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支一扶”对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附件)
摘 要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经过一系列的在西部开发政策实施之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城镇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上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距离越拉越大。本论文研究自2006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大学生、研究生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通过去中西部地区支教、支农、支医以及扶贫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探索其对中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结合现实社会总结出有效解决办法。王晓初2010年的《在全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讲到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更好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要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做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服务工作。
目 录
1 绪论 1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2 “三支一扶”的理论基础 3
2.1 “三支一扶”的具体实施进程 3
2.2 “三支一扶”的具体内容 3
3 “三支一扶”对中西部地区产生的经济影响 5
3.1 “三支一扶”简介 5
3.2 “三支一扶”现状 5
3.2.1扎根基层人数不足,创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5
3.2.2服务期满后的工作不能保证 5
3.2.3政策制度不健全及落实的不够完善 5
3.2.4宣传及社会认知度的强度不够 6
3.3 “三支一扶”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影响 6
3.3.1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居全国前列 6
3.3.2财政支出倾力民生 6
3.3.3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
4 “三支一扶”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对策 8
4.1 高校大学生方面 8
4.1.1教育界提供大学生资源 8
4.1.2大学生需具备的素质 8
4.2政府应做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作 9
4.2.1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9
4.2.2完善政策,健全制度 9
4.2.3建立统一的基层服务项目管理机构,稳定广大志愿者的心 9
4.2.4根据基层实际情况,明确政策出路 10
4.2.5增强适应性培训,指导并建立志愿者和基层单位的交流平台 10
4.2.6提高志愿者待遇和延长服务期限,充分发挥志愿者能力 10
4.3 基层单位应做的工作 11
4.3.1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 11
4.3.2改善工作制度 11
4.3.3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11
4.3.4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及资金支持 11
4.3.5公益组织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经过一系列的在西部开发政策实施之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城镇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上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距离越拉越大。本论文研究自2006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大学生、研究生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通过去西部地区支教、支农、支医以及扶贫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探索其对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结合现实社会总结出有效解决办法。
1.1.2研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具体行动,不仅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与人力资源,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现代生活方式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到农村,加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利用高校毕业生的外界关系,引导人才、科技、信息、资金、项目、文化向农村流动,从多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引导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并在基层工作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劳动省为有效遏制日益恶化的就业形势,于1994年启动一项“全面就业支持计划”(Total EmploymentSupport Program,TESP),期望能创造大约100万个工作岗位,通过政府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根据2002年哈佛大学的LaPorta与Shleifer、耶鲁大学的LopezdeSilanes和世界银行的Djankov教授对8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新公司所需步骤的情况所作的系统统计表明,在美国,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减免学生应偿还的贷款。印度为解决大学生地区就业不均衡问题,实施了农村就业计划。
1.2.2国内研究现状
骆文伟2010年在《“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个体障碍因素研究》一文中,对当前制约“三支一扶”发展的大学生个体因素中存在的几对矛盾进行探讨,提出高校毕业生应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走出就业观念“误区”,树立全新学习理念,锤炼扎根基层作风,全面提升面向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唱响基层就业创业主旋律。
环措加,方贵忠2014年在《浅论三支一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文中,通过探索“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对策:以宣传促共识;政策法制保障;优化管理机制,合力促发展;实行奖惩制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管理信息公开制和监督制。
王瑞雪2013年在《大学生“三 支一 扶”计划的实施效果及制约因素研究》一文中,通过对“三支一扶”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的探讨,总结出“三支一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既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又改善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同时,也为其创造了下基层锻炼发挥才能的条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一般使用CNKI,万方。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了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2 “三支一扶”的理论基础
2.1 “三支一扶”的具体实施进程
进程主要是包括组织招募和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期间的管理服务两方面的内容。组织招募是有一套详细的工作流程的,即每年的4月底前,各地将会收集、汇总、上报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于每年5月底前,各地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来采取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公开招募;每年的7月底前,将会派遣“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服务单位报到。《通知》在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期间的户档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和经费保障等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将会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来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22]。
目 录
1 绪论 1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1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2
2 “三支一扶”的理论基础 3
2.1 “三支一扶”的具体实施进程 3
2.2 “三支一扶”的具体内容 3
3 “三支一扶”对中西部地区产生的经济影响 5
3.1 “三支一扶”简介 5
3.2 “三支一扶”现状 5
3.2.1扎根基层人数不足,创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5
3.2.2服务期满后的工作不能保证 5
3.2.3政策制度不健全及落实的不够完善 5
3.2.4宣传及社会认知度的强度不够 6
3.3 “三支一扶”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影响 6
3.3.1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居全国前列 6
3.3.2财政支出倾力民生 6
3.3.3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7
4 “三支一扶”促进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对策 8
4.1 高校大学生方面 8
4.1.1教育界提供大学生资源 8
4.1.2大学生需具备的素质 8
4.2政府应做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工作 9
4.2.1扩大“三支一扶”计划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的认知度 9
4.2.2完善政策,健全制度 9
4.2.3建立统一的基层服务项目管理机构,稳定广大志愿者的心 9
4.2.4根据基层实际情况,明确政策出路 10
4.2.5增强适应性培训,指导并建立志愿者和基层单位的交流平台 10
4.2.6提高志愿者待遇和延长服务期限,充分发挥志愿者能力 10
4.3 基层单位应做的工作 11
4.3.1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 11
4.3.2改善工作制度 11
4.3.3提高大学生的维权意识 11
4.3.4企事业单位提供就业岗位及资金支持 11
4.3.5公益组织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6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中西部经济的发展是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东西部经济均衡发展的关键,经过一系列的在西部开发政策实施之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城镇文化建设、经济发展上和东部地区经济水平距离越拉越大。本论文研究自2006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大学生、研究生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通过去西部地区支教、支农、支医以及扶贫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探索其对西部经济发展带来的具体影响,及存在的问题,从而结合现实社会总结出有效解决办法。
1.1.2研究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我们党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是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一个具体行动,不仅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与人力资源,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现代生活方式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带到农村,加速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利用高校毕业生的外界关系,引导人才、科技、信息、资金、项目、文化向农村流动,从多层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就业引导机制,引导高校毕业生走向基层,并在基层工作中凸显自己的优势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日本劳动省为有效遏制日益恶化的就业形势,于1994年启动一项“全面就业支持计划”(Total EmploymentSupport Program,TESP),期望能创造大约100万个工作岗位,通过政府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根据2002年哈佛大学的LaPorta与Shleifer、耶鲁大学的LopezdeSilanes和世界银行的Djankov教授对85个国家和地区成立新公司所需步骤的情况所作的系统统计表明,在美国,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的地区或从事特定的职业,采取了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为常见的做法是减免学生应偿还的贷款。印度为解决大学生地区就业不均衡问题,实施了农村就业计划。
1.2.2国内研究现状
骆文伟2010年在《“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个体障碍因素研究》一文中,对当前制约“三支一扶”发展的大学生个体因素中存在的几对矛盾进行探讨,提出高校毕业生应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走出就业观念“误区”,树立全新学习理念,锤炼扎根基层作风,全面提升面向基层就业的主动性和竞争力,唱响基层就业创业主旋律。
环措加,方贵忠2014年在《浅论三支一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文中,通过探索“三支一扶”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三支一扶”志愿者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的对策:以宣传促共识;政策法制保障;优化管理机制,合力促发展;实行奖惩制和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管理信息公开制和监督制。
王瑞雪2013年在《大学生“三 支一 扶”计划的实施效果及制约因素研究》一文中,通过对“三支一扶”实施效果及实施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的探讨,总结出“三支一扶”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政策,既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又改善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同时,也为其创造了下基层锻炼发挥才能的条件。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资源、高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等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网络资源一般使用CNKI,万方。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精华,形成了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
2 “三支一扶”的理论基础
2.1 “三支一扶”的具体实施进程
进程主要是包括组织招募和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期间的管理服务两方面的内容。组织招募是有一套详细的工作流程的,即每年的4月底前,各地将会收集、汇总、上报乡镇一级教育、农业、卫生等基层岗位需求信息;于每年5月底前,各地根据下达的招募计划,来采取考核或考试的方式进行公开招募;每年的7月底前,将会派遣“三支一扶”大学生到服务单位报到。《通知》在对“三支一扶”大学生工作期间的户档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和经费保障等的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大学生,将会颁发由人事部统一印制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证书》,来作为服务期满后享受相关就业优惠政策的依据[22]。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3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