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中石化为例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意义 3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概述 3
2.1 内部控制概述 3
2.2 中石化简介 4
2.3 中石化内控制度定位 6
2.4 中石化内部控制框架 6
2.5 中石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7
3 大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中石化为例 7
3.1 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7
3.2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机制 8
3.3 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8
3.4 内部控制评价不明确 8
3.5 风险评估系统不全面 9
3.6 ERP系统下内部控制有一定的弊端 9
3.7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9
4 对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及措施——以中石化为例 9
4.1 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 9
4.2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10
4.3 改善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建设 10
4.4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10
4.5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机制 11
4.6 充分发挥ERP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1
4.7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根据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自20世纪起,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究其原因是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归根到底是大型企业的内部治理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解决,所以内部控制成为许多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型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的失效而造成巨额亏损和欺诈案等问题,就像江纸集团和南方航空集团的破产、中航油巨亏、中行亿元舞弊案等。因而增强和落实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将针对大型企业,以中石化为例,对我国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提出问题和相应的治理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从提出内部控制概念到现在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根据其悠久的发展过程来看,总体上有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过程,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第一次使用内部会计控制一词,西方许多组织和学者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功能做了详尽的研究,审计和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O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
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方法来推动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80年代以后众多大型企业出现了舞弊性的财务报告和突然的破产事件,关于财务报告制度是否恰当,美国官员提出了质疑,尤其是针对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因此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同时发表了著名的COSO报告。1980年的时候SEC在S-X规则303条款中提出大型企业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的信息。
2001年,随着安然、世通等一大批跨国公司的倒下,引发了公众对大型企业的信任危机,并导致SOX法案的出台与COSO新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内部控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检查、财务报告等。
近年来,国际方面主要是在审计上的研究:2003年9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总部前执行副主席理查德钱伯斯先生(Richard F. Chambers)访华,他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内部审计高级研讨班演讲的专题之一《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中提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重新介入内部控制;二是提高企业治理的效率;三是关于内部审计师的要求更严厉。
2004年6月,时任IIA理事会主席的鲍伯麦克唐纳先生(Bob McDonald)访华,他在中国内部审计师演讲时再一次提到了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上述三大趋势【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中心的,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来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2】。
德勤(2008)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肯定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有91%的上市公司表示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遇到了障碍,其中84%的上市公司表示披露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现有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不够完善所导致的。
赵爱玲(2009)《我国上市公司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的构建》中指出国内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核鉴证时【3】, 只提到了一些原则性规定, 而关于操作性的专业标准制订工作严重滞后, 导致大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出现肆意和混乱, 最终造成大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鉴证工作流于形式。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2010)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对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代理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普遍偏低,与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披露水平相一致。
张艳、钟文胜(2011)认为面对公司财务报告造假,审计的力不从心是强制性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内部控制报告对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作用机制及内部控制报告审计的本质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的控制机制之间是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的,且都是以财务会计控制系统为基础,所以为了能更好地避免公司做假账以及防范制度的风险,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协同性。然而当策划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就会破坏了这种协同性,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王宣人(2011)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中表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共同载体是企业组织,根据这个载体,公司治理的推动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加上公司治理的优化是需要内部控制来作保障的【4】。同时表达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存在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失衡问题。并提出要完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要改善股权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使二者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
因此,通过学习和研究前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以我国特有的大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层面关于内部控制其特有的特点,针对大型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1.3 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大型企业管理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立和管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决策部门及其管理机构的重要任务。内部控制管理是大型企业所制定的,其目的是保护资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的各项政策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大型企业通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这五个基本要素,来保证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有效的防范企业交易风险;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的目的。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意义 3
2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概述 3
2.1 内部控制概述 3
2.2 中石化简介 4
2.3 中石化内控制度定位 6
2.4 中石化内部控制框架 6
2.5 中石化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7
3 大型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以中石化为例 7
3.1 管理信息系统不够完善 7
3.2 缺乏有效的内部监控机制 8
3.3 法人治理结构问题 8
3.4 内部控制评价不明确 8
3.5 风险评估系统不全面 9
3.6 ERP系统下内部控制有一定的弊端 9
3.7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9
4 对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议及措施——以中石化为例 9
4.1 建立畅通的信息系统 9
4.2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10
4.3 改善股权结构,加强董事会建设 10
4.4 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完善绩效评价体系 10
4.5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价机制 11
4.6 充分发挥ERP系统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1
4.7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12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根据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自20世纪起,国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内外频频发生财务丑闻,究其原因是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归根到底是大型企业的内部治理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解决,所以内部控制成为许多企业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型企业由于内部控制的失效而造成巨额亏损和欺诈案等问题,就像江纸集团和南方航空集团的破产、中航油巨亏、中行亿元舞弊案等。因而增强和落实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将针对大型企业,以中石化为例,对我国大型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提出问题和相应的治理措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从提出内部控制概念到现在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根据其悠久的发展过程来看,总体上有萌芽期、发展期和成熟期三个过程,即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三个阶段。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第一次使用内部会计控制一词,西方许多组织和学者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功能做了详尽的研究,审计和监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内部控制规范。
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AICOA)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
美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时候通过一系列的解决方法来推动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80年代以后众多大型企业出现了舞弊性的财务报告和突然的破产事件,关于财务报告制度是否恰当,美国官员提出了质疑,尤其是针对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因此成立了Treadway委员会(即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同时发表了著名的COSO报告。1980年的时候SEC在S-X规则303条款中提出大型企业披露“管理当局讨论和分析”的信息。
2001年,随着安然、世通等一大批跨国公司的倒下,引发了公众对大型企业的信任危机,并导致SOX法案的出台与COSO新内部控制框架的建立,内部控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安然”事件发生后,美国国会于2002年7月通过《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强化了一系列控制措施,如完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检查、财务报告等。
近年来,国际方面主要是在审计上的研究:2003年9月,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简称IIA)总部前执行副主席理查德钱伯斯先生(Richard F. Chambers)访华,他在北京举办的国际内部审计高级研讨班演讲的专题之一《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中提出三大发展趋势:一是重新介入内部控制;二是提高企业治理的效率;三是关于内部审计师的要求更严厉。
2004年6月,时任IIA理事会主席的鲍伯麦克唐纳先生(Bob McDonald)访华,他在中国内部审计师演讲时再一次提到了国际内部审计发展的上述三大趋势【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是以政府为中心的,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法规来对企业进行严格的内部控制规范【2】。
德勤(2008)在《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多数的上市公司都肯定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他们知道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改善公司经营业绩有着很大的作用,但是有91%的上市公司表示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时遇到了障碍,其中84%的上市公司表示披露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现有的内部控制理论框架不够完善所导致的。
赵爱玲(2009)《我国上市公司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部控制评价与报告体系的构建》中指出国内企业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核鉴证时【3】, 只提到了一些原则性规定, 而关于操作性的专业标准制订工作严重滞后, 导致大型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时出现肆意和混乱, 最终造成大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和鉴证工作流于形式。
杨玉凤、王火欣、曹琼(2010)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依据,对沪市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代理成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普遍偏低,与很多学者所认为的披露水平相一致。
张艳、钟文胜(2011)认为面对公司财务报告造假,审计的力不从心是强制性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出台的一个重要原因。通过内部控制报告对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的作用机制及内部控制报告审计的本质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的控制机制之间是相互替代或相互补充的,且都是以财务会计控制系统为基础,所以为了能更好地避免公司做假账以及防范制度的风险,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协同性。然而当策划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就会破坏了这种协同性,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
王宣人(2011)在《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相互关系研究》中表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共同载体是企业组织,根据这个载体,公司治理的推动来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加上公司治理的优化是需要内部控制来作保障的【4】。同时表达目前我国大型企业存在着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失衡问题。并提出要完善大型企业的公司治理和加强内部控制,要改善股权结构,健全内部控制体系,使二者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公司的总体目标。
因此,通过学习和研究前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解,以我国特有的大型企业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我国企业在公司治理层面关于内部控制其特有的特点,针对大型企业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1.3 研究意义
内部控制是大型企业管理中不可推卸的责任,建立和管理有效的内部控制,是决策部门及其管理机构的重要任务。内部控制管理是大型企业所制定的,其目的是保护资产、提高经营效率,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从而促进管理部门的各项政策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大型企业通过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活动、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和监督检查这五个基本要素,来保证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从而达到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证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企业内部的贯彻实施;有效的防范企业交易风险;维护财产和资源的安全完整;促进企业的有效经营的目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