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直播田杂草稻种子库变化

摘要:近年来,杂草稻在江苏省稻田的危害日益严重。为了探索其发生危害机制,了解其种子库动态变化过程,试图找出预测预报杂草稻危害发生的方法。本文通过对江苏4个地区(靖江、宿迁、淮安、灌云)水稻种植方式的改变,并且分别对稻田土壤进行取样,结果发现四个地区中宿迁发生危害最为严重,土壤种子库基数较大。通过直播改移栽的种植方式四个地区的杂草稻种子库密度显著降低。结果表明土壤中具有大量杂草稻种子,但通过不同栽培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杂草稻的发生。

水稻耐盐突变体的生理鉴定及遗传分析

摘要:土壤盐渍化是制约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环境因子之一。因此,如何开发利用盐碱地,提高盐渍化土地上的作物产量,已成为一个紧迫而重大的研究课题。本实验以水稻日本晴经EMS诱变获得的耐盐突变体st1(salt tolerance 1)为试验材料,对盐胁迫下st1突变体的重要生理生化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生物量、地上部与地下部的Na+、K+、含量等,发现st1突变体在盐胁迫下,相比日本晴野生型有着较高的K+/Na+和生物量。并通过st1与其野生型日本晴杂交,鉴定此耐盐基因的显隐性,确定耐盐性状是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的

水稻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OsMSRB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摘要:为探讨植物抗氧化剂对降低培根中亚硝胺含量的效能,本文研究茶多酚、葡萄籽提取物等对培根中亚硝胺形成的影响,然后采用响应曲面法研究其对亚硝胺形成的交互作用,以N-二甲基亚硝胺残留量为响应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茶多酚、葡萄籽提取物能有效降低亚硝胺残留量,二者对培根中亚硝胺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协同作用;响应曲面优化结果为茶多酚添加量为310mg/kg,葡萄籽提取物添加量为400mg/kg,亚硝酸钠用量为120mg/kg,在此条件下N-二甲基亚硝胺实测值为0.325μg/kg,比对照降低了43%,说明植物

水稻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OsMSRB3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摘要:铜(Cu)是具有氧化还原特性的重金属,过量Cu容易引起植物的氧化胁迫。本实验室利用2D-PAGE技术,发现Cu胁迫引起了水稻甲硫氨酸亚砜还原酶(OsMsr)的表达显著增加,这说明OsMSR也许参与了水稻对铜胁迫的响应。本实验在此基础上,利用RT-PCR技术克隆OsMSRB3基因,该基因ORF为690bp,编码229氨基酸。进化树分析表明OsMSRB3与小麦进化关系最近,分成明显的2簇。OsMSRB3基因表达分析发现,OsMSRB3基因主要在叶片中表达,在根系及茎中也有表达,但均低于在叶片中的表达。O

水稻中植物特有型RAB5蛋白的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摘要:黄花月见草是一种铜排斥性植物,具有较强的耐铜性,但其耐性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对黄花月见草进行外源柠檬酸处理试验,通过比较地上部、根部铜含量以及铜转运系数,发现在本试验基础上外源柠檬酸对黄花月见草铜胁迫没有显著的缓解效果。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铜处理下黄花月见草的根系分泌物,结果显示黄花月见草通过根系分泌的酒石酸作为重金属铜的螯合剂来抑制铜的吸收,从而增强其耐铜性。定量分析显示,在50μmol/L的CuSO4处理下,酒石酸分泌逐渐增多并在12h达到峰值3.272E+03 mg/kg,然后逐步减少,72

水稻中植物特有型RAB5蛋白的基因克隆及亚细胞定位研究

摘要:在囊泡运输过程中,RAB5家族成员作为分子开关,调节了胞吞及分泌运输途径。在高等植物中存在一类植物特有型的RAB5蛋白,拟南芥中的植物特有型RAB5蛋白ARA6在储藏蛋白向液泡的运输中起重要作用,并且过表达组成型激活态ARA6可以提高植株对盐胁迫的耐性。为了解析水稻中植物特有型RAB5的功能,我们克隆了水稻中与拟南芥ARA6高度同源的RAB5基因-OsRab5b/5d,并根据对其进行了点突变,得到了能分别与GTP及GDP稳定结合的组成性激活态及负显性态编码基因。进一步,我们构建了OsRab5b/5d

植物益生菌Pantoeasp.的生理生化特性及物生长影响的研究

摘要: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了解植物根际促生菌制剂对植物的生长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使用了在三种植物(甜菜,甜高粱和杂交狼尾草)上进行PGPR促生菌肥效果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生物菌肥对三种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高于对照。浇灌菌液的植物株高比对照组甜菜增长了60%,甜高粱增长了43.81%,杂交狼尾草增长了26.85%。地上部与地下部的增加也都非常明显,而且长势更加健康,叶片更加挺拔。总体而言,我们的实验系统地探究了植物根际促生菌对植物的影响,并且为以后研究对植物根际促生菌

杂草稻种群耐寒性分化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低温寒害是影响水稻种植区域及产量的重要因素。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的杂草稻中分化出良好抗寒性的种群,因此,研究杂草稻的抗寒能力对于改良水稻的耐寒性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具有指导意义。ICE1基因就是一种存在于杂草稻的抗寒基因。本研究以不同地区的杂草稻为实验材料,利用冷害指数比较法检测了不同种群杂草稻抗寒性,进一步研究了ICE1基因的表达量,以阐明杂草稻耐寒性分化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杂草稻的抗寒性从南向北、低纬度向高纬度,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抗寒性较高的杂草稻样品,受到冷胁迫ICE1基因总表达量要明显高于抗寒

昆虫线虫品系CM19的系统鉴定

摘要:昆虫病原线虫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EPN) 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潜能的,安全的生物防治因子。昆虫病原线虫寄主范围广泛。对于人畜安全,不会污染环境,亦不会产生抗性,且成本低,适宜于大规模生产,使用方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防治中。本研究采用大蜡螟幼虫诱捕线虫的方法,从土样中分离出1株昆虫病原线虫品系CM19。提取 CM19的基因组总DNA,利用通用引物扩增其18S rDNA序列。序列测定后进行同源比对,结果表明CM19与Oscheius的亲缘关系最近,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菌株S1与果蝇imd信号途径2种突变体的互作研究

摘 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4
Key words 5
1引 言 5
1.1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 5
1.1.1昆虫病原线虫介绍 5
1.1.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介绍 5
1.2 Serratia nematodiphila 介绍及研究意义 6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
2.1 前期准备 7
2.1.1 实验器材 7
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SerratianematodiphilaR186与黑腹果蝇体液免疫系统的互作研究

摘要:Serratia nematodiphila R186是长三角地区广泛存在的 Heterorhabditidoides类昆虫病原线虫具有较强杀虫活性的共生菌株。本研究通过饲喂和针扎的方式造成野生型黑腹果蝇及其不同体液免疫途径突变体的肠道和血腔侵染。统计两种侵染条件下各个突变体的存活率,同时进行血腔中共生菌菌落计数,荧光定量检测两类抗菌肽Diptericin,Drosomycin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两种侵染条件下R186均可单独导致果蝇的死亡。试验中果蝇的imd途径Dredd免疫突变体对R186的敏感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