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交通拥堵成因及治理研究

目 录
1 绪论 1
1.1 课题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1.3 本文研究思路 2
2 从供求的角度来看交通拥挤 2
2.1 从需求方面来看 3
2.2 从供给方面来看 3
3 淮海路交通拥堵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4
3.1 淮安概况 4
3.2 路网结构 4
3.3 拥堵现状概况及分析 6
3.4 淮海路拥堵路段具体因素分析 11
4 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的成功经验 14
4.1 TOD模式 14
4.2 BRT(快速公交系统) 15
4.3 潮汐车道 15
4.4 拥挤性收费 15
4.5 车辆限行 16
4.6 错时上下班 16
5 淮海路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研究 17
5.1 国内外解决城市交通拥堵成功经验的启示 17
5.2 治堵具体的研究对策 17
结 论 25
致 谢 26
参 考 文 献 27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淮海路定位为淮安市主干道,以淮海广场为分界线,分为淮海南北路与淮海东西路,横穿淮阴、清河、清浦三区。道路的红线宽度为46m,设计车速为60km/h,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路。近年来,随着交通和淮安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交通饱和度和车辆密度都已经接近其所能承受的能力,尤其是在早晚高峰和节假日,较低的平均车速,车辆多次停车的状况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对淮安市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重要道路-淮海路的交通拥堵进行合理的调整已经迫在眉睫。对淮安市淮海路交通拥堵做出相应的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居民可以减少在路上花费的时间,提高整个道路的通行能力,极大地提升淮安市的经济效率和居民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几个学者发现道路拥挤会对交通运行和驾驶员的身心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例如,DwightA. Hennessy[1]认为道路拥挤会令驾驶员更加焦虑,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较易引发事故。TimoLajunen[2]等人注意到道路拥挤会增加驾驶员的过激行为。交通拥堵会让司机感到更加烦躁与沮丧,从而增加他们采取过激行为的可能性。除了探讨交通拥堵的危害以外,更多的学者主要探讨采取各种措施来解决城市道路拥堵的问题。Richard Amott与Robin Lindsey[3]在改善拥堵问题的途中,提倡应该建立完整的交通信息系统。他们俩个人认为信息系统可以对驾驶员进行交通运行的引导,提升运行的有序水平,避免出现交通堵塞。但Raj Jain[4]提倡把信息技术用到管理交通运行中去,以优化交通管理。研究人员看到了目前信息技术正飞速得到发展,管理人员可以把这个技术用到道路交通的管理当中来,以实现智能管理。Staunton[5]则从管理方法的角度提及了缓解道路拥堵问题的方式。他认为拥堵的是因为过多的车辆超过了道路的承载限度。对此,他提出了如果去相距近的地方或许能考虑用走路或者骑自行车而不是开汽车的建议,能够有效的避免拥挤的产生。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渐渐得在提高,开始追求更加舒服便捷的出行,于是机动车的数目和道路的交通流量快速增加,造成交通的进一步恶化。与此同时,道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而言较为缓慢,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交通意识也很难跟上目前形势。由此引发的交通拥挤能源损耗、环境污染,也成为我国发达城市面临的非常严重的“城市病”,是影响可持续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拥堵的现实问题,专家学者提出了许多对策和建议[6]。
2000年,国家建设部与公安部开始实行“畅通工程”,来促使交通的快速建设,提高交通管理的水平,缓和道路拥挤[7]。许多大城市的拥挤问题逐渐严重,并从市中心区域向郊区延伸;中小城市也普遍存在道路拥堵的状况。
201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首席组长、科学家牛文元做了一个研究,表明由于道路拥挤是管理上存在问题,中国每天15座城市白白损耗10亿元[8]。道路拥挤也让城市环境逐渐恶化,尾气以及噪声污染已经成为城市最主要的污染,很多大城市大气的污染正逐渐向机动车尾气型转化。
1.3 本文研究思路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是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理论概述。
第三章是淮海路交通拥堵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主要从城市规划、公交线网布局、交通管理水平、道路设施水平、交通信息设施等方面入手。
第四章是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治理经验的介绍,以及对解决淮海路拥堵的启示。
第五章是淮海路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研究。(改进城市建设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交通需求管理、公交优先政策、提高出租车效率、智能交通管理等)
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章节主要是对上文进行总结并指出不足的地方,交代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后对全文所做工作进行总结。
2 从供求的角度来看交通拥挤
通过微观经济学我们可以知道,交通拥挤在它的根本上是在某个时空,交通的供给很难满足交通需求而导致的交通停留现象[9]。就某一城市而言,交通需求是人与物因为各样的目的在城市内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转移的需求。而交通供给就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而提供的各种基础设施以及相关的各样服务。交通的供给和需求是一组极其复杂的矛盾,它受到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交通供给不能满足交通需求的时候,拥挤就不能避免地产生了。
2.1 从需求方面来看
首先,当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的领域渐渐向周围扩大。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城市都是通过“摊饼式”的途径扩大,没有构成“多中心”式的格局[10]。加上在我国很多的城市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城市土地的利用与交通一体化的研究,造成城市居民出行范围和距离的增加,这无形之中增大了交通需求,致使交通负荷增加。
其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的购买力急剧增强。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的实施以及我国加入WTO,轿车价格大幅下降,这无疑大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小汽车的需求.在两方面的共同驱使下,个人小汽车迅速大量出现。1990年,我国小汽车保有量为81. 62万辆,10年后迅速增加到1 219. 23万辆。数年间公共交通的发展却非常慢。即便1990 ~2003年公共交通数目从5962辆上升至264338辆,新的运输力却彻底被新增加的人口数目所对消。除此之外,因为我国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落后,所承受的运输总量的增长速度非常慢,仅有2.5%[11]。
2.2 从供给方面来看
城市的逐渐加剧的交通需求和日益不足的交通供给,必定会引发供求矛盾,道路交通拥堵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31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