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财税制度及税率研究
目 录
一、 前言 1
(一)国内现状 1
(二)国外现状 1
二、概述清朝财税制度及税率 1
(一)财税制度概述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清朝皇太极至顺治开国初期的财政状况 2
(一)清朝前期历史背景 2
(二)清朝初期财税制度 2
四、清朝康熙至嘉庆中期财税制度的制定 3
(一)财政政策的制定 3
(二)财政改革 3
五、晚清道光至溥仪时期财税制度紊乱与国运衰微 4
(一)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4
(二)清末财政混乱及政策出台 5
(三)晚清财税制度特点及影响 5
(四)财政收入的税种及税率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前言
(一)国内现状
研究清代财税制度及税率,了解设立的的作用和启示,以史明鉴,更好为现代财政的研究提供珍贵的经验。其实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早有研究,梁启超先生的著作《饮冰室文集点校》,研究中国的国债收支情况,还有研究财税制度及税率情况,对收支结构,做出了一系列的评判[1]。王承仁(1994)主编了《太平天国论文集》,其中就包含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周育民先生(2000)研究晚清财政摊派的种种,表明摊派已经成为清中央政府的一种常规筹款手段[13]。
(二)国外现状
美国学者王业键,研究了清朝末期的税收负担、田赋等问题。虽然清朝统治者主张“不与人民争利”,但是各级官僚实施政策不够到位,权利显化,甚至滋生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减少人民的负担也是力不从心。日本学者佐伯富(1976)对雍正王朝的“银贱钱贵”及其导致的私铸猖獗等问题已有论述[14]。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耗羡提解的研究》曾讲述了康熙四十年后地方大僚的有关上疏[15]。
二、概述清朝财税制度及税率
(一)财税制度概述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适应社会经济需要颁布合理的财政制度,制度与政策是相辅而行的,政策是制度的先声,制度又是政策的体现。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2](P5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正王朝的“银贱钱贵”及其导致的私铸猖獗等问题已有论述[14]。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耗羡提解的研究》曾讲述了康熙四十年后地方大僚的有关上疏[15]。
二、概述清朝财税制度及税率
(一)财税制度概述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适应社会经济需要颁布合理的财政制度,制度与政策是相辅而行的,政策是制度的先声,制度又是政策的体现。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2](P505)中讲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决定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方法。”传统社会的经济政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必然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经济是税收的基础,清末税收制度发生变化由农业税逐渐开始像工商税转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财税制度及税率就可以掌握国家税收情况,对经济采取宏观调控体制进行调控。经济史,反倒可以把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事件贯通起来,了解财税制度及税率的历史,也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学方面的历史,借用古人的经验,运用到现今的时代来。
财政与社会结构以及民生发展的关系息息相关,良好的宏观税收水平,适度的税收政策,科学有效的税收结构和财税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推进财政改革,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化利益,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税收制度,公正的税法制定,对财政改革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经济史是个综合复杂的学科,各个方面的专业都需要研究的人们悉数掌握,因此,在这个话题研究此项目的研究者们并不是很多,需要更多的人加深对财政税收史的关注及研究。清朝税收制度设立比较完善,很多制度的建立都是第一次创建的,但又非常的经典,对于我们有着珍贵学习的意义。计量经济学在历史中运用典范之作,第一次对清代财政收入、税率有了明确的认识,这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近代社会的财税制度及税率地设置也有深远影响。
三、清朝皇太极至顺治开国初期的财政状况
(一)清朝前期历史背景
满族人也曾被称为女真,清朝是满族人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努尔哈赤开拓疆土,皇太极数次伐明,终于建立大清王朝。之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各种力量的凝聚与消长,并不意味着清廷可以一统天下,面对着各方势力的挑战,人心向背一时难测。开国后,战祸连年,加深着社会经济的凋敝。《明清史料》[3]所举实例清晰地勾勒出有关省区地荒丁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状。从中可以体会到由于战乱导致社会经济的凋敝和财政的极端困难。
(二)清朝初期财税制度
开国时期,常年的战争总是导致国库资金紧张亏空,刚刚建国的时代还没有度过稳定的时期,各种财务税率制度方面的制定也是不完善健全的,没有太多较为固定的支出,大部分都是先迁就军费的支出进行调配。
清朝财政沿袭明朝
根据叶振鹏学者在《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4](P18)的分析,在清朝定鼎中原之初,由于原有制度已经具备或来不及更易,就直接沿袭了明朝财政。比如漕运的制度依旧照办明代之制,盐政方面盐销区的划分更是沿袭了明代的旧轨,当然也是有些许的变化。关于关税的制定,邓亦兵已有专论,《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5]里讲主要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变更。主要是废除明末的加征,废除旧单位改换货币单位为银两,流通的商品品种、部分商品征税数目裁革减免等等。 清朝初期的赋税普遍是比明朝和清朝晚期要高的,是因为有新增了些赋额部分,据《清世祖实录》[6]卷30里介绍顺治年间的赋税标准依旧前揭的万历四十八年定则,这一标准也是延续到了后续的各朝。 田赋在清朝财政虽长期处于重要位置,但比重下降,间接税的增长更加高效地弥补财政空缺。作者认为,清朝晚期田赋负担总体较低,鉴于政府能够掌握田赋的比例,因此赋税负担分配的不公平能否成为清亡原因需要重新审视。
财政混乱及制定
在新旧王朝鼎革之际以及新王朝建立之初,财政的混乱司空见惯,清朝前期赋役不均,这是传统社会的痼疾,均平赋役是首要政策,除了编审户口还有就是查荒清丈,《清代土地开垦史》[7](P9)可见,以山东河南查荒实数为例,查荒效果还是有提高的,当然也有很多弊端未能全面实施。最好的达到效果的还是“均田均役”政策。 战时财政政策特点在财政收入和财政筹措方面具有搜刮性和不稳定性。
四、清朝康熙至嘉庆中期财税制度的制定
在清代财政政策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多限制因素。1.历史制度的沿袭。当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变更,不是全部承袭。2.要考虑社会背景,这是制约财政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新旧王朝交替,不得不考虑人心收复和社会经济的复苏
一、 前言 1
(一)国内现状 1
(二)国外现状 1
二、概述清朝财税制度及税率 1
(一)财税制度概述 1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1
三、清朝皇太极至顺治开国初期的财政状况 2
(一)清朝前期历史背景 2
(二)清朝初期财税制度 2
四、清朝康熙至嘉庆中期财税制度的制定 3
(一)财政政策的制定 3
(二)财政改革 3
五、晚清道光至溥仪时期财税制度紊乱与国运衰微 4
(一)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4
(二)清末财政混乱及政策出台 5
(三)晚清财税制度特点及影响 5
(四)财政收入的税种及税率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致 谢 9
前言
(一)国内现状
研究清代财税制度及税率,了解设立的的作用和启示,以史明鉴,更好为现代财政的研究提供珍贵的经验。其实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早有研究,梁启超先生的著作《饮冰室文集点校》,研究中国的国债收支情况,还有研究财税制度及税率情况,对收支结构,做出了一系列的评判[1]。王承仁(1994)主编了《太平天国论文集》,其中就包含太平天国战争时期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周育民先生(2000)研究晚清财政摊派的种种,表明摊派已经成为清中央政府的一种常规筹款手段[13]。
(二)国外现状
美国学者王业键,研究了清朝末期的税收负担、田赋等问题。虽然清朝统治者主张“不与人民争利”,但是各级官僚实施政策不够到位,权利显化,甚至滋生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减少人民的负担也是力不从心。日本学者佐伯富(1976)对雍正王朝的“银贱钱贵”及其导致的私铸猖獗等问题已有论述[14]。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耗羡提解的研究》曾讲述了康熙四十年后地方大僚的有关上疏[15]。
二、概述清朝财税制度及税率
(一)财税制度概述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适应社会经济需要颁布合理的财政制度,制度与政策是相辅而行的,政策是制度的先声,制度又是政策的体现。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2](P5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正王朝的“银贱钱贵”及其导致的私铸猖獗等问题已有论述[14]。日本学者安部健夫《耗羡提解的研究》曾讲述了康熙四十年后地方大僚的有关上疏[15]。
二、概述清朝财税制度及税率
(一)财税制度概述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家适应社会经济需要颁布合理的财政制度,制度与政策是相辅而行的,政策是制度的先声,制度又是政策的体现。现代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经济学》[2](P505)中讲到:“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决定政府税收和开支的方法。”传统社会的经济政策更多的表现为一种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也必然是社会经济的反映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经济。经济是税收的基础,清末税收制度发生变化由农业税逐渐开始像工商税转变。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研究财税制度及税率就可以掌握国家税收情况,对经济采取宏观调控体制进行调控。经济史,反倒可以把看似不相关的历史事件贯通起来,了解财税制度及税率的历史,也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经济学方面的历史,借用古人的经验,运用到现今的时代来。
财政与社会结构以及民生发展的关系息息相关,良好的宏观税收水平,适度的税收政策,科学有效的税收结构和财税制度,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推进财政改革,实现人民群众的最大化利益,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合理的税收制度,公正的税法制定,对财政改革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经济史是个综合复杂的学科,各个方面的专业都需要研究的人们悉数掌握,因此,在这个话题研究此项目的研究者们并不是很多,需要更多的人加深对财政税收史的关注及研究。清朝税收制度设立比较完善,很多制度的建立都是第一次创建的,但又非常的经典,对于我们有着珍贵学习的意义。计量经济学在历史中运用典范之作,第一次对清代财政收入、税率有了明确的认识,这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近代社会的财税制度及税率地设置也有深远影响。
三、清朝皇太极至顺治开国初期的财政状况
(一)清朝前期历史背景
满族人也曾被称为女真,清朝是满族人创建的一代封建王朝。努尔哈赤开拓疆土,皇太极数次伐明,终于建立大清王朝。之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当时的政治格局与各种力量的凝聚与消长,并不意味着清廷可以一统天下,面对着各方势力的挑战,人心向背一时难测。开国后,战祸连年,加深着社会经济的凋敝。《明清史料》[3]所举实例清晰地勾勒出有关省区地荒丁亡、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惨状。从中可以体会到由于战乱导致社会经济的凋敝和财政的极端困难。
(二)清朝初期财税制度
开国时期,常年的战争总是导致国库资金紧张亏空,刚刚建国的时代还没有度过稳定的时期,各种财务税率制度方面的制定也是不完善健全的,没有太多较为固定的支出,大部分都是先迁就军费的支出进行调配。
清朝财政沿袭明朝
根据叶振鹏学者在《中国财政通史清代财政史》[4](P18)的分析,在清朝定鼎中原之初,由于原有制度已经具备或来不及更易,就直接沿袭了明朝财政。比如漕运的制度依旧照办明代之制,盐政方面盐销区的划分更是沿袭了明代的旧轨,当然也是有些许的变化。关于关税的制定,邓亦兵已有专论,《清代前期税则制度的变迁》[5]里讲主要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变更。主要是废除明末的加征,废除旧单位改换货币单位为银两,流通的商品品种、部分商品征税数目裁革减免等等。 清朝初期的赋税普遍是比明朝和清朝晚期要高的,是因为有新增了些赋额部分,据《清世祖实录》[6]卷30里介绍顺治年间的赋税标准依旧前揭的万历四十八年定则,这一标准也是延续到了后续的各朝。 田赋在清朝财政虽长期处于重要位置,但比重下降,间接税的增长更加高效地弥补财政空缺。作者认为,清朝晚期田赋负担总体较低,鉴于政府能够掌握田赋的比例,因此赋税负担分配的不公平能否成为清亡原因需要重新审视。
财政混乱及制定
在新旧王朝鼎革之际以及新王朝建立之初,财政的混乱司空见惯,清朝前期赋役不均,这是传统社会的痼疾,均平赋役是首要政策,除了编审户口还有就是查荒清丈,《清代土地开垦史》[7](P9)可见,以山东河南查荒实数为例,查荒效果还是有提高的,当然也有很多弊端未能全面实施。最好的达到效果的还是“均田均役”政策。 战时财政政策特点在财政收入和财政筹措方面具有搜刮性和不稳定性。
四、清朝康熙至嘉庆中期财税制度的制定
在清代财政政策形成的过程中有很多限制因素。1.历史制度的沿袭。当然也是在此基础上的变更,不是全部承袭。2.要考虑社会背景,这是制约财政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新旧王朝交替,不得不考虑人心收复和社会经济的复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