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媒体下网络新词的发展(附件)【字数:13659】
摘 要本文阐述了在网络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因为某件热点事件而产生创造的网络语言有着越来越明显的存在感。网络新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帘,因其简洁性、直观性、个性化、形象性等特点广为人知。网络新词的巨大使用量和传播量不仅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同时因为网络新词有着从网络世界向现实世界巨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将从语言结构上分析网络新词的组成,并且分析网络媒体下网络新词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研究文献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3
第二章 网络新词的发展背景 4
2.1网络新词的定义 4
2.2网络媒体的发展轨迹 4
2.3 网络新词的起源 5
第三章 网络新词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6
3.1网络新词产生的外部因素 6
3.2网络新词产生的内部因素 6
3.3网络新词的传播特点 7
3.4网络新词的语言特点 7
第四章 网络新词的分类 10
4.1 全新创造 10
4.2旧词新意 10
4.3谐音音译 10
4.4汉语拼音 10
4.5缩略类 11
4.6符号类 11
第五章 网络新词的影响 12
5.1网络新词的正面影响 12
5.2 网络新词的负面影响 12
5.3网络新词未来的发展趋势 13
结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改革性的变化,缩短了不同肤色、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流距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得到了可观缩减,这种高效率且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很快了占据了主流,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使得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普及率达到55.8%,且网民规模保持不断增长。网络作为近年来新生事物的繁衍地,成了青少年及青年们最爱的创造场所。根据《2008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表明,截至2008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5.9%,青少年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以这些乐于创造、热情、富有想象力、对热点事件有着天生敏感度的青年们为主,他们因不满足简单乏味的交流方式,便根据当下的热点事件提取了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有概括性的词语,其风格或诙谐或讽刺或调侃或批判,深受网民的喜爱,这便是网络新词的前身。
网络新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语,突破了原有的书写文字的局限,改变了相当代汉语词汇中部分约定俗成的词语规则,创造了新的词语合成规则,如字母词语,GG,原意为游戏里虽败犹荣,但是现实生活中用于表示,一件事情的结束,比方说一段感情GG。所以网络新词的丰富性、娱乐性大大的超过了传统词语,且更加有感染性,更容易引起共鸣。加上网络新词虽是新时代的新兴产物,但因其本身传播速度快、更新迅速等特点,同时因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随意性、门槛低和大量的使用者,网络新词被众多人熟知且使用,已经在汉语里拥有了可观的存在量,甚至有部分网络新词代替了传统词语的工作,对现当代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如何在不遏制网络新词的正常发展下,又不让其滥竽充数,影响正统语言的纯洁性,成了颇受争议的话题。
1.2研究文献
杨永红在《网络新词与网络舆情研究》一文中提出,如今, 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新闻最密集、最发达、最活力之地, 而互联网新闻的迸发常与不断更新换代的网络新词汇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因为,网络新词常常是孕育在社会生活的舆情之中。不仅如此,有事实表明, 网络新词有着从互联网平台向社会生活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基于整篇文章,杨永红阐述了,网络媒体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且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力的事实,间接表明了网络新词与新时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网络新词巨大感染性使得网民更加倾向于使用新词而不是传统词语,而网络媒体因其传播信息的便捷性,成为了新词的主要传播渠道。
杰姆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指出,后现代文化主义是一种缺乏深度的文化,平面感、零碎话、结构、拼贴、复制是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愈来愈浮躁与浅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感越来越薄弱。很少会因为兴趣去阅读经典,所以简单易懂的网络新词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越来越肤浅的语言文化需求。首先,网络新词是一种平面化、简单化的造次。其本质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的体现,新词没有语法结构、不讲究音律,不难看出现当代人的一种文化内涵上的缺失。杰姆逊表明后现代主义造成了历史性的消失,我们把过去抛诸脑后,这种变化给人造成了我们与过去毫无关联的错觉,人们只记得了过去的形象而遗忘了历史的本身,所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网络新词是一种结构化、拼接化的词语,不符合正统汉语造词规则。恰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部分90后刚刚进入大学或刚刚进入岗位,他们或没有收或工作不稳定或收入不高,这类人恰好是网民的主要群体,这些新词多半来源于这类群体,而这类群体自称“屌丝”,所以这些新词也被成为“屌丝文化”,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的嘲讽,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大都是这种带有自我嘲讽式的新词,流露出对社会大都现状的无奈感,所以网络新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大都是没有深度和内涵的。
乔娜在《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运用》指出,网络新词迎合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需求,网民们作为传播媒体的监督者和使用者,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扮演课传播者的角色,所以既不能毫无所惧的使用网络新词进行新闻报道,但也不能打着“净化母语环境”的旗号而否认网络新词带来的正能量,以致于矫枉过正,在这篇文章中,乔娜驳回了部分学者提出的“汉语危机论”,要求人们理智的看待网络新词。从网络新词的本质出发,网络新词的诞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社交需求,这是客观事物的发展,更是语言自身发展和调整的体现。若是片面的对待网络新词,谈及色变,只会影响汉语本身的健康发展。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研究文献 1
1.3研究内容及方法 3
第二章 网络新词的发展背景 4
2.1网络新词的定义 4
2.2网络媒体的发展轨迹 4
2.3 网络新词的起源 5
第三章 网络新词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6
3.1网络新词产生的外部因素 6
3.2网络新词产生的内部因素 6
3.3网络新词的传播特点 7
3.4网络新词的语言特点 7
第四章 网络新词的分类 10
4.1 全新创造 10
4.2旧词新意 10
4.3谐音音译 10
4.4汉语拼音 10
4.5缩略类 11
4.6符号类 11
第五章 网络新词的影响 12
5.1网络新词的正面影响 12
5.2 网络新词的负面影响 12
5.3网络新词未来的发展趋势 13
结语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改革性的变化,缩短了不同肤色、语言的民族之间的交流距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得到了可观缩减,这种高效率且便捷的信息传播方式很快了占据了主流,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的时代到来,使得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1次《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国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普及率达到55.8%,且网民规模保持不断增长。网络作为近年来新生事物的繁衍地,成了青少年及青年们最爱的创造场所。根据《2008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表明,截至2008年12月,中国青少年网民数已经达到1.67亿,占总体网民人数的比例为55.9%,青少年网民已经成为我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以这些乐于创造、热情、富有想象力、对热点事件有着天生敏感度的青年们为主,他们因不满足简单乏味的交流方式,便根据当下的热点事件提取了朗朗上口、便于记忆、有概括性的词语,其风格或诙谐或讽刺或调侃或批判,深受网民的喜爱,这便是网络新词的前身。
网络新词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汉语,突破了原有的书写文字的局限,改变了相当代汉语词汇中部分约定俗成的词语规则,创造了新的词语合成规则,如字母词语,GG,原意为游戏里虽败犹荣,但是现实生活中用于表示,一件事情的结束,比方说一段感情GG。所以网络新词的丰富性、娱乐性大大的超过了传统词语,且更加有感染性,更容易引起共鸣。加上网络新词虽是新时代的新兴产物,但因其本身传播速度快、更新迅速等特点,同时因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随意性、门槛低和大量的使用者,网络新词被众多人熟知且使用,已经在汉语里拥有了可观的存在量,甚至有部分网络新词代替了传统词语的工作,对现当代汉语体系的完整性、规范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所以如何在不遏制网络新词的正常发展下,又不让其滥竽充数,影响正统语言的纯洁性,成了颇受争议的话题。
1.2研究文献
杨永红在《网络新词与网络舆情研究》一文中提出,如今, 互联网已成为社会新闻最密集、最发达、最活力之地, 而互联网新闻的迸发常与不断更新换代的网络新词汇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因为,网络新词常常是孕育在社会生活的舆情之中。不仅如此,有事实表明, 网络新词有着从互联网平台向社会生活的强大渗透力和影响力。基于整篇文章,杨永红阐述了,网络媒体开始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且对现实生活的巨大影响力的事实,间接表明了网络新词与新时代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网络新词巨大感染性使得网民更加倾向于使用新词而不是传统词语,而网络媒体因其传播信息的便捷性,成为了新词的主要传播渠道。
杰姆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一书中指出,后现代文化主义是一种缺乏深度的文化,平面感、零碎话、结构、拼贴、复制是后现代主义的标志。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愈来愈浮躁与浅薄,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感越来越薄弱。很少会因为兴趣去阅读经典,所以简单易懂的网络新词的出现满足了人们越来越肤浅的语言文化需求。首先,网络新词是一种平面化、简单化的造次。其本质是一种浅层次的文化的体现,新词没有语法结构、不讲究音律,不难看出现当代人的一种文化内涵上的缺失。杰姆逊表明后现代主义造成了历史性的消失,我们把过去抛诸脑后,这种变化给人造成了我们与过去毫无关联的错觉,人们只记得了过去的形象而遗忘了历史的本身,所以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网络新词是一种结构化、拼接化的词语,不符合正统汉语造词规则。恰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大部分90后刚刚进入大学或刚刚进入岗位,他们或没有收或工作不稳定或收入不高,这类人恰好是网民的主要群体,这些新词多半来源于这类群体,而这类群体自称“屌丝”,所以这些新词也被成为“屌丝文化”,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的嘲讽,如,人艰不拆、累觉不爱,大都是这种带有自我嘲讽式的新词,流露出对社会大都现状的无奈感,所以网络新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大都是没有深度和内涵的。
乔娜在《网络新词在平面媒体新闻报道中运用》指出,网络新词迎合了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需求,网民们作为传播媒体的监督者和使用者,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也扮演课传播者的角色,所以既不能毫无所惧的使用网络新词进行新闻报道,但也不能打着“净化母语环境”的旗号而否认网络新词带来的正能量,以致于矫枉过正,在这篇文章中,乔娜驳回了部分学者提出的“汉语危机论”,要求人们理智的看待网络新词。从网络新词的本质出发,网络新词的诞生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社交需求,这是客观事物的发展,更是语言自身发展和调整的体现。若是片面的对待网络新词,谈及色变,只会影响汉语本身的健康发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gbdsxwx/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