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型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法在上颌前牙中应用的可行性

点击查看>>口腔医学硕士论文(优选6篇)口腔医学硕士论文范文第三篇:探讨新型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法在上颌前牙中应用的可行性中文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法在上颌前牙中应用的可行性.此外,评价牙周探针透视法判断不同水平高度的牙龈厚度及唇侧骨板厚度的准确性.应用显影剂结合锥形 更多精彩就在: 51免费论文网|www.hbsrm.com 
束CT法测量牙龈及唇侧骨板厚度,比较不同牙周生物型之间的牙龈及骨板的厚度是否具有差异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纳入受试者30名,涂布显影剂于上颌前牙区行锥形束CT测量.显影剂主要成分为碘帕醇注射液与牙科琼脂基水胶体印模材料.两次重复测量上前牙区的唇侧中央釉牙骨质界处(CEJ),以及距CEJ3mm.6mm处的牙龈厚度.用配对t检验分析唇侧牙龈的厚度两次测量值之间的误差,进行可重复性分析.通过牙周探针透视法确定牙周生物型,所有30位受试者在上颌前牙区(#13~#23)的180颗牙分为薄型及厚型.用锥形束CT测量上前牙区的唇侧CEJ处,以及距CEJ3mm.6mm处的牙龈厚度.此外,测量距CEJ3mm.6mm处的唇侧骨板厚度.根据CBCT数据比较薄型及厚型之间的牙龈与唇侧骨板厚度的差异性.结果:1.对180颗上颌前牙唇侧釉牙骨质界及距釉牙骨质界3mm.6mm处牙龈厚度的进行重复性测量,两次测量数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获得的牙龈厚度具有可重复性.2.在本研究的受试人群中,上颌前牙区牙周生物型以薄型为主.3.在本研究中,上颌前牙区薄型与厚型之间,在CEJ处及距CEJ3mm处牙龈厚度具有统计学差异性,但在CEJ6mm处的高度水平上,两者之间牙龈厚度无统计学差异.4.在本研究中,上颌前牙区薄型与厚型之间在距CEJ3mm以及6mm处唇侧骨板具有统计学差异性.结论:1.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具有可行性.2.牙周探针透视法判断牙龈厚度及唇侧骨板厚度易于临床操作,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但预测不同水平高度的牙龈厚度的需进一步研究.关键字:上颌前牙区;锥形束CT;牙龈生物型;牙周生物型;唇侧骨板.AbstractObjectiveThisstudywastoinvestigatethefeasibilityofusinganovelradiocontrastagentwith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inthemaxillaryanterior,andtoevaluatetheaccuracyofjudgingthegingivalthicknessandlabialplatethicknessatdifferentlevelsusingprobevisibilityassessment.ThethicknessofthegingivalandlabialboneplateswasmeasuredusingourCBCTmethods.Thedifferencesinthethicknessofthegumsandboneplatesbetweendifferentperiodontalbiotypeswerecompared.MethodsInthisstudy,30volunteerswereenrolledandwereperformedusingaradiocontrastagentinthemaxillaryanterior.Themaincomponentsoftheradiocontrastagentwereiopamidolinjectionsanddentalagar-basedhydrocolloidimpressionmaterials.Thegingivalthicknesswasmeasuredtwiceatthelabialcentralglazecementum(CEJ)intheanteriorregionandat3mmand6mmapicaltotheCEJ.Thepairedt-testwasusedtoanalyzetherepeatabilityofthetwomeasuredvalues.Probevisibilityassessmentwasusedtodetermineperiodontalbiotypes,andall180teethinthemaxillaryanteriorweredividedintothinbiotypeandthickbiotype.ThethicknessofthegingivaattheCEJ,at3mmand6mmapicaltotheCEJwasmeasured.Inaddition,thethicknessofthelabialboneplateat3mmand6mmapicaltotheCEJwasmeasured.Thedifferenceingingivalandlabialbonethicknessbetweendifferentperiodontalbiotypeswascompared.Results1.Repeatedmeasurementswereanalyzedwithgingivalthickness.Nosignificantdifferencewasfoundbetweenthetwomeasurements(P>0.05).Thegingivalthicknessobtainedbythismethodwasreproducible.2.Inthestudy,theperiodontalbiotypesinthemaxillaryanteriorweremainlythinbiotype.3.Tocomparewiththinbiotypeandthickbiotypesinanteriormaxilla,therewasstatisticallydifferenceofgingivalthicknessatCEJandat3mmapicaltotheCEJ.However,therewasnodifferenceofgingivalthicknessat6mmapicaltotheCEJ.4.Tocomparewiththinbiotypeandthickbiotypesinanteriormaxilla,therewasastatistically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thicknessofthelabialboneplateat3mmand6mmapicaltotheCEJ.Conclusions1.ItisfeasibletousethenovelradiocontrastagentwithCBCTinthemaxillaryanteriorteeth.2.Itisasuitablemethodforaclinicalexaminationtoevaluategingivalthicknessandlabialboneplateusingtheprobevisibilityassessment.However,thefurtherstudyshouldbeperformedtoevaluatetheaccuracyofdifferentlevelsusingtheprobevisibilityassessment.Keywords:Anteriormaxilla;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Gingivalbiotype;Periodontalbiotype;Labialboneplate.目录中文摘要Abstract前言1.牙周生物型的概念1.1牙周生物型的定义牙周生物型(Periodontalbiotype)又称牙龈生物型(Gingivalbiotype)或牙周表型(periodontalphenotypes),主要是指牙龈组织及其相关牙槽骨的形态特征软组织主要包括牙龈的厚度.牙龈乳头的高度及角化龈的宽度,硬组织主要包括牙体外形,及相关牙槽嵴的量及形态[1,2].临床上,牙周生物型与牙龈生物型概念容易混淆,牙周生物型所指的内容更广泛,不仅评估了牙龈组织,而且包括了与其相关的硬组织(牙冠与牙槽骨).1969年,Ochsenbein等[3]最早提出牙龈生物型的概念,发现牙龈解剖轮廓由其牙槽骨及牙根形态所决定,将牙龈组织分为厚-平型(Thickflat)和薄-扇型(Thinscalloped)(见附图1-2).1989年,Seibert和Lindhe等在牙龈生物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临床牙冠形态.牙冠高度和牙龈及牙槽骨的特征,引出了牙周生物型的概念[4].薄-扇型的牙周生物型是指游离龈缘较薄且呈扇形曲线,薄而窄的角化龈,瘦长形的牙冠且接触点接近切端;厚-平型的牙周生物型是指游离龈缘较厚且呈平坦形,厚而宽的角化龈,方形的牙冠且接触点靠近根方.1997年,Muller和Eger等[5]提出了牙周表型的概念,主要涉及了牙龈度(GingivalThickness,GT),角化组织(KeratinizedTissue,KT),牙冠外形(ToothDimensions,TD),将牙龈表型分为厚型及薄型两类,并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牙龈表型与咀嚼黏膜厚度具有相关性[6].2009年,DeRouck等[7]通过牙周探针透视法观察100例患者上颌中切牙及其周围软组织,将牙龈生物型分为三种:薄-扇型(Thinscallopedgingival),厚-扇型(Thickscallopedgingival)及厚-平台型(Thickflatgingival).薄-扇型牙龈是指牙冠细长,角化龈宽度较窄及较薄的龈缘且呈扇贝型(见附图3).厚-扇型牙龈是指牙冠细长,角化龈宽度较窄,龈缘呈扇型但厚度较厚(见附图4).厚-平台型牙龈是指方形牙冠,角化龈宽度较宽,龈缘呈平台型且较厚(见附图5).近年来,Zweers等[2]通过12篇关于牙周生物型的定义进行了系统性综述,结论为目前对于牙周生物型尚无统一定义,由于该概念涉及牙周及牙冠组织,故建议将此概念命名为牙周生物型,而不是牙龈生物型及牙周表型.此外,临床上,将牙周生物型主要分为薄型及厚型,易于临床普遍应用[8,9].1.2不同牙周生物型的生物学特点目前,牙周生物型的概念包含牙龈厚度.龈缘形态.附着龈宽度.牙槽嵴形态.牙冠长宽比等生物学特征.薄型牙周生物型主要表现为高-扇形的龈缘形态及其下方牙槽骨形态,龈乳头高窄,附着龈宽度窄;牙冠邻面接触区小且接近切缘;临床上,遇到炎症或创伤后表现为易引起牙龈退缩.厚型牙周生物型大多为厚-扇形龈缘形态,牙龈质地纤维化且致密,附着龈宽度宽;牙冠邻面接触区较大且接近根方;临床上,当发生炎症反应后,由于抵御炎症能力较薄龈强,易形成深牙周袋[9-11].1.3牙周生物型的影响因素牙周生物型受到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有性别.种族.牙位及吸烟等因素[12].Müller等[6]及DeRouck等[7]的研究均认为女性的牙周生物型,更倾向于薄-扇型牙周生物型.Zawawi等[13]的研究同样发现类似的研究结果,64%女性的牙周生物型为薄-扇型,而男性仅为25%;此外,吸烟者的薄龈生物型(31.4%)显着低于非吸烟者(51.9%),可见吸烟可能会影响牙周生物型.关于牙周生物型在人群中的分布也是存在争议的,Zweers的系统综述[2]认为根据牙龈厚度评价厚生物型(占51.9%)显着高于薄生物型(占42.4%);若以牙龈形态为标准,厚生物型(占38.4%)近似于薄生物型(占30.3%).乐迪等[14]通过14例志愿者(66颗前牙)牙周探诊法判断上颌前牙的牙龈生物型,其中薄型占9%(6颗),中间型占50%(33颗)及厚型占41%(27颗),可见同一患者不同牙位的生物型存在差异的.但是,Lee等[15]通过临床数据及影像学检查的研究报道,在亚裔人群中更倾向于薄生物型.龚寅[16]等通过锥形束CT的方法分析上海地区汉族青年牙龈生物型分析得出:该研究中牙龈生物型主要以薄型(占38.49%)和中间型(占52.42%)为主,厚型(占9.09%)最少.这些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人种诊断标准.检查方法及其他因素有关.1.4牙周生物型的临床意义随着近年来,种植治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牙周生物型对种植美学修复的影响得到了研究及关注.大部分研究认为薄型牙周生物型作为种植美学修复的高危险因素之一.Gu等[17]通过前瞻性研究评估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美学效果和变化发现,根据红白美学评分标准(PES/WES)评估种植2年后,厚生物型患者的平均PES值(8.18)明显高于薄生物型患者值(6.78),可见厚生物型种植患者种植美学效果更稳定.Zuhr等[18]研究报告牙龈厚度小于1.44mm时属于薄龈生物型,术后稳定差,牙槽骨易吸收,引起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进一步导致牙龈龈缘及龈乳头退缩,最后使美学修复失败.Annibali等[19]观察后牙种植中牙龈厚度对种植体边缘骨长期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在47例后牙种植患者中薄龈型的边缘骨量,牙龈指数均较厚龈型差.Chen等[20]通过系统性综述调查上颌前牙区即刻种植和早期种植的美学修复效果建议,薄龈型患者因拔牙后易唇侧骨板吸收,故应该拔牙位点保存后延期种植;然而,厚型患者因拔牙后唇侧骨板完整,可以选择早期种植或者即刻种植.总之,大部分研究认为厚龈型的患者种植修复长期稳定以及美学修复效果可能优于薄龈型的患者.在牙周手术治疗中,牙周生物型根据不同的术式,其术后效果也不一致.在根面覆盖术中,当牙龈厚度小于1.1mm时不易完全覆盖根面,故建议转移瓣的厚度应在0.8~1.2mm[21].然而,在牙冠延长术中,厚龈型术后效果相对不稳定,主要由于厚龈型牙龈再生能力较强,龈缘易向冠方且再附着不稳定[22].在非牙周手术中,牙周生物型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Sin等调查16例患者中牙龈生物型与根面平整的效果相关性,当探针深度大于3mm时,牙龈生物型与牙龈退缩程度以及牙周袋的深度无差异性[23]对于固定修复以及正畸治疗,牙周生物型的主要影响仍然围绕在牙龈退缩的问题,尤其在于前牙美学修复中,冠的边缘位于龈下将直接刺激牙龈,从而可能引起美学治疗风险.一项5年的100例中切牙烤瓷冠修复的临床随访研究中发现,厚龈型的修复体的成功率为94%显着性高于薄龈型的78%,其中厚龈型的牙龈退缩量仅为0.31±0.16mm,相反,薄龈型退缩量高达1.09±0.22mm[24].此外,由于薄龈型患者,前牙牙龈厚度较薄,易透出烤瓷冠的金属边缘,从而引起美学修复问题[25].牙周生物型对于正畸治疗的意义,主要与龈缘形态有关.Nart和Carrió等[26]在190例正畸患者与未正畸患者中回顾性调查牙被动萌出现象(AlteredPassiveEruption,APE),在正畸治疗后厚-平台型患者的APE发生率为75.6%,而薄-扇形患者的APE发生率仅为8.2%,可见厚龈型患者正畸后可能更易发生露龈笑.总之,薄型与厚型牙周生物型存在不同的组织学特征,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在口腔治疗前,牙周生物型的差异对临床上治疗方案的设计.疗效预断有指导性的意义,尤其在于前牙美学修复及牙周手术.2.牙周生物型的测量方法根据牙周生物型的定义,主要包括牙龈的厚度.附着龈宽度与龈乳头高度,牙冠冠根比,及其相关的牙槽嵴形态,但目前对于牙周生物型的判断主要集中在牙龈厚度.评价牙周生物型的方法主要包括:目测法(visualinspection)[27,28]和测量牙龈厚度法(Softtissuedimension)等.根据龈缘及牙冠形态,直接目测判断牙周生物型是一种最简单和常用的方法,但是,其准确性及客观性是值得商榷的.Eghbali等[28]通过比较不同年资医师目视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结果发现目视法可能不是有效方法的方法确认牙龈生物型,因为接近一半的高薄龈型患者被忽视.牙龈厚度作为牙周生物型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但对于牙周生物型的龈厚度的标准尚无共识(见表2).大部分研究以Kan等[29]提出的定义作为标准,将牙龈厚度小于l.0mm视为薄型牙周生物型,大于lmm者视为厚型牙周生物型,但在不同研究中[23,30],也将牙龈厚度小于1.5mm定义为薄龈生物型,大于1.5mm定义为厚龈生物型.牙龈生物型的测量方法诸多,主要包括直接穿刺法(Probetransparency)[33].翻瓣后卡尺测量法.超声测量.牙周探针龈沟透视法[8,14].锥形束CT法[16,34]等等直接穿刺法作为简单的方法评估牙龈厚度,其精度接近0.5mm,但该技术在局麻下进行给患者带来创伤,而且可能存在损伤组织的风险[33].此外,由于其有创性.刺入角度及测量的方向难确定等客观性因素,严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给临床工作带来较大影响.翻瓣后卡尺测量法:需切开所需测量处的牙龈后再用卡尺测量,又名艾万森测量仪法.Sharma等[35]报道了数字游标卡尺和超音波检查均能准确测量牙龈厚度并具有同等精度.此法最大的优势,体现在需同期行结缔组织移植术改善牙龈厚度的病例中可直视下准确测量所需转移组织量.其缺陷是牙龈翻瓣术的有创性增加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以及感染的风险,在薄龈生物型合并唇侧骨板较薄的即刻拔牙即刻种植术后可能造成前牙美学区修复软硬组织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及功能效果.超声测量:超声可有效测量牙龈厚度,操作简单.其原理是超声信号穿透进入人体组织,在人体组织中传播所遇到的声阻抗率不同,进而影响产生的回波号.Muller等[36]发现超声波在不同的牙位测量牙龈厚度误差不一致,上颌及下颌第二及第三磨牙所测数据最不可靠.而在上颌尖牙及第一前磨牙,下前牙及前磨牙误差较小.牙周探针龈沟透视法:Kan等[8](2003)提出一种区分牙龈薄厚的定性方法:将牙周探针探入龈沟中,若可视及牙周探针的轮廓,则为薄型牙龈,若不可视及探针的轮廓,则视为厚型牙龈(见附图6).Rouck等[7]检查了100例牙周健的志愿者,发现此法判断牙龈生物型简单且可重复,并可结合牙冠形态得出三型结果:薄-扇形,厚-平板型,厚-细长型.乐迪等[14]应用CBCT从14名志愿者共66个上颌前牙釉牙骨质交界处所测量的牙龈厚度与牙周探诊评估牙龈厚度结果一致,认为牙周探诊评估牙龈生物型是一种简单.相对客观的.适用于临床的检查方法.Patil等[37]质疑此法判断牙龈生物型较为人为主观,而牙冠的形态大小相对于牙龈更为定量客观,将来可能是一个可以成为规范植入物和预测外科手术结果的更好办法.Stein等[38]也认为冠宽与冠长率(CW/CL)可作为替代参数预测釉牙骨质界处牙龈及唇侧牙槽骨的厚度,而牙周探诊法测量牙龈厚度对美学修复的预后价值有限.由于牙周探针透视法使用简便且创伤小,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是诊断牙龈生物型的重要标准.锥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CBCT)又称锥形束CT,对牙槽骨硬组织显影及联合唇侧牙龈表面涂布显影材料或放置带放射显影材料的导板间接测量牙龈厚度,Borges等[39]用CBCT及放射导板准确测量牙周软组织.Lau等[40]在动物颌骨模型上也证实了CBCT测量牙龈厚度与直接法测量牙龈厚度无显着差异3.牙周生物型与其周围组织的相关性3.1牙周生物型与牙冠形态及龈乳头的关系牙冠的长宽比与牙周生物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telliniE等[49]与SteinJM等[38]通过临床试验对牙冠与牙龈生物型的相关性得出相似结论:厚一平坦型牙龈的牙冠形态更接近正方形,而薄一扇贝型牙龈的牙冠形态更接近瘦长型.上颌前牙区龈乳头形态及高度是直接影响前牙美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前牙区黑三角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龈乳头高度丧失,其不仅影响美观,也影响发音及功能性问题.从龈乳头高度分析,Malhotra等[41]报道厚龈型龈乳头高度(2.84mm)远低于薄龈型龈乳头高度(4.52mm).Anand等[42]同样也报道了类似的研究结果,比较厚一平坦型与薄一扇贝型牙龈龈乳头高度,薄一扇贝型牙龈龈乳头也是明显高于厚一平坦型.Fisher与Grill等[43]从组织学角度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牙周生物型牙龈乳头的生理及病理变化;在厚龈生物型中,上颌前牙区龈乳头高度相对较低.较厚的牙龈组织具有良好的血供,以及对外界刺激抵抗力较强,生物组织具有较好的回弹,故在厚龈型中不易发生龈乳头高度丧失.3.2牙周生物型与唇侧骨板的关系关于牙周生物型与其唇侧骨板厚度的相关性研究是存在争议性的[44-47].Becker等[44]通过测量111例尸骨发现牙齿邻面的骨高度与骨形态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Cook等[45]在上颌前牙区用锥形束CT测量唇侧骨板厚度,并分析不同牙龈分型与唇侧骨板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经统计分析后得出,厚龈型的唇侧骨板显着厚于薄龈型者,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P<0.001).此外,Fu等[46]用CBC分析22例新鲜尸骨的唇侧牙龈厚度与骨板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像学上唇侧牙龈厚度与其相关的骨板厚度具有中度相关性(0.70>R>0.40).但是,Frost等[47]通过牙周探针分型比较唇侧骨板的厚度发现,薄龈型受试者唇侧骨板相对较薄,但无统计学差异.Rocca等[48]评价前牙区180颗牙龈厚度与其唇侧骨板相关性,在CBCT影像分析上牙龈厚度与唇侧骨板无相关性.综上,不同的实验得出不同的结果可能主要原因在于牙周生物型的定义,病例的纳入标准以及不同的测量位点等因素存在差异有关3.3牙周生物型与附着龈宽度的关系附着龈宽度是指从游离龈边缘到膜龈联合之间距离.目前,大部分研究[7,10,49]认为牙龈生物型与附着龈宽度呈正相关性的,薄龈生物型附着龈薄而窄,且龈缘轮廓为扇贝形;而厚龈生物型附着龈宽而厚,且龈缘轮廓为平台形.在临床上,附着龈宽度是十分具有临床意义的,尤其对于种植修复后种植体周围边缘骨稳定起着重要影响[50,51].Lang等[50]研究认为,当附着龈的宽度小于2mm时,牙龈组织即使牙面无明显菌斑,也易发生炎症;因此,为了维护健康的牙龈组织,具有2mm宽的附着龈是十分重要的.DBoynue?ri等[52]通过一项回顾性研究调查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组织的重要性,角化黏膜宽度小于2mm,种植体周围牙龈指数.菌斑指数及牙龈炎症程度均高于角化黏膜宽度大于2mm的种植位点.综上所述,目前对于牙周生物型与周围组织的相关性仍是属于临床争议的问题.不同的研究认为牙周生物型对于牙周周围组织关系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性,尤其对于牙龈以及唇侧骨板的厚度,故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4.现存问题及研究目的目前,Kan等[8]提出的牙周探针透视法已成为牙周生物型定性的标准方法之一.此外,锥形束CT已成为临床上软硬组织定量的主要方法之一,精准性及可靠性已得到大量研究验证.但是,临床上测量牙周生物型存在以下问题:1)用锥形束CT测量上颌前牙区时,应如何有效避免上唇组织对牙龈的干扰,且有效显示牙龈表面的界限值得探讨.2)牙周探针透视法判断牙周生物型的可靠性及精准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尤其能否有效预测不同水平高度上的牙龈厚度及唇侧骨板厚度.本研究应用牙周探针透视法将上颌前牙区牙周生物型进行定性分类(薄型及厚型);进一步应用一种新型牙龈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法,测量分析不同水平的牙龈厚度以及唇侧骨板,研究的技术路线图(见图1).本研究目的如下:1)探讨一种新型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法在上颌前牙中应用的可行性.2)进一步评价牙周探针透视法判断不同水平高度的牙龈厚度及唇侧骨板厚度的准确性.具体方法为用牙周探针龈沟法对不同牙周生物型进行分类,通过新型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法测量牙龈及唇侧骨板厚度,比较不同牙周生物型之间的牙龈及骨板的厚度是否具有差异性.一.探讨新型牙龈显影剂结合锥形束CT方法的可行性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4.结论二.不同牙周生物型之间牙龈及唇侧骨板的差异性1.资料与方法2.结果3.讨论4.结论参考文献[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此页面不展示全文,如需全文,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链接]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byzy/53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