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感知及对策设计
本文主要研究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感知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方法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先介绍行人过街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意义和目的。然后讲不安全行为的分类,和不安全行为的成因与当事者的心理特征。确定回归模型,最终选择逻辑模型方便解决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再作出调查问卷对淮安的市民进行不安全行为调查。通过软件对调查问卷因子筛选,删除相近的因子,确立最终的调查问卷,再通过软件进一步分析因子,了解因子在不安全行为中占的权重,删除显著性大于0.05的因子,重点关注Exp高的因子。最后对这些不安全行为提出的解决措施。大致有合理设置人行横道间隔、天桥和地道的设置、人行横道配套设施、执法力度的加强。关键词 不安全行为 筛选 权重 措施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4
2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 4
2.1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4
2.2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特点 6
2.3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研究方法选择 7
3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量表编制 8
3.1 调查问卷初步编制 9
3.2 问卷的前测分析 9
3.3 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10
4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问卷调查与分析 21
4.1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与处理 21
4.2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逻辑测评模型的建立 23
5行人过街安全改善方案设计 30
5.1合理设置人行横道间隔 30
5.2天桥和地道的设置 30
5.3人行横道配套设施 31
5.4执法力度的加强 31
结论 33
致谢 34
参考文献 35
附录 3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和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与此同时,汽车也带来了屡禁不止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的家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属于自己的私家车,但是相应的道路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的渠化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远远没有与汽车的发展相适应,现如今生活节奏又快,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人、车、路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交通事故的惨剧频频发生!
我国每年都会公布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其中因行人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伤亡人数比例很大。行人交通不安全行为指行人的出行行为违反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误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章行为。例如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行人为图速度肆意翻越交通护栏、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等。
交通事故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该如何减少交通事故,如何降低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和造成的人员伤亡是现在人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我们国家来说,道路交通有道路密度低;人、车的平均道路少,道路等级普遍较低;人口多,自行车多,混合交通占比较大等特点,再加上我国有很多的行人安全意识较差,侥幸心理严重,法制意识淡薄。导致行人的受伤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混合交通的比例有较大的下降,但行人安全事故的数值仍然很高,这依旧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依据我国的交通特点,行人安全性研究非常有必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与美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很早就进行了工业革命,所以他们的道路网比我国现在完善得多得多。但是他们现如今的交通事故发生数却远远小于我国,我认为其原因虽然离不开国内人口的众多,我国人民的自律性相对较差,但更重要的是国外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探索,找出了符合自己国情的行人与驾驶员的规章制度。就算国外的交通规则与我国有一定差距,但我认为许多国外先进的理论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Fruin建立了宏观行人仿真模型。这是早期的针对行人运动,过街,交通特性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深入研究行人的空间特征、行为特征、运动模式、规划设计等,为以后的关于行人交通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elbing和MOInar改进了模拟行人动力特性的社会影响力模型。Helbing创建了行人惊恐状态下的模型。HOOgendOOrn和BOVy建立了行人气体动力学模型和Kalmala利用离散选择模型来研究司机和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相遇时的选择行为。他们的研究表明,行人的数量、城市规模的大小、车辆速度快慢、车辆排队长度以及行人与路缘石的距离都会影响行人过街时所做的决策。
约旦的MohaTnIlledM.Hmaed对行人在交叉口的等待时间t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行人在路缘石边的等待时间模型。除此外,HeblnigD.和P.Molnar就交叉口有无行人过街安全岛情况下的行人过街特性进行了研究。还有利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在交叉口或者人行横道区域着色的方法,来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这方面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发展中国家大多会出现机动车与行人争抢路段的情形,原因主要是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的进程迅速、驾驶员和行人都缺乏对安全的意识。大多相关行人行为的建模是以西方国家行人的交通特性参考作为标准来建立的,由于人种、地域有差别,文化传统有不同,交通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些结论公式与我国行人过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所幸,国内学者刻苦钻研,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了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感知,为我国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智勇在《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行人交通特性研究》一文中,运用Logit模型来描述行人在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处的选择间隙的行为,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车头时距,行人等待时间以及行人数量对行人选择间隙有什么样的影响进行了标定。最终,他通过检验模型,证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其预测精度高达85%。他有效分析阐述了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行人交通特性。
因为近俩年“中国式过马路”备受热议,所以国内学者马菁通过环境心理学有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数据调查,研究外界环境对行人的影响,行人与行人之间的影响,研究了行人的从众行为。
邵祖峰通过对我国道路交通及事故发生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开展行人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性,讨论基本研究方法,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对其进行预防的方法。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了整个碰撞的过程,计算碰撞过程中人体及车辆各部的运动相对运动。他通过MADYMO和PAMSAFE这些软件,模拟再现行人模型和车辆模型的各种碰撞事故。得到在碰撞过程中,人体的运动过程和各个身体部位的受力情况,然后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和人体碰撞过程中的损失机理,再寻找如何减轻人体损伤的解决方案。
蔡果,刘江鸿,杨降勇,王岩等人共同写了《城市道路交通中行人安全问题研究》,详细得统计了长沙市各种交通方式的伤亡事故,分析了影响行人过街安全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结合系统论的方法,由城市道路建设,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有关现代城市行人的过街安全的问题,主要通过加强行人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行人安全过街以及统计交通设施来解决行人的安全问题。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3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4
2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 4
2.1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分类 4
2.2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心理特点 6
2.3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研究方法选择 7
3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量表编制 8
3.1 调查问卷初步编制 9
3.2 问卷的前测分析 9
3.3 问卷探索性因子分析 10
4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问卷调查与分析 21
4.1 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与处理 21
4.2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逻辑测评模型的建立 23
5行人过街安全改善方案设计 30
5.1合理设置人行横道间隔 30
5.2天桥和地道的设置 30
5.3人行横道配套设施 31
5.4执法力度的加强 31
结论 33
致谢 34
参考文献 35
附录 36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汽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和人类物质文明的标志,与此同时,汽车也带来了屡禁不止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的家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有属于自己的私家车,但是相应的道路建设、交通管理与控制、道路的渠化等方面的发展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远远没有与汽车的发展相适应,现如今生活节奏又快,流动人口迅速增加,人、车、路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交通事故的惨剧频频发生!
我国每年都会公布道路交通事故伤亡人数,其中因行人不安全行为造成的伤亡人数比例很大。行人交通不安全行为指行人的出行行为违反有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误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违章行为。例如行人不走人行横道、行人为图速度肆意翻越交通护栏、行人随意横穿马路等等。
交通事故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所以该如何减少交通事故,如何降低交通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和造成的人员伤亡是现在人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就我们国家来说,道路交通有道路密度低;人、车的平均道路少,道路等级普遍较低;人口多,自行车多,混合交通占比较大等特点,再加上我国有很多的行人安全意识较差,侥幸心理严重,法制意识淡薄。导致行人的受伤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虽然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混合交通的比例有较大的下降,但行人安全事故的数值仍然很高,这依旧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依据我国的交通特点,行人安全性研究非常有必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与美洲的许多发达国家因为他们很早就进行了工业革命,所以他们的道路网比我国现在完善得多得多。但是他们现如今的交通事故发生数却远远小于我国,我认为其原因虽然离不开国内人口的众多,我国人民的自律性相对较差,但更重要的是国外学者坚持不懈的研究与探索,找出了符合自己国情的行人与驾驶员的规章制度。就算国外的交通规则与我国有一定差距,但我认为许多国外先进的理论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Fruin建立了宏观行人仿真模型。这是早期的针对行人运动,过街,交通特性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深入研究行人的空间特征、行为特征、运动模式、规划设计等,为以后的关于行人交通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Helbing和MOInar改进了模拟行人动力特性的社会影响力模型。Helbing创建了行人惊恐状态下的模型。HOOgendOOrn和BOVy建立了行人气体动力学模型和Kalmala利用离散选择模型来研究司机和行人在人行横道上相遇时的选择行为。他们的研究表明,行人的数量、城市规模的大小、车辆速度快慢、车辆排队长度以及行人与路缘石的距离都会影响行人过街时所做的决策。
约旦的MohaTnIlledM.Hmaed对行人在交叉口的等待时间t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行人在路缘石边的等待时间模型。除此外,HeblnigD.和P.Molnar就交叉口有无行人过街安全岛情况下的行人过街特性进行了研究。还有利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在交叉口或者人行横道区域着色的方法,来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这方面的研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发展中国家大多会出现机动车与行人争抢路段的情形,原因主要是人口密度大、城市化的进程迅速、驾驶员和行人都缺乏对安全的意识。大多相关行人行为的建模是以西方国家行人的交通特性参考作为标准来建立的,由于人种、地域有差别,文化传统有不同,交通背景也不尽相同,所以这些结论公式与我国行人过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所幸,国内学者刻苦钻研,结合我国国情,研究了行人过街不安全行为的感知,为我国行人与机动车之间的冲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孙智勇在《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行人交通特性研究》一文中,运用Logit模型来描述行人在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处的选择间隙的行为,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车头时距,行人等待时间以及行人数量对行人选择间隙有什么样的影响进行了标定。最终,他通过检验模型,证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其预测精度高达85%。他有效分析阐述了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的行人交通特性。
因为近俩年“中国式过马路”备受热议,所以国内学者马菁通过环境心理学有关理论并结合实际数据调查,研究外界环境对行人的影响,行人与行人之间的影响,研究了行人的从众行为。
邵祖峰通过对我国道路交通及事故发生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开展行人安全性研究的重要性,讨论基本研究方法,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对其进行预防的方法。他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了整个碰撞的过程,计算碰撞过程中人体及车辆各部的运动相对运动。他通过MADYMO和PAMSAFE这些软件,模拟再现行人模型和车辆模型的各种碰撞事故。得到在碰撞过程中,人体的运动过程和各个身体部位的受力情况,然后进行动力学分析,得到车辆和人体碰撞过程中的损失机理,再寻找如何减轻人体损伤的解决方案。
蔡果,刘江鸿,杨降勇,王岩等人共同写了《城市道路交通中行人安全问题研究》,详细得统计了长沙市各种交通方式的伤亡事故,分析了影响行人过街安全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结合系统论的方法,由城市道路建设,安全文化,安全管理学等多个角度来研究有关现代城市行人的过街安全的问题,主要通过加强行人的安全意识和管理行人安全过街以及统计交通设施来解决行人的安全问题。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tgc/jjtys/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