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的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借助R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近年的遥感数据提取农村居民点的建筑密集度、面积、地面坡度等矢量数据,分析历年该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结构变化,探究该地区居住空间的演变历程,提出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农村居住模式的问题。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当地概况 1
(一)陆地概况 1
(二)自然资源 2
1.水源 2
2.矿产方面 2
3.地理环境与交通方面 2
4.海运方面 3
二、 研究方法:最近邻点统计量 3
(一)概念介绍 3
(二)具体研究方法论述 3
三、研究计划 4
(一) 前期计划 4
(二) 研究方法论证 4
四、研究过程 4
(一)处理结果 4
1.研究结果表 8
(二)、不同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聚集程度影响的分析 8
1.数据表 8
(三) 、对于道路道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的指数分析 9
五、 研究结果 9
(一)基于分析结果得出的自然环境对于居民点分布的宏观影响。 10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0
2.要汲取传统居住模式的精华 10
3.农村乡土传统的保留 11
六、 结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基于RS的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 李天宇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住宅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新建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而农村却普遍存在居民点用地规模小、分布分散破碎、内部建筑物布局松散无序的现象,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1],乡村“空心化”现象发展的十分严重[2]。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大量资源被随意的丢弃,不符合我国在实行新农村政策中农村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镇化、产业规模化和设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而农村居住方式的完善能够建立农村新型发展模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农村居住模式又影响农村聚落的主要形态,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3],最终模式的确立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外部自然环境或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此,正确识别、判断农村居民的居住模式,发现并分析其内在的各种状态、历年的发展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并归纳总结出合适的发展方向对于指导农村居民规模化建设,促进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希望借助RS技术对于地标建筑的直观的、全面的分析,进行对新型农村社区居住模式的研究,达到更高效的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提升农村居民的日常居住体验。
一、 当地概况
(一)陆地概况
连云港地理位置特殊,位处平原与丘陵两种不同地貌之间,地域范围内具备平地、山谷、海流等多种差异化的景观,有海水冲积而成的滩涂和自然形成的湿地。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开来,依照河流入海情形。依据前文的地貌分析可知西部多山岭、连接平原、向东外接黄海和境内还分布着数个山谷。东西部与中部之间地貌差异显著,海拔差异也较大,中部的平原区域依据形成机理可以分为依附山势形成的平原、由于水流冲击形成的平原、靠近海岸线形成的平原共三种 [5]。连云港有着丰富的根底资源,在周边区域中有较大的优势[5]。在依靠东部的沿海地带分布着大量的盐田和冲击形成的滩涂[5]。连云港区域内最为驰名的山脉当属云台,有多个大小不一的附属山峰形成,主峰为最高的玉女峰。 由于丘陵地带的特点这些山峰分布零零散散,并不规整。
由于连云港距离最近的出海口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连云港也在建设内贸外贸一体的综合性港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5]。
(二)自然资源
连云港具备丰富的海洋相关资源,海岸线长度按国际规则计算长达162km,具有多个附属小岛,其中面积最大的达到7.57平方公里。
连云港的流域体系源自淮河干流的泗水体系,承担了该地区大部分河流以及泄洪河道的排水入海任务,形象的称之为洪水走廊。[5] 境内还有玉带河、龙尾河、兴庄河、青口河、锈针河、柴米河、蔷薇河、善后河、盐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余条,部分河流直接汇入大海,也有部分河流是长江水系的分支。连云港共有水库168座,其中石梁河、小塔山、安峰山水库较大[6]。
1.水源
水资源很久以来对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与聚集点的分布模式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都会顺着水源的分布趋势建立聚居点,考虑到连云港毗邻外海,境内的水源总量较为丰富,能够被充分使用。而且市内水系分布密集,分布了许多干流支流,大部分的河流都是直接汇入大海[5]。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立了许多水库,其中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水库,可蓄水4亿立方米。连云港沿海地区面积99.33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的占30%。水资源总量56亿立方米,利用率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0立方米[8]。水资源的丰富储量养育着连云港的人民,在之前人们不注重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时代,丰富的水资源也使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分散居住,这使得连云港市在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的建设过程开始就面临着挑战,但是根据航拍数据的统计,连云港地区的新型农村居民点分布基本并没有受到水源的限制而分布在河流两侧,这得益于自来水系统的完善。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 当地概况 1
(一)陆地概况 1
(二)自然资源 2
1.水源 2
2.矿产方面 2
3.地理环境与交通方面 2
4.海运方面 3
二、 研究方法:最近邻点统计量 3
(一)概念介绍 3
(二)具体研究方法论述 3
三、研究计划 4
(一) 前期计划 4
(二) 研究方法论证 4
四、研究过程 4
(一)处理结果 4
1.研究结果表 8
(二)、不同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聚集程度影响的分析 8
1.数据表 8
(三) 、对于道路道路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的指数分析 9
五、 研究结果 9
(一)基于分析结果得出的自然环境对于居民点分布的宏观影响。 10
1.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10
2.要汲取传统居住模式的精华 10
3.农村乡土传统的保留 11
六、 结语 11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3
基于RS的农户居住空间演变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 李天宇
引言
引言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城镇住宅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新建的楼盘如雨后春笋,而农村却普遍存在居民点用地规模小、分布分散破碎、内部建筑物布局松散无序的现象,土地利用粗放、效率低[1],乡村“空心化”现象发展的十分严重[2]。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地利用的效率,大量资源被随意的丢弃,不符合我国在实行新农村政策中农村城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镇化、产业规模化和设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而农村居住方式的完善能够建立农村新型发展模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配置。同时,农村居住模式又影响农村聚落的主要形态,也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社会经济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3],最终模式的确立应该综合考虑农村外部自然环境或农村现阶段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因此,正确识别、判断农村居民的居住模式,发现并分析其内在的各种状态、历年的发展演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4],并归纳总结出合适的发展方向对于指导农村居民规模化建设,促进城乡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希望借助RS技术对于地标建筑的直观的、全面的分析,进行对新型农村社区居住模式的研究,达到更高效的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配置,提升农村居民的日常居住体验。
一、 当地概况
(一)陆地概况
连云港地理位置特殊,位处平原与丘陵两种不同地貌之间,地域范围内具备平地、山谷、海流等多种差异化的景观,有海水冲积而成的滩涂和自然形成的湿地。由北向南依次分布开来,依照河流入海情形。依据前文的地貌分析可知西部多山岭、连接平原、向东外接黄海和境内还分布着数个山谷。东西部与中部之间地貌差异显著,海拔差异也较大,中部的平原区域依据形成机理可以分为依附山势形成的平原、由于水流冲击形成的平原、靠近海岸线形成的平原共三种 [5]。连云港有着丰富的根底资源,在周边区域中有较大的优势[5]。在依靠东部的沿海地带分布着大量的盐田和冲击形成的滩涂[5]。连云港区域内最为驰名的山脉当属云台,有多个大小不一的附属山峰形成,主峰为最高的玉女峰。 由于丘陵地带的特点这些山峰分布零零散散,并不规整。
由于连云港距离最近的出海口有较为明显的优势,连云港也在建设内贸外贸一体的综合性港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5]。
(二)自然资源
连云港具备丰富的海洋相关资源,海岸线长度按国际规则计算长达162km,具有多个附属小岛,其中面积最大的达到7.57平方公里。
连云港的流域体系源自淮河干流的泗水体系,承担了该地区大部分河流以及泄洪河道的排水入海任务,形象的称之为洪水走廊。[5] 境内还有玉带河、龙尾河、兴庄河、青口河、锈针河、柴米河、蔷薇河、善后河、盐河等大小干支河道40余条,部分河流直接汇入大海,也有部分河流是长江水系的分支。连云港共有水库168座,其中石梁河、小塔山、安峰山水库较大[6]。
1.水源
水资源很久以来对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与聚集点的分布模式都有重要影响,一般都会顺着水源的分布趋势建立聚居点,考虑到连云港毗邻外海,境内的水源总量较为丰富,能够被充分使用。而且市内水系分布密集,分布了许多干流支流,大部分的河流都是直接汇入大海[5]。所以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建立了许多水库,其中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水库,可蓄水4亿立方米。连云港沿海地区面积99.33平方千米,其中可利用的占30%。水资源总量56亿立方米,利用率40%;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600立方米[8]。水资源的丰富储量养育着连云港的人民,在之前人们不注重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时代,丰富的水资源也使人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分散居住,这使得连云港市在农村集约化居住模式的建设过程开始就面临着挑战,但是根据航拍数据的统计,连云港地区的新型农村居民点分布基本并没有受到水源的限制而分布在河流两侧,这得益于自来水系统的完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