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环保产业园管委会设计
近20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解决工业发展对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的冲击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以盐城环保产业园管委会设计为例,通过分析工业企业绿地内涵和特征,指出其建设的原则,提出改善工业环境,除了要有合理的工业布局,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外,同时,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业企业绿地系统。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综述 1
1.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 1
1.1.1 国外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史1
1.1.2 国外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史2
1.1.3 工业企业绿地的发展趋势2
1.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概念、特征和意 3
1.2.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概念3
1.2.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特征3
1.2.3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意义3
1.3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4
1.3.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依据和指标4
1.3.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规划原则5
2 设计说明5
2.1 项目背景5
2.2 设计范围及条件分析5
2.2.1 区位分析6
2.2.2 自然条件分析6
2.3 设计依据6
2.4 设计特色6
2.4.1 设计理念6
2.4.2 设计手法6
2.5 分区设计6
2.5.1 入口广场6
2.5.2 休闲中庭6
2.5.3 阳光草地6
2.5.4 滨水景观6
2.5.5 屋顶绿地6
2.5.6 防护绿带6
2.6 道路交通设计6
2.6.1 出入口6
2.6.2 机动车道6
2.6.3 停车场6
2.6.4 步行道6
2.6.5 滨水景观道7
2.6.6 屋顶漫步道7
2.7 竖向设计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8 种植设计7
4.8.1 种植设计目标7
2.8.2 种植设计原则7
2.8.3 分区种植设计7
2.9 态节能设计7
2.9.1 金属格栅幕墙7
2.9.2 太阳能光伏板7
2.9.3 雨水花园7
2.9.4 屋顶绿化7
2.9.5 风车灯具7
2.10 景观小品与配套设施设计7
2.10.1 休息设施与垃圾箱 7
2.10.2 亮化设施8
2.10.2 标识系统8
2.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8
致谢8
参考文献9
附录B
图01 项目概况
图02 区位分析
图03 总平面图
图04 鸟瞰图
图05 分区分析
图06 交通分析
图07 竖向平面分析
图08 建筑竖向分析
图09 滨水竖向分析
图10 建筑形态分析
图11 景观空间分析
图12 标识系统
图13 生态节能分析1
图14 生态节能分析2
图15 种植设计图1
图16 种植设计图2
图17 种植设计图3
图18 种植设计图4
图19 节点效果图1
图20 节点效果图2
图21 节点效果图3
盐城环保产业园管委会设计
引言
引言
20世纪79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自然植被被大量侵占,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雾霾你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工业污染成为人们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改善工业环境,除了要有合理的工业布局,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外,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业企业绿地系统。它是减轻环境污染及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综述
1.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
1.1.1 外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十分狂热,而生态环境观念却相对单薄。因此该时期的工业绿地基本没有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对城市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在几个著名的工业生产中心,包括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地都相继出现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在饱尝到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破坏恶果之后,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苏醒。在19921993年,由美国Indigo发展小组首次正式提出“工业生态园” 的概念。到1997年,已经有15个左右的工业生态园区项目规划分散在全美各地区。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荷兰(鹿特丹)和奥地利(格拉兹)同一时期也有类似的计划。人们已经越来越注重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国在开发内地新工业区时提出“花园工厂”,或称“工业公园”(Industrial Park)的概念,试图建设绿中有美的工业区。与工业环境密切相关的工业绿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1]。“绿色之都”华沙现人均绿地面积已达89平方米,该市法律规定,任何新建单位必须有50%以上的绿化面积,而且绿化必须和建房同时完工[2]。到20世纪末,随着城市绿地规划的发展,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绿地不仅被纳入工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也被纳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中。空间结构、生态工程、科学分析方法也被应用于工业绿地的规划设计当中[3]。
在亚洲,由于日本是工业化进程较早,用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所以,日本也是开展工业绿地系统规划的国家。同欧洲一样,日本在工业发展的早期也缺乏态意识,知道20世纪60年代,政府开始在特定区域有意识地将新工厂集中设置,开发了大量工业区。1965年开始有计划的开发工业区绿化。1975年以后到现在,绿化已经成为日本工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项目[4]。政府规定凡城市新建厂必须以20%以上的面积进行绿化,事实上许多工厂的绿化面积已经超过了这一指标,有的已达到了40%左右。除了政府的努力,日本许多大公司,如电力、邮电、钢铁,在自己公司的周围培育出环境保护林的同时,还投资去种植各种各样的公益林[3]。
1.1.2国内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国工业时期,由于时代背景和规模的限制,工业绿地也基本没有得到发展。到建国初期,我国进入现代工业的发展初期,经济增长在工业发展中占有绝对地位,工业绿地大的发展依旧受到限制。一些大型的工厂绿地机械的照搬苏联模式,而更多的中小型工厂基本没有工业绿地规划和建设。到了10世纪60年代,一些污染较重的工厂在进行规划时,开始考虑利用绿地的抗污作用。工业绿地的防治污染作用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5]。到了20世纪80年代,工业绿地的观赏作用、生态作用、人文作用开始被发掘出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提出厂区绿地与工厂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工验收的“三个同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工业企业的绿地化指标有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建设部1993年颁布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一般工矿企业的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6];在这一阶段,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开始注重企业形象景观建设, 开始出现国内的“花园工厂”。目前,工业绿地在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在工业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较好的经济基础、气候条件和公众意识,工业绿地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绿地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3]。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综述 1
1.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 1
1.1.1 国外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史1
1.1.2 国外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史2
1.1.3 工业企业绿地的发展趋势2
1.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概念、特征和意 3
1.2.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概念3
1.2.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特征3
1.2.3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意义3
1.3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规划设计4
1.3.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规划设计的依据和指标4
1.3.2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规划原则5
2 设计说明5
2.1 项目背景5
2.2 设计范围及条件分析5
2.2.1 区位分析6
2.2.2 自然条件分析6
2.3 设计依据6
2.4 设计特色6
2.4.1 设计理念6
2.4.2 设计手法6
2.5 分区设计6
2.5.1 入口广场6
2.5.2 休闲中庭6
2.5.3 阳光草地6
2.5.4 滨水景观6
2.5.5 屋顶绿地6
2.5.6 防护绿带6
2.6 道路交通设计6
2.6.1 出入口6
2.6.2 机动车道6
2.6.3 停车场6
2.6.4 步行道6
2.6.5 滨水景观道7
2.6.6 屋顶漫步道7
2.7 竖向设计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8 种植设计7
4.8.1 种植设计目标7
2.8.2 种植设计原则7
2.8.3 分区种植设计7
2.9 态节能设计7
2.9.1 金属格栅幕墙7
2.9.2 太阳能光伏板7
2.9.3 雨水花园7
2.9.4 屋顶绿化7
2.9.5 风车灯具7
2.10 景观小品与配套设施设计7
2.10.1 休息设施与垃圾箱 7
2.10.2 亮化设施8
2.10.2 标识系统8
2.11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8
致谢8
参考文献9
附录B
图01 项目概况
图02 区位分析
图03 总平面图
图04 鸟瞰图
图05 分区分析
图06 交通分析
图07 竖向平面分析
图08 建筑竖向分析
图09 滨水竖向分析
图10 建筑形态分析
图11 景观空间分析
图12 标识系统
图13 生态节能分析1
图14 生态节能分析2
图15 种植设计图1
图16 种植设计图2
图17 种植设计图3
图18 种植设计图4
图19 节点效果图1
图20 节点效果图2
图21 节点效果图3
盐城环保产业园管委会设计
引言
引言
20世纪79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的发展,自然植被被大量侵占,大气污染、酸雨、水资源枯竭、雾霾你等一系列生态失衡现象日益严重,工业污染成为人们关注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改善工业环境,除了要有合理的工业布局,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外,同时,还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工业企业绿地系统。它是减轻环境污染及经济又有效的途径。
综述
1.1 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
1.1.1 外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历史 在西方工业革命初期,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十分狂热,而生态环境观念却相对单薄。因此该时期的工业绿地基本没有得到发展。这一时期的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工业对城市环境造成重大影响。在几个著名的工业生产中心,包括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等地都相继出现了城市环境的急剧恶化。在饱尝到工业污染带来的环境破坏恶果之后,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苏醒。在19921993年,由美国Indigo发展小组首次正式提出“工业生态园” 的概念。到1997年,已经有15个左右的工业生态园区项目规划分散在全美各地区。在加拿大(哈利法克斯)、荷兰(鹿特丹)和奥地利(格拉兹)同一时期也有类似的计划。人们已经越来越注重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美国在开发内地新工业区时提出“花园工厂”,或称“工业公园”(Industrial Park)的概念,试图建设绿中有美的工业区。与工业环境密切相关的工业绿地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1]。“绿色之都”华沙现人均绿地面积已达89平方米,该市法律规定,任何新建单位必须有50%以上的绿化面积,而且绿化必须和建房同时完工[2]。到20世纪末,随着城市绿地规划的发展,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工业绿地不仅被纳入工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也被纳入整个城市的规划中。空间结构、生态工程、科学分析方法也被应用于工业绿地的规划设计当中[3]。
在亚洲,由于日本是工业化进程较早,用时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所以,日本也是开展工业绿地系统规划的国家。同欧洲一样,日本在工业发展的早期也缺乏态意识,知道20世纪60年代,政府开始在特定区域有意识地将新工厂集中设置,开发了大量工业区。1965年开始有计划的开发工业区绿化。1975年以后到现在,绿化已经成为日本工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项目[4]。政府规定凡城市新建厂必须以20%以上的面积进行绿化,事实上许多工厂的绿化面积已经超过了这一指标,有的已达到了40%左右。除了政府的努力,日本许多大公司,如电力、邮电、钢铁,在自己公司的周围培育出环境保护林的同时,还投资去种植各种各样的公益林[3]。
1.1.2国内工业企业绿地系统的发展 中国近代民国工业时期,由于时代背景和规模的限制,工业绿地也基本没有得到发展。到建国初期,我国进入现代工业的发展初期,经济增长在工业发展中占有绝对地位,工业绿地大的发展依旧受到限制。一些大型的工厂绿地机械的照搬苏联模式,而更多的中小型工厂基本没有工业绿地规划和建设。到了10世纪60年代,一些污染较重的工厂在进行规划时,开始考虑利用绿地的抗污作用。工业绿地的防治污染作用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5]。到了20世纪80年代,工业绿地的观赏作用、生态作用、人文作用开始被发掘出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提出厂区绿地与工厂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工验收的“三个同步”。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工业企业的绿地化指标有了明确的规定,按照建设部1993年颁布的《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一般工矿企业的绿地率不低于20%;产生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设立不少于50米的防护林带[6];在这一阶段,国内许多大型企业开始注重企业形象景观建设, 开始出现国内的“花园工厂”。目前,工业绿地在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平衡,在工业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由于较好的经济基础、气候条件和公众意识,工业绿地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绿地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yy/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