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研究(附件)
摘 要 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中,成本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的成本投入和质量监督,应该结合其行业性质、自身特点,制定完善的、系统的综合控制体系。从而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最佳效益。有鉴于此,文章基于质量成本理论,结合国内企业发展特点,构建了相应的控制体系。并选取延安卷烟厂为例,对质量成本控制进行了说明,找出延安卷烟厂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是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更上一层楼。文章基于既往研究的方法和观点,针对延安卷烟厂进行了质量成本分析。分析过程中兼用实证、理论等手段,通过搜集和整理该卷烟厂的生产数据,理清其监督、核算机制,并结合企业效益和成本投入的现状展开研究。从定量的角度,以成本质量理论分析了所收集的相关数据。从定性的角度,针对数据分析结果中所反映出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最后,从质量成本控制出发,针对所归纳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能提升其质量成本管理能力,并为其他相关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摘 要 3
目 录
Abstract 4
1 绪论 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3
1.3研究内容、方法 4
1.3.1研究内容 4
1.3.2研究方法 5
2质量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6
2.1成本与质量成本 6
2.1.1成本的含义及分类 6
2.1.2成本控制的概念 6
2.1.3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7
2.2质量成本控制 8
2.2.1质量成本控制内涵及原则 8
2.2.2质量成本控制的程序 10
3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12
3.1延安卷烟厂基本简介 12
3.2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现状 12
3.2.1生产前控制 12
3.2.2生产中控制 14
3.2.3生产后控制 15
3.3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3.1进货环节存在的问题 15
3.2.2仓储环节存在的问题 16
3.2.3加工使用存在的问题 16
3.2.4核算方式存在的问题 16
4 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的解决对策 18
4.1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宣传,完善进货环节 18
4.2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18
4.3企业应实现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建立成本精益管理思想 19
4.4企业员工应积极配合公司推行各种体制改革 19
5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3
1 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质量和成本是企业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是企业维系竞争地位、打造核心优势的关键所在。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应对竞争形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成本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利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为了减少成本损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减少质量损失并改进技术,提升生产率。
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试图追求低成本与高质量的兼容,从而以最低的耗用水平,达到最高的产品质量,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和市场认可度。从质量成本视角出发,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兼顾经济性和适用性要求,以产品质量良好为优先考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成本耗用。通过控制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实现成本与质量的最优搭配。如此,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
美国学者菲根堡姆针对企业质量管理问题,提出了“质量成本”这一概念。其后,美国各大企业相继开始采取这一管理模式。现如今,质量成本管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许多企业也接受并且运用了这一管理理念。质量成本理论认为质量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准,过低则难以被市场所认可,过高则容易产生质量过剩。当前,许多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激烈形势,纷纷采取高质量策略,投入大量成本以抬升产品质量,产出远远高于消费者需求质量的产品。但同时却极大的削弱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导致缺少提升质量的潜力。所以,质量的提升应该适度,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为最终目的,做到质量适宜,为顾客所认可,同时也能让企业的成本处于最低水平,实现其效益目标。
本文基于质量成本理论,梳理并归纳在实际控制上的问题,针对问题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在最佳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压缩企业成本,进而促成质量和效益的均衡发展。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结合企业原本的管理体系,突出成本质量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对企业成本进行综合管控,优化企业质量投入,让成本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给边防企业工作人员减轻负担。
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在公司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正在进行有关成本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重要建设,能够起到提升边防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的作用。通过成本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不但可以采集到成本的分栋坐落、水电气暖等数据,而且采集速度也是相当的高效准确,可以将成本控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对原本的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并更新过去的管理理念。实现对成本的全天时监控,能够对成本状态及时了解,方便公司的管理工作。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学者菲根堡姆针对企业质量投入问题提出观点,认为:“质量成本中应该包含不达标产品损失以及产品质量检验鉴定等方面的所耗费的资金。”据此,他提出了“质量成本”这一概念。在随后的60多年中, 质量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并在生产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不断得以完善。
然而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初,理论界对其并未真正的深入挖掘。J.M.朱兰博士(1951)提出应该对企业所生产的不合格产品现象进行质量管控。并认为质量成本是最好的管控方法。弗里曼(1960)则对质量成本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将分析所得作为论文发表。菲根堡姆(1960)则重新提出并系统性的梳理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有关内容,正式的提出了管理理论,为后来的质量成本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质量成本已经不在局限在生产环节的管控了。A.V.菲根堡姆将该理论延伸扩大,使之囊括了产品从设计开始、到使用寿命结束的全过程。而针对“质量成本”这一名词,学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如H.J.哈林顿就曾指出,顾名思义的话,质量成本很容易被人误解,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只有增加成本投入,才能获得更高的质量。所以他建议将这一概念表述为“质量不良成本”。从而在概念名称上,展示该理论的侧重内容。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加深理解,提高对不达标、不合格产品管理的重视程度。而所谓的“质量不良成本”,是指达到预期质量所付出的全体人工成本加上对质量进行监督、审核等方面的成本。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Babbage)在1832年出版了《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在该文中,作者基于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学说,对生产率受社会分工影响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产生这种影响的成因。从理论上来说,当是即为成本控制的萌芽阶段。在上世纪20年代,由于美国成立了会计标准化协会,致使标准化思想始终盘踞在美国工业、制造业领域。许多企业都采取标准成本进行管理,而这种标准并不参与企业的会计计算。在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有关于标准成本是否应该参与会计计算的议题,处在持续的争论之中,而最后终于将之纳入会计范畴,进而形成了会计成本标准化体系。
目 录
Abstract 4
1 绪论 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3
1.3研究内容、方法 4
1.3.1研究内容 4
1.3.2研究方法 5
2质量成本控制的理论基础 6
2.1成本与质量成本 6
2.1.1成本的含义及分类 6
2.1.2成本控制的概念 6
2.1.3质量成本的概念及构成 7
2.2质量成本控制 8
2.2.1质量成本控制内涵及原则 8
2.2.2质量成本控制的程序 10
3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 12
3.1延安卷烟厂基本简介 12
3.2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现状 12
3.2.1生产前控制 12
3.2.2生产中控制 14
3.2.3生产后控制 15
3.3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5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3.1进货环节存在的问题 15
3.2.2仓储环节存在的问题 16
3.2.3加工使用存在的问题 16
3.2.4核算方式存在的问题 16
4 延安卷烟厂质量成本控制的解决对策 18
4.1加强质量成本控制宣传,完善进货环节 18
4.2企业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18
4.3企业应实现现代化的成本管理手段,建立成本精益管理思想 19
4.4企业员工应积极配合公司推行各种体制改革 19
5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3
1 绪论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质量和成本是企业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是企业维系竞争地位、打造核心优势的关键所在。在日益激励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是企业应对竞争形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成本则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利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为了减少成本损耗,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所以必须减少质量损失并改进技术,提升生产率。
许多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都试图追求低成本与高质量的兼容,从而以最低的耗用水平,达到最高的产品质量,进而获取更高的利润和市场认可度。从质量成本视角出发,企业的生产经营应该兼顾经济性和适用性要求,以产品质量良好为优先考量,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成本耗用。通过控制各个生产环节的成本,实现成本与质量的最优搭配。如此,可以显著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改善企业的经济效益。
美国学者菲根堡姆针对企业质量管理问题,提出了“质量成本”这一概念。其后,美国各大企业相继开始采取这一管理模式。现如今,质量成本管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许多企业也接受并且运用了这一管理理念。质量成本理论认为质量应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准,过低则难以被市场所认可,过高则容易产生质量过剩。当前,许多企业为了应对市场竞争的激烈形势,纷纷采取高质量策略,投入大量成本以抬升产品质量,产出远远高于消费者需求质量的产品。但同时却极大的削弱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并导致缺少提升质量的潜力。所以,质量的提升应该适度,应该以消费者需求为最终目的,做到质量适宜,为顾客所认可,同时也能让企业的成本处于最低水平,实现其效益目标。
本文基于质量成本理论,梳理并归纳在实际控制上的问题,针对问题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在最佳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压缩企业成本,进而促成质量和效益的均衡发展。
1.1.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结合企业原本的管理体系,突出成本质量理念的导向性作用,对企业成本进行综合管控,优化企业质量投入,让成本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给边防企业工作人员减轻负担。
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在公司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的进程中,正在进行有关成本质量成本控制体系的重要建设,能够起到提升边防企业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的作用。通过成本质量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不但可以采集到成本的分栋坐落、水电气暖等数据,而且采集速度也是相当的高效准确,可以将成本控制落实到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当中,从而对原本的管理体系进行重新规划,并更新过去的管理理念。实现对成本的全天时监控,能够对成本状态及时了解,方便公司的管理工作。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上世纪中叶,美国学者菲根堡姆针对企业质量投入问题提出观点,认为:“质量成本中应该包含不达标产品损失以及产品质量检验鉴定等方面的所耗费的资金。”据此,他提出了“质量成本”这一概念。在随后的60多年中, 质量成本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并在生产实践和学术研究中不断得以完善。
然而在这一概念出现之初,理论界对其并未真正的深入挖掘。J.M.朱兰博士(1951)提出应该对企业所生产的不合格产品现象进行质量管控。并认为质量成本是最好的管控方法。弗里曼(1960)则对质量成本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将分析所得作为论文发表。菲根堡姆(1960)则重新提出并系统性的梳理了质量成本管理的有关内容,正式的提出了管理理论,为后来的质量成本研究和应用奠定基础。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质量成本已经不在局限在生产环节的管控了。A.V.菲根堡姆将该理论延伸扩大,使之囊括了产品从设计开始、到使用寿命结束的全过程。而针对“质量成本”这一名词,学界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如H.J.哈林顿就曾指出,顾名思义的话,质量成本很容易被人误解,认为质量与成本之间具有正比例关系,只有增加成本投入,才能获得更高的质量。所以他建议将这一概念表述为“质量不良成本”。从而在概念名称上,展示该理论的侧重内容。也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加深理解,提高对不达标、不合格产品管理的重视程度。而所谓的“质量不良成本”,是指达到预期质量所付出的全体人工成本加上对质量进行监督、审核等方面的成本。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Babbage)在1832年出版了《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在该文中,作者基于亚当斯密等人的理论学说,对生产率受社会分工影响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产生这种影响的成因。从理论上来说,当是即为成本控制的萌芽阶段。在上世纪20年代,由于美国成立了会计标准化协会,致使标准化思想始终盘踞在美国工业、制造业领域。许多企业都采取标准成本进行管理,而这种标准并不参与企业的会计计算。在20年代到30年代之间,有关于标准成本是否应该参与会计计算的议题,处在持续的争论之中,而最后终于将之纳入会计范畴,进而形成了会计成本标准化体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2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