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和干旱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生长和产量的生理效应

:以浙双6号甘蓝型油菜种子为实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DHFe)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对其生长和产量的生理效应。通过拍照观察形态学指标差异,测定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Na+、Cl-、K+含量等生理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面喷施DHFe对盐胁迫下油菜幼苗的生长具有明显缓解作用,能使幼苗表观更健壮,鲜重、干重以及叶绿素含量有所提高,还能降低盐胁迫下幼苗叶片和根的相对电导率,提高植株K+含量和降低根部Cl-含量;也能使干旱胁迫下,油菜幼苗鲜、干重,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有所提高,表现缓解干旱胁迫的效应。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 3
1材料与方法4
1.1供试材料 4
1.2实验材料的培养方法 4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4
1.3.1鲜重的测定4
1.3.2干重的测定4
1.3.3相对含水量的测定4
1.3.4相对电导率的测定4
1.3.5叶绿素含量的测定4
1.3.6 Na+,K+,Cl含量的测定5
1.3.7 数据处理与分析5
2结果与分析5
2.1 二氢卟吩铁对甘蓝型油菜幼苗耐盐性的影响5
2.1.1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生长的表型分析5
2.1.2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鲜重分析5
2.1.3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相对电导率分析6
2.1.4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相对含水量的影响6
2.1.5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叶绿素含量分析7
2.1.6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Na+、K+、Cl含量分析7
2.1.7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下成熟期甘蓝型油菜结荚数量影响9
2.2 二氢卟吩铁对干旱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影响10
2.2.1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干旱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表型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分析10
2.2.2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干旱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的鲜、干重分析11
2.2.3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甘蓝型油菜幼苗耐干旱性的叶绿素含量分析12
2.2.4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干旱胁迫下成熟期甘蓝型油菜结荚数量影响12
3 讨论 13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叶面喷施二氢卟吩铁对盐和干旱胁迫下甘蓝型油菜幼苗生长和产量的生理效应
引言
引言:油菜是我国唯一的冬季油料作物,具有耐低温的特性。但是由于部分地区的含盐量高以及夏季缺水的原因,油菜产量并不高。因此,盐含量和土壤干旱情况成为影响油菜生长的重要因素[12]。干旱胁迫会抑制植物体的生长,降低产量,严重时甚至会使植物体死亡。盐害,土壤中过量的盐分会对植物正常生长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盐害会通过渗透胁迫,离子胁迫等作用,使植物体生理代谢紊乱,表现为:光合作用下降,呼吸作用紊乱,蛋白合成受阻,有毒物质积累等,严重时会使植物体死亡[39]。
植物生长过程中,微量生理活性物质与阳光、温度、水分等营养物一样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微量活性物,对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特殊的作用[6]。研究者[10]发现氯化胆碱对甘蓝型油菜的干旱胁迫具有良好的缓解作用,喷施氯化胆碱后,植物体相对含水量,生物量以及产量均有所提高。二氢卟吩铁(III)螯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安全无毒,不易积累残留;活性强、效果好;能提高植物叶绿素含量、促进生根、提高发芽率、增强抗逆性、增加产量等特点。二氢卟吩铁具有优良植物调节活性,其螯合物具有明显的体内体外叶绿素酶抑制作用,同时发现这些内源性配体制备的螯合物可以被植物混合酶系加速降解而消化,能起到减慢叶绿素分解速率的作用[11]。本课题将二氢卟吩铁作用于甘蓝型油菜幼苗生长期,旨在研究出二氢卟吩铁对盐胁迫和干旱胁迫下的甘蓝型油菜幼苗生长是否有缓解作用、以及有怎样的缓解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浙双6号甘蓝型油菜种子。
1.2 实验材料的培养方法
实验分两批,一组为盐处理一组为干旱处理。育苗阶段:将油菜种子播种于纯蛭石的花盆中,并做好标记。第一组:Control(A),150 mM NaCl处理(B),150mM NaCl+0.01 mg/Kg DHFe叶面喷施(C),第二组:Control(D),8%PEG(E), 8%PEG+0.01 mg/Kg DHFe(F)叶面喷施,并且每种处理做6盆重复。播种后,先用自来水将各盆浸盆,放置于培养室中。待出苗后,移至室外,并用1/2Hoagland溶液浇灌,培养到24叶期进行150mM NaCl或者8%PEG处理。待长出2片真叶时,针对C、F组,每隔23天喷施0.01 mg/Kg DHFe,并更换培养液。待有明显形态学差异时进行测定鲜重、干重、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Na+含量、K+含量、Cl含量等形态学以及生理学指标。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鲜重的测定
各组植物材料每个处理取三株,用清水清洗干净,清洗过程中要小心谨慎,以防外力损伤或者折损根部。用吸水纸轻轻擦拭后把根部剪掉,分别称取地上部和根部重量,作好记录。
1.3.2 干重的测定 把称好鲜重的各部分植物材料,装在信封中并用编号标记好。移送至烘箱中,先105℃杀青,再把温度调至80℃烘干23天至恒重。烘干完毕后,用万分之一天平称量,作好记录。
1.3.3 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各组植物材料每个处理各取三株,每株取第二片真叶,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吸干,分别称鲜重(Fw);然后把该叶片放入装有去离子水的玻璃杯中,使叶片没入水中,浸泡24h后取出,吸干水分,称得饱和鲜重(Tw);最后移送至烘箱中,先105℃杀青,再把温度调至80℃烘干23天至恒重,记录干重(Dw)。相对含水量=(鲜重干重)/(饱和鲜重干重)*100%。
1.3.4 相对电导率的测定 各组植物材料每个处理各取三株,每株分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各取0.1g,均匀剪碎放入装有10ml去离子水的试管中,浸泡1h后,用电导率仪测定此时的电导率;然后用100℃水浴锅,煮沸15min,冷却后再测定此时电导率。相对电导率=煮沸前电导率/煮沸后电导率*100%。
1.3.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各组植物材料每个处理各取三株,每株植物取第三片真叶称取0.1g放在25mL大试管中,用20mL体积比为1:1的乙醇与丙酮的混合溶液中,于黑暗环境下浸泡48h,再用乙醇丙酮混合液为空白对照,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在波长为645nm,663nm,470nm下的吸光值。测得
叶绿素a(mg/gFW)=(12.71*A6632.59*A645)V/1000W
叶绿素b(mg/gFW)=(22.88*A6454.67*A663)V/1000W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27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