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路与正大路交叉口优化设计(附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巨大进步,城市道路交叉口作为交通系统中的关键点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确实相对于道路的其他部分而言,由于交叉口交通量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来自各方向的机动车流、非机动车流都汇集在此,常出现交通拥堵现象甚至发生交通事故,因此,研究交叉口优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平面交叉口的研究背景,接着明确了研究该课题的目的以及意义,然后通过查阅资料对国内外城市道路交叉口领域相关的部分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描述,形成一个基础理论;后面我介绍了交叉口的一些基本特性如交叉口的定义、分类、通行能力等,又以交通组织优化基本理论作为铺垫,包括组织优化的概念、原则、思路;最后我具体测量了该交叉口一些基本数据,如车道宽、信号灯时长周期等。根据一周具体调查的天津路与正大路交叉口各方向的交通量数据(高峰小时、非高峰小时段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流量)统计结果分析了该交叉口存在的问题,形成该交叉口初步优化设计方案,并利用VISSIM软件模拟运行,最后对优化方案进行效果评价。关键词 交叉口,交通特性,优化,交通仿真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3
2 平面交叉口设计概述 4
2.1 交叉口特性 4
2.2 交叉口交通组织优化基本理论 7
3 淮安市天津路与正大路交叉口性状 7
3.1 交叉口方位地图 7
3.2 交通数据 9
3.3 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15
4 天津路与正大路交叉口设计方案优化 15
4.1 道路网络优化 15
4.2 交通仿真 16
4.3 优化方案效果评价 21
结 论 23
致 谢 24
参 考 文 献 25
1为绪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道路的建设对于我国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交通强国”的口号,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进步,因此交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正是因为我们国家对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于交通的定位比较准确,经济发展迅速,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国家发展了,自然百姓富裕了,每个家庭的机动车、非机动车拥有率也增加了,这直接提高了道路交通量,提升了路面交通的压力。然而,我国道路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不太完善,加之我国国土广袤,优化交叉口交通又是一个耗时的工程,需要踏实走稳,因此出现部分交叉口涌现的诸如:交通拥堵、道路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矛盾等问题。
对于整个城市道路交通网络而言,交叉口属于核心路段,相比普通路段简单的道路结构,交叉口显得更为复杂。首先,它是由不同的路段交织而成;其次,它的交通流组成比较复杂多向,不同流向、不同类型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要在交叉口间反复进行交叉、交织、分流以及合流等行为,若是交叉口出现了矛盾,那么在问题解决之前势必会堵塞道路,进而辐射到四周各相邻路段。正常的道路网秩序被打乱必将造成来往车辆行驶速度大大降低、延误增大,而这一过程不仅使得来往车辆的驾驶员以及乘客损失大量时间影响其正常的工作效率,还加大了车辆在这期间尾气的排放污染。所以,交通拥堵问题重中之重,当下,相关部门人员必须齐心协力配合完成各大有问题的交叉口的优化设计,并应用于实践,解决燃眉之急,便利百姓生活,从而促进城市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大众对于交通运输这方面的要求也是日益增长,社交文化活动丰富自然增加了交通通行的负担并引起相关连锁问题如:道路拥堵、秩序混乱、违章停车、交通事故、尾气排放、污染环境等。
然而国家建设离不开交通建设的发展,交通建设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将阻碍国家建设的发展,因此,考察各大城市道路交通结构与所处环境交通流量是否匹配显得十分重要,若是出现拥堵等交通问题,则说明交叉口需要优化设计甚至需要重新进行交通组织规划。就淮安市天津路与正大路交叉口而言,小学生上、下学或是上班族上、下班高峰时段内交通拥堵情况严重,大量非机动车散布在机动车道上,行人不遵照交通规则行驶,而这正是由于此道路交叉口十分狭窄,信号控制措施不够,渠化措施施行后又起不到实质性的缓解交通的作用。为尽量避免该交叉口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减轻其交通拥堵问题,使来往机动车、非机动车辆、人流更加安全高效通过,我选择了该交叉口优化设计的课题,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调查分析优化方案,提高其道路运行效率从而推动地区经济更加开放有序的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优化设计方面研究,由于国外起步较早,所以他们的研究时间很充足,加之研究条件十分丰腴,所以他们取得的成果还是挺多的,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借鉴作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还是迅速的,涌现一大批优秀人才对这方面做出卓越成绩,下面我将简单的介绍下国内外该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
1.3.1 国外研究发展概况
(一)交叉口渠化设计方面
目前,国外对于渠化设计形成了一些规范与手册。如《统一交通管制装置手册》即美国的MUTCD(Manual on Uniform Traffic Control Devices)手册[1], 它是由联邦公路管理局美国运输部指定标准交通标志,主要介绍了不同交叉口所对应的渠化理论方法,并且对路口周围的一些交通设施的位置、尺寸、颜色、形状以及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对于日本,一个交通领域发展比较领先的国家,其出版的《平面交叉路口的规范与设计》[2]一书详细讲解了道路交叉口的渠化措施施行的具体细节,这间接说明了他们对渠化设计的青睐,也奠定了渠化在日本交叉口优化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二)交叉口信号控制方面
1960年加拿大多伦多在区域交通信号控制领域大胆引用了数字电子计算机,经过其不断研究发掘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中心式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1963年启动,经过十年的持续改进,885条交叉口得到了控制,70年代以后,在交叉口信号控制领域,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相继获得了一些优秀的成果。2001 年,美国普渡大学的Abbas和Moniasir提出了一种计算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相位差的转换算法,后通过不断探究最终能够做到与传统的信号协调控制系统兼容[3]。
(三)交叉口组织优化方面
在交叉口优化方面,1974、Al Salman、SalterRJ在信号交叉口选择右转机动车作为对象,提出了延误计算模型,并计算了右转通行能力[4]。1995,Sebe和OsMa选择信号交叉口左转机动车作为对象,探讨了设置左转弯车道的一些参数,后通过实验评价,建立左转车道可以使左转交通流安全、高效、有序地进行[5]。接着,各个国家在交叉口优化设计方面又取得了不同的新的飞跃,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1.3.2 国内研究发展概况
(一)交叉口渠化设计方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7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