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驾驶员交通特征及安全问题分析

为了分析老龄驾驶员的交通特征,并进行安全问题分析,减少老龄驾驶员参与的交通事故,本文首先对老龄人的出行特征进行分析,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老龄驾驶员的出行方式、距离、时间、频率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从老龄人的生理、心理分析老龄人的交通特征,接着从老龄机动车驾驶员和老龄非机动车驾驶员两个方面分析交通事故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关键词 老龄驾驶员,交通安全,改善措施
目 录
1 绪 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状况 1
1.3 研究内容 2
2 老龄驾驶员交通特征 3
2.1 老龄驾驶员出行问题 3
2.2 老龄驾驶员交通行为特征 6
3 老龄驾驶员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17
3.1老龄驾驶员交通事故特征 17
3.2老龄机动车驾驶员的因素分析 17
3.3老龄非机动车驾驶员的因素分析 19
4 改善措施 20
4.1 完善老龄驾驶员的培训和检查制度 20
4.2 加大宣传力度 20
4.3 引导老年人选择其他方式出行 21
4.4 加强对老年人交通安全的研究 21
结 论 22
致 谢 23
参 考 文 献 24
附录 25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我国加入世界经贸组织之后,汽车进入了众多普通家庭,公安部门将考领小型汽车驾驶证的人员年龄上限由60周岁放宽到70周岁。学车的年龄限制的扩大,展示了对老龄人的重视和关心。但是,老龄驾驶员的生命安全受到了很大威胁,2007年,由老龄驾驶员负次要以上责任的交通事故676起,占所有事故0.29%,60岁以上机动车驾驶员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占总数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底,中国汽车驾驶人已超过2. 46亿人[1]。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将会迎来一大批老龄驾驶员。
由于与老龄人相关的车祸越来越严重,大量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深入研究了这些车祸事故。日本、台湾以及欧洲等国家早在上世纪80年的就开始了大量的研究。美国是世界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较早开展老龄人交通安全研究的国家。
21世纪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将面临的大量交通安全问题,而其中尤其是老龄人所面临的新的问题占用相当大的比例。老龄人的心理活动、生理条件、出行活动具有一定的规律,因而与老龄人相关的车祸也具有相适应的特征规律。因此对老龄人的出行特征、交通行为特征、交通事故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其规律对于预防类似的车祸事故具有重要的作用。
1.2 国内外状况
1.2.1国外状况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老龄人交通安全研究的国家。1988年交通研究论坛出版了名为“老龄化社会交通运输”的研究报告,开始关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人口的交通问题。1989年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开展题为“改善老龄人公路出行”的国家级优先研究项目,现已完成老龄人公路设计手册。2003年美国交通运输部(DOT)发表名为“成熟社会安全机动性—机会与挑战”,其中特别对老年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性提出了关注并认为在这方面美国还需要开展大量工作。2005年美国国会授权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开展“改善关于老年驾驶人交通安全的综合研究和示范项目”,2006至2009年美国每年用于老龄驾驶员安全研究的财政拨款多达170万美元,专门并开展“老年驾驶人交通安全规划” [2]。欧美国家没有明确限制驾驶员的年龄,而是要求他们达到一定岁数时要定期进行道路考试、体检和神经心理学等测试,来重新认定驾驶资格。
日本早在上世纪70年的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在日本从没有限制驾驶年龄,但老龄人反应跟不上,动作迟缓,经常发生车祸,日本交通安全研究机构已经将“老龄者交通安全对策”列为重要课题[3]。
Nobuaki等[4]日本学者通过运用个体需求模式,构建了老龄人外出决策模式并通过外出决策模式探讨活动地点可及性对老龄人外出决策的影响。
1.2.2国内状况
在我国,对老龄驾驶员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对老龄驾驶员的管理与安全教育,也确实不少相应的交通设施,对此类弱势群体缺乏考虑。我国有研究人员从老龄人受伤情况中证明交通伤害是目前老龄人意外伤害的主要形式。从2006年、2007年老龄驾驶员事故数据分析可看出,老龄驾驶员发生车祸的比例不断上涨。50岁以上机动车驾驶人事故情况也类似,2006年,50岁以上机动车驾驶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占总数比例分别为4.64%、4.03%、4.67%,2007年则为5.06%、4.34%、5.15%,平均每年都至少0.3个百分点的上涨[5]。
张殿业等[6]测试了老龄驾驶员和青年驾驶员对光的反应能力,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加,驾驶员的感知时间延长,判断时间延长,动作时间延长。周华东等[7]对老龄驾驶员和青年驾驶员用简易智能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神经行为量表对受检者认知、心理学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老龄驾驶员在认知功能、抑郁状态和神经行为反应能力与中年组比较都有明显差别。徐莉等[8]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信息融合的驾驶员行为安全评估方法。张生瑞[9]在《交通流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依据对人行为的刺激(S)—机体(O)—反应(R)经典模式的拓展,驾驶行为可分为3个阶段,感知阶段、判断决策阶段和动作阶段。
对比了国内外的研究,我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起步,内容、方式单一,且问卷形式居多,不能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而国外的研究内容全面、指标综合、可以应用多种途径和手段。
1.3 研究内容
研究主要通过老龄人的生理条件、心理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老龄人的交通特征[10],并从机动车驾驶员和非机动车驾驶员两个方面来分析交通事故的成因[11],并进行安全问题的评价分析。研究方法上,早期的数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时间序列法、分解法、元分析法等,分析直观的统计数据时,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和经济支撑,而且具体实施过程比较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仿真成为分析交通事故的重要方法之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2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