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植规模经营影响因素研究
2016年农业部出台“调减玉米,增加大豆”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方案,主要由于国产大豆目前存在总产、单产量较低以及机械化操作难等问题,从而导致大豆的市场效益低下,农户种豆的意愿并不强烈。山东省作为大豆种植大省,同时也应对着大豆种植规模锐减所带来的产业发展挑战。农业规模经营是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对山东省大豆种植的现实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大豆种植户的调查研究,实证识别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探索强化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的对策及建议。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4
三、数据解释与结果分析 6
(一)数据来源6
(二)变量设计与解释 6
(三)调查结果分析 7
四、大豆种植规模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7
(一)潜在因素相关性检验7
(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检验分析8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9
(一)研究结论 9
(二)政策建议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影响因素研究
经管实验131 陆思民
引言
引言
新时期下,中国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增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农业是战略重点,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更是现代农业化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样的时代要求之下,广大学者们纷纷为政府建言献策,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如农村土地流转滞缓、人地比例不协调、农户文化素质低、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农业服务体系未形成等。
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大豆种植历史,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但是,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大豆市场受到进口大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更低价格的冲击,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山东省作为我国大豆种植的优势产区,加工能力占全国2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但是近年来山东省的大豆播种面积、总产量以及单产在总体上都处于持续走低的趋势。如何高效促进大豆种植规模经营、提高种豆农户的收入水平从而稳定大豆市场秩序成为如今打破山东大豆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
表1 山东省20112015年大豆种植基本情况
年份
播种面积(公顷)
总产(吨)
单产(千克/公顷)
2011
156162
405850
2599
2012
146400
374308
2557
2013
145867
358000
2454
2014
149467
367164
2456
2015
137150
348300
2540
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农业规模经营是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对山东省大豆种植的现实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为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二是促进山东省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探索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为深化山东省大豆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势在必行。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下,我国的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进行规模化已达成共识。杨润广(2004)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面临着规模化加速、提速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重大压力,不搞农业规模化,就会由于与国外农产品竞争失败而把大量的农业生产者抛向社会。陈新锋(1999)在探讨我国农地有效利用的改革之路时谈到,土地的有效利用的本质内涵就是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小规模、分散性的农地经营缺乏利润和效益的激励,从而丧失了要求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原始动力,形成了依赖原有制度和产权现状的强烈惰性。因此,要改变我国农地利用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就必须坚持完善农地产权,建立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转变分散的农地经营方式,走农业规模化之路。邱黎源(2013)指出农村规模化经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支撑,可以更全面的实现农民个体、农民集体的权益,更好的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因受限于我国现有的种种条件,对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也有很多的担忧。杨国玉、郝秀英(2005)提出当经济发达时,土地集中会促进农业的发展;但当经济欠发达时,土地集中却会引起农民贫富的两极分化,所以在今后相对一段长的时间内,中国广大农村仍应以稳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一些农业项目上可适当鼓励规模化经营。
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基础上分析影响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相关主要因素。马晓河(2002)提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土地流转滞缓、农民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土地集中后失地农民的出路等,制约了区域性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张亚(2004)总结了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些关键影响因素:传统土地权属观念的影响、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农户兼业化程度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黄景章(2006)认为城乡制度不统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基地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等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宫力平和王玉芳(2008)则提出劳地比的降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是实行较大规模经营应具备的主要条件;张云霞(2012)认为当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部动力主要来源于农地比较收益降低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土地规模效益的驱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产业化经营丰厚利润的吸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收益的刺激等方面。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4
三、数据解释与结果分析 6
(一)数据来源6
(二)变量设计与解释 6
(三)调查结果分析 7
四、大豆种植规模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7
(一)潜在因素相关性检验7
(二)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检验分析8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9
(一)研究结论 9
(二)政策建议 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影响因素研究
经管实验131 陆思民
引言
引言
新时期下,中国农村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增强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的收入水平。正如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农业是战略重点,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石,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更是现代农业化的必然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要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这样的时代要求之下,广大学者们纷纷为政府建言献策,对农业规模经营的关键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研究,如农村土地流转滞缓、人地比例不协调、农户文化素质低、社会保障严重缺乏、农业服务体系未形成等。
我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大豆种植历史,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但是,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大豆市场受到进口大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更低价格的冲击,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逐年减少。山东省作为我国大豆种植的优势产区,加工能力占全国20%以上,居全国第一位,但是近年来山东省的大豆播种面积、总产量以及单产在总体上都处于持续走低的趋势。如何高效促进大豆种植规模经营、提高种豆农户的收入水平从而稳定大豆市场秩序成为如今打破山东大豆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问题。
表1 山东省20112015年大豆种植基本情况
年份
播种面积(公顷)
总产(吨)
单产(千克/公顷)
2011
156162
405850
2599
2012
146400
374308
2557
2013
145867
358000
2454
2014
149467
367164
2456
2015
137150
348300
2540
来源:山东省统计年鉴
农业规模经营是当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对山东省大豆种植的现实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为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创造有利的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健康发展;二是促进山东省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规模经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探索山东省大豆种植规模经营的影响因素,为深化山东省大豆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实践依据势在必行。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在国家政策的不断引导下,我国的学术界对于是否应进行规模化已达成共识。杨润广(2004)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面临着规模化加速、提速增加农业生产效率的重大压力,不搞农业规模化,就会由于与国外农产品竞争失败而把大量的农业生产者抛向社会。陈新锋(1999)在探讨我国农地有效利用的改革之路时谈到,土地的有效利用的本质内涵就是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与此同时,小规模、分散性的农地经营缺乏利润和效益的激励,从而丧失了要求各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原始动力,形成了依赖原有制度和产权现状的强烈惰性。因此,要改变我国农地利用有效性缺失的现状,就必须坚持完善农地产权,建立有效的农地流转机制,转变分散的农地经营方式,走农业规模化之路。邱黎源(2013)指出农村规模化经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物质支撑,可以更全面的实现农民个体、农民集体的权益,更好的实现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但因受限于我国现有的种种条件,对于我国农业的规模化,也有很多的担忧。杨国玉、郝秀英(2005)提出当经济发达时,土地集中会促进农业的发展;但当经济欠发达时,土地集中却会引起农民贫富的两极分化,所以在今后相对一段长的时间内,中国广大农村仍应以稳定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在有条件的地区和一些农业项目上可适当鼓励规模化经营。
当前,国内学者主要从理论基础上分析影响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相关主要因素。马晓河(2002)提出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土地流转滞缓、农民利益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土地集中后失地农民的出路等,制约了区域性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发展;张亚(2004)总结了我国农业规模经营的一些关键影响因素:传统土地权属观念的影响、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农户兼业化程度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黄景章(2006)认为城乡制度不统一、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不完善,农业产业化基地服务体系没有形成等制约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宫力平和王玉芳(2008)则提出劳地比的降低、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加强是实行较大规模经营应具备的主要条件;张云霞(2012)认为当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内部动力主要来源于农地比较收益降低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农业科学技术的提升、土地规模效益的驱动、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及产业化经营丰厚利润的吸引、农业产业化经营带来收益的刺激等方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