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VC处理对杨梅果实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UVC处理对杨梅果实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20200509190341]
摘要:本课题以“东魁”种杨梅为实验对象,研究了在短波紫外线照射下杨梅的腐烂情况及品质变化。在筛选实验中,分别设置了0、1.5、3.0、4.5、6.0kj/m2等不同照射剂量的照射处理,在第3、6、9、12天对样品进行测定。通过测定腐烂指数、色差、硬度、可滴定酸(TA)、可溶性固形物(TSS)、维生素C含量、花色苷、总酚、失重率等指标,甄选出处理效果较好的辐照剂量,实验表明辐照剂量为3.0 kj/m2时,杨梅的综合品质较好。用筛选实验得出的最佳照射剂量(3.0 kJ/m2)对另一批杨梅做进一步实验,研究UV-C处理对VC、TA、TSS、腐烂指数、失重率、硬度、色差、总酚、总花色苷等指标的影响,在第3、6、9、12天分别进行测定。实验表明UV-C处理对杨梅果实失重率、VC、总酚、等指标影响显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杨梅;UV-C处理;腐烂指数;失重率;VC含量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3
1.1 实验材料 3
1.2 实验方案及测定指标 4
1.2.1腐烂指数的测定4
1.2.2 杨梅果实颜色的测定4
1.2.3 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的测定5
1.2.4 花色苷和总酚含量的测定5
2 结果与分析5
2.1筛选实验5
2.1.1 腐烂指数变化5
2.1.2可滴定酸变化6
2.1.3可溶性固形物变化6
2.1.4 硬度变化7
2.2 二次实验7
2.2.1 失重率变化8
2.2.2 抗坏血酸变化8
2.2.3 花色苷变化8
2.2.4 总酚含量变化9
2.2.5 杨梅果色变化9
3 讨论 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UV-C处理对杨梅果实采后腐烂和品质的影响
食品质量与安全 彭丰福
引言
杨梅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水果,其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汉代以前,野生杨梅的发现更追溯至7000年前,在马王堆、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中也有关于杨梅的发现。杨梅喜湿热主要分布在北纬18°-33°之间,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市均有种植,其中以浙江杨梅的产量、品质、种植面积最高[1]。
杨梅果实风味浓郁,酸甜适口,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水果,历来颇受消费者青睐。在对杨梅的成分分析中发现,杨梅含糖量可达10%-30%,每100g果肉含热量12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76 kJ,含有0.7g蛋白质、10.8g维生素C、0.4g粗纤维、0.6 mg铁。杨梅还富含有机酸、硫氨酸、核黄素、胡萝卜素等[2]。此外,杨梅的钾含量为1490.0 mg/kg,是含钾量最高的水果之一[3]。表1列出了杨梅果实中的营养成分及含量。
表1 每100g杨梅中营养成分的含量[4]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可食部分 82g 能量 117kJ 水分 92.0%
蛋白质 0.8g 脂肪 0.2g 膳食纤维 1.0g
碳水化合物 5.7g 灰分 0.3g 胡萝卜素 40μg
视黄醇当量 7μg 硫胺素 0.01mg 核黄素 0.05mg
尼克酸 0.3mg 抗坏血酸 9mg 总VE 0.81mg
钾 149mg 钠 0.7mg 钙 14mg
锌 0.14mg 铜 0.02mg 磷 8mg
镁 10mg 铁 1.0mg 锰 0.72mg
硒 0.31μg 异亮氨酸 41mg 亮氨酸 66mg
苯丙氨酸 4mg 酪氨酸 37mg 苏氨酸 34mg
赖氨酸 65mg 蛋氨酸 16mg 胱氨酸 10mg
色氨酸 4mg 缬氨酸 49mg 精氨酸 39mg
组氨酸 36mg 丙氨酸 46mg 天冬氨酸 96mg
谷氨酸 109mg 甘氨酸 50mg 脯氨酸 64mg
丝氨酸 49mg
杨梅果实的可食部分为中果皮囊状体,可食率可达90%。囊状体是由外果皮的外层细胞的发育产物,呈肉柱状。因此,杨梅果实肉柱无果皮包被,在果实采摘后容易受到机械损伤。果实肉柱间存在较多空隙,在采收后的运输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因处理不当而沾染杂物。杨梅采收于初夏湿热季节,容易因气候原因而产生腐烂变质,可谓“头日新鲜,次日变色,三日变味”,其货架期较短,采收后的成熟杨梅在常温下只能存放2-3天,正常的生理代谢活动只能维持3-6天,之后便出现明显的衰老代谢特征[5]。其品质也大大降低。
杨梅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有:低温保鲜、气调保鲜、药剂保鲜等。杨梅的最适储藏温度在1℃左右。应铁进、陈萃仁等在对杨梅果实采后贮藏的研究中发现,采用泡沫箱加冰法,在0℃相对湿度为85-90%的环境中,能够延长杨梅果实的贮藏期1-2周左右。低温条件下,杨梅的乙烯释放量及呼吸速率会受到显著抑制。在气调保鲜的实验中发现,杨梅处于1-3℃,气体成分为85% N2+15% O2时,杨梅果实的总酸、总糖、呼吸速率以及硬度等指标都得到有效的控制,能够减缓果实腐烂变质的进程,提高了贮藏品质[6]。药剂保鲜法在杨梅采后贮藏的应用也取得良好效果。经过壳聚糖处理的杨梅,其活性氧的产生速率受到抑制,浓度在1%时效果最佳。此外,化学涂膜处理、1-MCP处理也能减缓果实的呼吸速率,抑制果实内源乙烯的产生和释放,减缓软化进程[7]。
杨梅果实采后贮藏的UV-C处理目前缺少相关研究。而UV-C处理在牛角椒、香梨、水蜜桃、冬枣、蓝莓、葡萄、草莓[8]等果蔬的采后贮藏处理中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UV-C处理的作用机理是,诱导果蔬产生抗病性、激发果蔬体内酶活性、促进植保素的合成、促发超微结构变化、延缓成熟等。UV-C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理是一种无化学污染的物理处理方法,符合“营养、健康、安全”的要求,是一种绿色环保的贮藏保鲜方式 。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供试杨梅品种为“东魁”(Myrica rubra sieb.et Zucc. Cv. Wumei)采自浙江省,果实八分熟时采收,采后当天4h内运回实验室。随机挑选无机械损伤、无腐烂且大小和色泽基本一致的果实,摊开自然风预冷后,分别置于大塑料盒中,每盒30个果实。按照射剂量不同分为四个组:CK、UV1、UV2、UV3、UV4,照射剂量依次为:0、1.5、3.0、4.5、6.0 kJ/m2。每个处理30个果实,重复两次,放置在5℃恒温箱中。
紫外照射光源为石英紫外杀菌灯(ZSZ,254nm,30W),长度为89cm,直径1.9cm。照射时果实距灯源25cm,用ZDZ-1型紫外线强度计测得距紫外灯25cm处的紫外照射强度为297uw/cm2(2.97w/m2)。根据照射剂量确定照射时间,各处理的照射时间分别为0s,505s,1010s,1515s,2020s,如表2所示。
表2 各组杨梅辐照剂量及时间
分组CKUV1UV2UV3UV4
剂量(KJ/m2) 时间0 01.5 8′25″3.0 16′50″4.5 25′15″6 33′40″
照射到一半时间时翻转果实,使其照射均匀。照射后贮藏于5°C恒温箱中(避光),分别在第0、3、6、9、12天取样,每次取样每个处理取60个果实,测定相关指标。
1.2.3 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含量测定
取杨梅果实汁液,用阿贝折光仪测定果实TSS含量。用标准NaOH溶液滴定果实20 ml果汁至pH8.2来测定TA含量,结果以柠檬酸百分数来表示。维生素C含量采用邻菲啰啉法测定。以上指标重复操作3次取均值。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pzlyaq/47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