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木霉防控枯萎病meta分析

由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引起的植物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害,对多种经济作物产生严重危害。木霉生物防治枯萎病作为一种安全、环保、经济效益高且长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本次研究基于已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运用Meta分析方法研究木霉生物肥料对土传枯萎病的防控效果及其多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木霉菌剂施用在整体上对枯萎病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其中作物科类、木霉种类、木霉菌剂的施用形式、是否与其他物质联合使用、区域5类因素的不同对防控效果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类型、木霉菌剂施用剂量和木霉菌剂施用次数对结果无显著影响。因此,田间应用木霉生物肥料防控土传枯萎病,应当充分合理考虑以上因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2
1材料与方法3
1.1数据收集3
1.2 Meta分析4
1.2.1效应值计算4
1.2.2数据分析5
1.3技术路线6
2 结果6
2.1木霉菌剂施用对枯萎病防控效果的整体Meta分析6
2.2 影响因素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分析7
2.2.1试验类型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7
2.2.2 作物科类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8
2.2.3 施用方法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10
2.2.4 木霉菌种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11
2.2.5 联合使用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12
2.2.6 剂量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13 2.2.7 施用次数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13
2.2.8 区域不同对木霉防控枯萎病效果的影响分析14
2.3 发表偏倚性检验14
3讨论15
致谢17
参考文献17
基于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木霉防控枯萎病Meta分析
引言
由致病性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侵染引起的植物枯萎病是一种真菌性土传病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害。病原菌从根部危害植物,堵塞维管束并引起维管束坏死,阻碍水分运输,造成植株枯萎、死亡。直至现在,枯萎病已经严重危害到经济作物生产,成为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感染作物种类多样,如香蕉、棉花、番茄、甘蔗、黄瓜、西瓜、甜瓜等[1],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
枯萎病目前的主要防控方法有化学防控、农业防控、轮作、抗病品种选育和生物防控等[2]。防治枯萎病的方法中,轮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轮换种植不同的作物或复种组合,在一季间或一年间按照一定的顺序的一种种植方式,其导致不能连续的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经济效益较低;抗病品种育种耗时较长,方向难以控制,短期内难以见效;传统化学防治如使用杀菌剂等,会污染环境从而对生态造成破坏,也使病原菌易产生抗药性,农药残留、农药中毒等也让人忧心,且针对部分病害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随着社会对于生态环境和食品品质的追求日益上升,结合我国人多地少的严峻现实,化学、农业措施、抗病品种选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枯萎病的防治要求,新的方法如生物防治应运而生。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的生物和相关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害进行高效防治的技术与方法。这是一种安全、环保、经济效益高且长效的防治措施[35],主要的有益生物一般有生防细菌、生防真菌和生防放线菌。这些有益微生物通过多种机制促进植物生长或抑制病原菌生长,以此达到防控枯萎病的效果。生物防治的安全性体现在其本身不是有毒化学物质,不会造成有毒物质在植物体中的积累,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其环保性体现在,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土质退化,且其具有一定改良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功能,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其经济效益体现在支持某种作物的持续生产,不影响正常农业活动。其长效性体现在,由于长期施用生物防治物质,可能形成抗病性土壤,长久的对抗病原菌。木霉也作为一种优秀生防菌株,大量被应用到对抗枯萎病的研究中。
因此,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等生物农药,使用对人体和生态环境无害的生防菌剂进行植物病害的防治,以此替代化学农药已成为研究趋势[10]。而由于木霉生物防治正在发展,很多问题仍待探索,如木霉菌是否能切实减少枯萎病发病率,在大田的复杂环境中是否能取得实验室内的防治效果,木霉菌的施用方法是否会影响其防效,何种木霉可以取得最优的防效,与别的物质联合使用是否可增强其防效,以及木霉菌剂量、施用次数与防效之间的关系如何等。为了更准确的回答以上问题,有必要进行数据元分析。所以本次研究拟与木霉生物肥料防控枯萎病相关,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为实际的农业生产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参考性建议。
Meta分析,中文又称为“整合分析”或“元分析”。每个学科多年来均有大量试验结果的积累,如果能从这些结果里找出其综合联系,以此分析比较,就能得出一个严谨的结论,为解决某一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传统综述易受作者因素影响,主观性过强,Meta分析作为一种定量的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综合研究结果为目的,对多个独立研究结果进行整合的统计分析的方法,以此发现一致的规律和变化,为之后的研究提供新方向和新思路。Meta分析起源较早,到快速发展阶段,Glass 提出效应值的概念[11],随后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相继被提出,方差权重也被进一步考虑。至此,Meta分析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应用。随后,生态学领域中也逐渐出现Meta分析,且其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土壤温室气体排放、氮素利用、土壤碳固存等,得到了蓬勃发展。
Meta分析具有对应的优缺点。首先,其局限性体现在发表偏倚,即显著的结果更容易被接纳发表,不显著的结果则不容易收集,导致分析结果出现偏差。二是文献的缺失,因为基本上不可能把某个领域所有的研究结果进行收集。三是如果研究本身的异质性太强,Meta分析得出的结果是不可信的,因为忽视了研究本质的区别,如同将“苹果”与“橘子”放在一起分析,而研究的筛选主要靠人为主观判断,易出现偏差。Meta分析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打破了叙述性综述的完全主观性,可以客观、定量的评估以往的研究结果,计算出一个总的效应值及其离散度。而且,多数综述方法也具有Meta分析的局限性,且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尽量避免Meta分析的以上缺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25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