由于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经济在改革幵放后才开始飞速发展,出现盈余管理的时机也更晚,因此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学术界才开始借鉴国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对中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盈余管理问题进行分析。
魏明海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动机与如何识别盈余管理行为,得出研究结论,盈余管理是公司管理当局往往通过改变交易事项发生的时点,以改变财务报告的会计数据,达到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结果,或美化公司的经营业绩的目的(魏明海,2000)。
王跃堂(2000)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短期投资减值,存货减值和长期投资减值三大减值政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扭亏动机和ST动机[4]。
林钟高(2002)则分析外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不同治理结构模式下盈余管理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治理结构,探讨了盈余管理在中国的具体表现[3]。
张海(2007)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过度盈余管理行为,发现过度盈余管理会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会损害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提出了近年来对过度盈余管理现象愈演愈烈之势的警示[5]。
1.3.3述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研究晚于国外学者,国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如何发展有着精辟的理解,我国这方面虽起步晚,但依靠改革开放的坏境,学习和吸收国外理论,结合我国自身特点,形成了一套适用于我国企业的盈余管理的方法。但我国对于将盈余管理的规范研究与具体案例研究结合的文献比较少。本文从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规范研究开始,通过实际案例的详细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以及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
2.盈余管理理论概述
2.1盈余管理的概念
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斯考特认为盈余管理是选择会计政策后的产生经济后果的具体表现。只要企业的管理层有不同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就会采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政策,这就是所谓的盈余管理[6]。
我国学者张士强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人员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寻求对自己有利结果的行为”,张永奎(2002)认为“盈余管理是公司为了特定目的对盈余的操纵行为”[7]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目前有不同的理解,一般人持肯定态度,但也有少部分人否定它的存在,我认为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范围内采用某种手段来改变盈余的行为,与利润操纵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超出了法律法规的范围,是一种违法行为。
2.2盈余管理的特征
(1)盈余管理的主体是管理层
从国内外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的幕后人员基本都是董事,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掌握着企业的内部信息,对于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选择权,重大交易具有决策权,所以也不难理解,会计人员一般都是配角。
(2)盈余管理的客体是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
在研究盈余管理时,我们需明确空间和时间概念。会计估计和会计判断属于空间因素,交易的时间点属于时间因素,但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财务数据上,因此盈余管理的重心是财务信息。
(3)盈余管理不会增加或减少实际盈余
盈余管理只是改变了某一会计期间的盈余结果,改变了在不同期间的分配问题,但从长远时间来看,企业的盈余是没有改变的。
(4)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盈余管理的目的比较复杂,一般来讲对于公司来说可以提高关注度,获得融资机会等,对于管理者来说收入增加,升职和获得名誉等,有的可能要在未来某一期间才会实现,结果都是为了特定利益。
2.3盈余管理的动机
2.3.1报酬动机
现代企业的特点是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为了激励员工创造财富,往往将工资与公司业绩联系起来。公司将各种盈利指标纳入考核之中,例如营业利润,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回报率等,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只图眼前一时之利,不注重长远发展,通过盈余管理来改变经营业绩。
2.3.2资本市场动机
(1)首次发行股票
在我国上市有很多益处:获得融资机会,减少对银行的依赖性,提高知名度和关注度等。但我国上市比较严格,例如:发行前3年的累计净利润超过3000万;发行前3年累计净经营性现金流超过5000万或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过去3年的财务报告中无虚假记载等等。有些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改变财务数据,使近几年的财务报告达到上市标准,这也是很多公司上市成功之后股票反而下降的原因。
(2)配股
配股资格旨在保证证券市场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质量,使有限的资源流向那些绩优的上市公司[8]。由于配股是向原股东筹集资金,更加容易实现且成本较低,所以成为了众多上市公司青睐的融资方式。我国对于配股政策的要求一直在变,但始终对收益指标有要求,例如上市公司最近3个年度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业绩优良的公司,配股价格相对高些,配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为了提高配股价格,上市公司也会进行盈余管理。
(3)维持上市资格
在我国对于连续2年亏损的公司将被标记为特别处理,对于连续3年亏损的则有可能被退市,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被标上“ST”,广大投资者就会对其前景表示担忧,从而造成ST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能力不强。
2.3.3避税的动机
我国目前的会计处理现状是财务会计与税收会计相分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以在财务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对自己的收益进行管理,选择可以最大程度上将自身利益扩大的会计政策来进行盈余管理,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这也就是越来越多企业进行纳税筹划的原因[9]。我国目前税收制度还不完善,对于各式各样的税收优惠政策,各个企业的管理层在选择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上都有很多灵活性,因此合理避税成为一个企业在管理上正常的手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盈余管理提供了灵活性和空间。例如我国的企业所得税有25%,20%,15%,节约了税收就是获得了现金,有些公司积极成为优惠政策的对象。
2.3.4政治成本动机
政治成本是指某些企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正相关的严格管制和监控,一旦财务成果高于或低于一定的界限,企业就会受到政府相关政策制裁,从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10]。对于垄断企业来说,往往会递延利润掩饰行业暴利来降低政治成本危机,还有一种是一些国有企业为了达到上级的既定目标,虚增利润来避免行政处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727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