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附件)
摘 要中国电子商务兴起并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支付结算方式之一,传统的商业银行面临挑战,其中间业务也受到了影响。本文运用实证方法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将第三方支付的数据分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数据与第三方移动支付数据,采用协整分析,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二者间的关系,得出结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出现和发展,确实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但二者并不是完全的对手,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和第三方移动支付都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不仅有利于二者自身的发展,对整个支付市场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目 录
一、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二)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一) 有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文献综述 3
(二) 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文献综述 3
(三) 有关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关系的文献综述 4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6
(一) 研究方法 6
(二) 变量构建 6
四、实证研究 9
(一)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9
(二) 第三方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10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一、绪论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趋势下,互联网支付,尤其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2003年,支付宝诞生,并在其随后的发展中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龙头代表。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开放背景的推动,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投融资等各种互联网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增长速度惊人。这些对金融市场的整体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2012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规模正在持续增加。
图1 20122017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规模(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截至2017年,中国有247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与此同时,仅2017年第二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就达到了27.1万亿元。同时,这一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从业务量来看,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业务2867.47亿笔,同比增长74.95%,而银行电子支付业务(网上、移动及电话支付)共1525.80亿笔。可以看出,第三方在网上的支付业务量已经远高于银行的支付总量。从发生的金额来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金额为143.26万亿元,银行业的金额则为2419.20万亿元,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近17倍,可见,第三方支付主要用于小额多次的支付,而银行则大多用于大额的支付结算业务。
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初始阶段依靠商业银行发展起步。但是,随着移动终端支付设备的普及和人们对实用性的追求,第三方支付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近几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密切,二者也由之前的合作互利逐步转变为现在的竞争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冲击了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另外,由于其操作的便利性和准入门槛较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小微贷款和理财产品等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应的理财产品和信用卡等。
总而言之,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调整其中间业务的模式及方式方法,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的优势也被大众所认可,基于上文所述的相关背景,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密切。在此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适应,如何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发展中间业务,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理论上,本文的相关研究可以丰富现有的理论体系。
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与扩充十分迅速,商业银行在面临威胁的同时是否还能有相应的机遇?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产品优胜劣汰尤为明显的当今社会,商业银行应作出怎样的转变?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非常迅速,2017年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笔数占比达63.4%。近年来相关研究较多,但由于数据的限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选取了20122017年的第三方支付的最新数据,阐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此外,对于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实证分析也能够更加系统地展现前者对后者所产生的影响。
2.不足之处
首先,选取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指标,是在综合考虑各银行不同规模和业务收入后的选择,实证结果会存在误差。此外,由于近年来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增加和发展,相关数据可用性较低。且由于对相关理论和模型的深度的理解较浅,因此实证分析会存在偏差。另外,对策和建议的提出可能不够系统。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有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文献综述
我国第三方支付最早始于1999年。随着业务的许可与发展,其与银行之间的竞合关系被大众所关注,开始对银行具体业务影响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以时间顺序进行相关文献综述。
Lindskog , Nilsson(2001)提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通过建立能够与之相应的支付机制,即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解决两者之间的信任问题。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义与模式上,谢琳(2003)阐明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及相关模式的含义。她认为其平台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支付流程的发展和相关商务系统或平台的完善。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控制方面,包丽红,封思贤(2015)分析认为,客户资金被挪用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因此客户备付金在其监管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反馈,曹倩,刘鹏程,王小洁(2016)指出,随着支付方式的可理解性和安全程度的不断增加,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收益也在逐渐增加,其使用成本反而减少,因此被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增加了。他们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应深入挖掘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使用第三方支付时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等。
司寒(2017)指出,在互联网发展趋于规范化和价值化,大众对于便利性的需求的提高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便捷安全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其市场能够迅速扩张。最后建议加强对客户的个人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并倡导更加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合规意识。
归纳国内外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有研究能够看出,国外的相关研究较早,国内学者在第三方支付体系方面,集中于对企业的营运模式及监管制度的探讨。
(二)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以欧美银行业为先导,全球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加大中间业务(非利息业务)的开拓力度,改变传统的单一利息收入结构,优化银行收入结构,实现其多元化及优化转型。
目 录
一、绪论 1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
(二)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2
二、相关文献综述 3
(一) 有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文献综述 3
(二) 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文献综述 3
(三) 有关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关系的文献综述 4
三、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6
(一) 研究方法 6
(二) 变量构建 6
四、实证研究 9
(一) 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9
(二) 第三方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影响的实证分析 10
五、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一、绪论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大数据时代正在来临,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这种趋势下,互联网支付,尤其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也在不断地发展与创新。2003年,支付宝诞生,并在其随后的发展中成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龙头代表。同时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开放背景的推动,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P投融资等各种互联网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增长速度惊人。这些对金融市场的整体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出,20122017年中国第三方支付的规模正在持续增加。
图1 20122017年我国第三方支付规模(单位:万亿元)
数据来源:艾瑞咨询
截至2017年,中国有247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拥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与此同时,仅2017年第二季度,第三方移动支付规模就达到了27.1万亿元。同时,这一规模还在不断扩大。从业务量来看,2017年非银行支付机构网上支付业务2867.47亿笔,同比增长74.95%,而银行电子支付业务(网上、移动及电话支付)共1525.80亿笔。可以看出,第三方在网上的支付业务量已经远高于银行的支付总量。从发生的金额来看,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支付金额为143.26万亿元,银行业的金额则为2419.20万亿元,是非银行支付机构的近17倍,可见,第三方支付主要用于小额多次的支付,而银行则大多用于大额的支付结算业务。
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初始阶段依靠商业银行发展起步。但是,随着移动终端支付设备的普及和人们对实用性的追求,第三方支付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推陈出新。近几年来,第三方支付平台和商业银行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密切,二者也由之前的合作互利逐步转变为现在的竞争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冲击了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另外,由于其操作的便利性和准入门槛较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小微贷款和理财产品等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对应的理财产品和信用卡等。
总而言之,在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调整其中间业务的模式及方式方法,是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的优势也被大众所认可,基于上文所述的相关背景,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密切。在此基础上,我国商业银行应如何适应,如何有针对性地、高效地发展中间业务,逐渐成为了热点话题。理论上,本文的相关研究可以丰富现有的理论体系。
同时,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与扩充十分迅速,商业银行在面临威胁的同时是否还能有相应的机遇?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何影响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产品优胜劣汰尤为明显的当今社会,商业银行应作出怎样的转变?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1.创新之处
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非常迅速,2017年第三方支付机构交易笔数占比达63.4%。近年来相关研究较多,但由于数据的限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选取了20122017年的第三方支付的最新数据,阐述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状。此外,对于第三方支付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实证分析也能够更加系统地展现前者对后者所产生的影响。
2.不足之处
首先,选取非利息收入占比作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指标,是在综合考虑各银行不同规模和业务收入后的选择,实证结果会存在误差。此外,由于近年来中国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增加和发展,相关数据可用性较低。且由于对相关理论和模型的深度的理解较浅,因此实证分析会存在偏差。另外,对策和建议的提出可能不够系统。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有关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文献综述
我国第三方支付最早始于1999年。随着业务的许可与发展,其与银行之间的竞合关系被大众所关注,开始对银行具体业务影响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以时间顺序进行相关文献综述。
Lindskog , Nilsson(2001)提出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关系需要通过建立能够与之相应的支付机制,即第三方支付平台来解决两者之间的信任问题。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定义与模式上,谢琳(2003)阐明了第三方支付平台及相关模式的含义。她认为其平台的发展能够有效地带动支付流程的发展和相关商务系统或平台的完善。
在第三方支付平台的风险控制方面,包丽红,封思贤(2015)分析认为,客户资金被挪用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所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因此客户备付金在其监管方面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用户反馈,曹倩,刘鹏程,王小洁(2016)指出,随着支付方式的可理解性和安全程度的不断增加,使用第三方支付的收益也在逐渐增加,其使用成本反而减少,因此被消费者选择的可能性增加了。他们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应深入挖掘客户对服务的需求,及时收集用户的反馈,从而尽可能地降低使用第三方支付时所付出的成本,包括时间和精力等。
司寒(2017)指出,在互联网发展趋于规范化和价值化,大众对于便利性的需求的提高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平台凭借其便捷安全的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其市场能够迅速扩张。最后建议加强对客户的个人信息的管理和控制,并倡导更加积极的风险管理理念和合规意识。
归纳国内外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现有研究能够看出,国外的相关研究较早,国内学者在第三方支付体系方面,集中于对企业的营运模式及监管制度的探讨。
(二)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银行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以欧美银行业为先导,全球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非传统银行业务的发展,不断加大中间业务(非利息业务)的开拓力度,改变传统的单一利息收入结构,优化银行收入结构,实现其多元化及优化转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4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