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1.1 赤霉病的病源物及发病症状...............................................................................2
1.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果...................................................................2
1.3 本课题的目的意义...............................................................................................4
2 实验材料和方法..............4
2.1 实验材料...4
2.2 试验设计...5
2.3 调查内容 .............5
3 结果与分析..6
3.1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的安全性 ...6
3.2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影响...6
3.3 苯并咪唑类农药品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9
3.4 以戊唑醇为有效成分的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11
结论..........................................13
致谢..1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小麦是禾本科单子叶植物,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居第二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麦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矿物质、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A及维生素C等物质。我国小麦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其分布范围从北纬19度至52度都有种植,其重要产区在北纬29度至41度之间,我国小麦分布范围广,品种复多,适应性各有不同。植物病害是限制小麦增产的重要原因,危害小麦的病害常见的有: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腥黑穗病、赤霉病、叶斑病等。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其寄生范围广,能在 100 多种植物残体上生存并形成子囊壳,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其流行的主导因子是温湿度,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受其侵染,以抽穗、扬花期受害最为严重[1]。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多发生在多雨、气候潮湿地区。发病后小麦一般减产10%~20%,严重发生时减产 80%~90%,甚至颗粒无收,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2]。小麦赤霉病可使小麦的蛋白质和面筋含量减少,出粉率降低;同时病粒内还有多种毒素如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等[3],可引起人畜中毒、呕吐、腹痛、头昏等症状,严重感染此病的小麦不能食用。赤霉病的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的威胁[4]。多发生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导致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随着农业的全面发展,植物病害的危害性与日俱增。由于一些化学药剂使用后产生了增效增效的作用,因此杀菌剂的使用日益得到重视。它不但可以减少病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增加农业收入,更重要的是能使病害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还能减少成本投入和节省劳力。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从20世纪70年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但是近年来赤霉病菌对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药剂产生了抗药性,一些地方长期使用多菌灵来防治小麦赤霉病,多菌灵的防治效果很不理想,就必须加大用药量,或更换别的杀菌剂或者使用复配杀菌剂。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通过对药剂的性能和特点,将两种以上的药剂混合后用于多种植物病害防治,达到省工、方便的目的,这样就出现了复配杀菌剂。一些杀菌剂混合后使用能产生意想不到的防治效果,甚至好于两个单剂的作用之和,因此,杀菌剂的复配研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科学复配杀菌剂具有现实意义,一可以减少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5],二可以达到比杀菌剂单剂更好的防治效果,三可以大大降低开发新型杀菌剂的难度[6]。在复配杀菌剂的使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单剂混配后,不但对病害并没有起到防治的目的,而且所产生的毒力对植物和田块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目前市场上出售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有几十种,在选择时要注意科学性,要注意药剂间的抗性及作用机理的互补,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合用药或交替用药时,确保所使用的药剂具有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能,全面阻止病害的蔓延。
1.1 赤霉病的病源物及发病症状
赤霉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大型分生孢子呈镰刀形状,有隔膜3到7个,顶端钝圆,基部足细胞明显,单个孢子无色,聚集在一起呈粉红色粘稠状。赤霉病菌在稻桩残体、病麦残体和杂草上越冬,春季当气温升高并遇到降雨频繁时,子囊壳逐渐成熟,不断向空中释放子囊孢子,通过风雨等途径传播到麦穗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高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多雨),孢子即可萌发侵入花器,侵入小穗内部的途径主要是从花药经过花丝。子囊孢子还可以残存于小麦颖壳内的花粉囊,作为侵入的繁殖层及培养基,经风雨的传播可引起再侵染,一般在高温多雨的天气条件下可加重赤霉病再侵染发生的程度。
小麦赤霉病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可引起苗枯、基腐、秆腐和穗腐。其中发生最为严重和普遍的为穗腐,一般在抽穗扬花期侵染,灌浆成熟期穗部出现症状。发病初期在小穗颖壳基部及小花上产生水渍状病斑,为淡褐色,以后逐渐变为青枯状或黄褐色,并扩展成整个小穗。若病菌已侵入穗轴,可阻断维管束系统中营养物质及水分的运输,导致病部以上穗发生青枯(而病部以下穗呈青绿),使麦粒干枯干瘪,对产量影响极大。若穗颈节受到病菌的侵染,则表现为全穗枯黄不结实。
1.2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的效果
1.2.1 多菌灵的作用
多菌灵是我国从70年代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主要杀菌剂[5]。多菌灵属苯并咪唑类药剂,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对多种作物引起的真菌性病害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自1970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张少铭等人实现多菌灵的工业化生产以来,苯并咪唑类药剂在中国的小麦赤霉病防治应用上己有近30年的历史。由于它有明显的向顶输导性能,除了叶部喷雾外,也可用作拌种和浇土使用,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干扰菌的有丝分裂中纺缍体的形成,从而影响菌的细胞分裂过程,起到杀菌作用。药剂经种子、根、叶吸收,可在作物体内传导,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残效期长。
1.2.2 吩嗪а-2羧酸的作用
吩嗪а-2羧酸农药是由德国巴斯特植保有限公司推出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新型杀菌剂,俗名为巴斯特-传奇1号。其作用机理是能够迅速溶解有害真菌、细菌的细胞壁,将致病菌直接杀死,并产生细胞抗体,干扰病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病害的发生、发展;杀灭有害病菌,溶解病菌分泌的毒素,疏通植物微循环,畅通营养物质的输送;诱导植物产生抗病能力、抗病性,形成强大的抗病防御体系。
30%戊唑多菌灵75 mL 129.33 25.87 27.75 c C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423.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