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分析(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委于2008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后,为我国众多民营企业的控制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思路,我国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逐步暴露出企业控制环境建设方面的问题,国家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规范和引导很多时候仍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的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接轨,所以在今天,我国企业的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仍然是诸多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探讨了控制环境的相关理论,研究了双汇集团内部控制中的环境分析,致力于找到具有实践意义的构建企业控制环境框架的方式方法,并根据双汇集团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一些对于双汇集团控制环境建设的对策。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3
2 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理论 4
2.1 控制环境的定义 4
2.2 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 4
2.3 我国企业控制环境的特点 4
3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6
3.1 双汇集团概况及“瘦肉精”事件 6
3.2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6
3.2.1 双汇集团组织构架的现状 7
3.2.2 员工职业诚信道德的现状 8
3.2.3 权责分配体系的现状 8
4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9
4.1 双汇集团组织架构的缺陷 9
4.2 员工职业诚信道德缺失 9
4.3 权责分配不够明确 9
5 双汇集团控制环境完善的建议 10
5.1 完善企业组织构架 10
5.2 加强员工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权责分配体系的现状 8
4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9
4.1 双汇集团组织架构的缺陷 9
4.2 员工职业诚信道德缺失 9
4.3 权责分配不够明确 9
5 双汇集团控制环境完善的建议 10
5.1 完善企业组织构架 10
5.2 加强员工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11
5.3 完善权责分配体系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1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据我国相关调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忽略了企业的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委于2008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后,为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导思路,我国民营企业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逐步暴露出企业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国家对于企业的控制环境建设的规范和引导很多时候仍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的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接轨,所以在今天,我国企业的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仍然是诸多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1.2研究意义
对双汇集团的控制环境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企业未来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尤其是一系列国际大公司财务丑闻和经营失败事件爆发之后,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立法行动深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新《会计法》和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部门先后通过的法律或制度规范都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然而,从实际经验上来看,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并不在于其内控制度条例是否详细或者全面,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制环境的好坏。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应该注意控制环境的建设。本文试通过典型而又影响比较大的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分析双汇集团存在的内部控制环境问题,思考控制环境在内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提出一点构想。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控制环境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F.A.Bc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J.T.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正式揭开了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的序幕。Chares.A.Humn(2011)[1]通过研究发现,组织和工作流程是公司控制驱动的关键因素,数据管理系统能更好地控制企业环境成本。在具体的控制环境方法方面,除了作业成本法(ABC)以外,生命周期成本法(LCC)也是一种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和管理决策的工具,Tone At The Top(2012)[2]通过研究表明,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有效经营环境清理项目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进行项目控制、执行、测量和评估,可以利用总成本管理框架(TCM)增强不同类型环境成本估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普遍是基于COSO委员会发布的整体框架进行的。李明辉(2009)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从完善公司治理处罚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少数人操作公司经营和财务报告系统。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管理当局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以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行为[3]。何红蕖(2011)提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应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有者层次,即以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改善所有者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监督环境,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董事会、内审机构的设置等;第二层是经营者层次,即以公司经营为起点,改善机构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的环境,包括构建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的构建、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者素质与品行等[4]。李玉生(2011)把控制环境归纳为管理当局的价值观和经营风格、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考烤箱、信息系统的态度以及对涉及的和建立控制业务活动的能力等几个因素[5]。张凤新(2013)认为可以把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划分为外层环境和内层环境,外层环境即社会环境层,属于外在的制衡力量,是对内控环境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了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社会监督与约束环境;内层环境又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与企业的制度、组织及人员有关的因素称之为硬环境,而与企业价值、企业文化有关的因素称之为软环境[6]。杨玉凤(2010)通过经验研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形代理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7]。宋寅虎(2010)在硕士论文中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设计经济、政策、文化、技术和行业等因素的外部环境因素;另一个则是包含经营理念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内部环境因素[8]。
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内部环境研究上,有的学者将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层,然后分别讨论,能够清晰明确的将内部控制环境的各层的构成表达出来。其大部分学者从内部控制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企业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需要不停更多和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所以外部
1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1.1 研究目的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
1.2.2 国内研究现状 2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3
1.3.1 研究内容 3
1.3.2 研究方法 3
2 内部控制环境相关理论 4
2.1 控制环境的定义 4
2.2 影响控制环境的因素 4
2.3 我国企业控制环境的特点 4
3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6
3.1 双汇集团概况及“瘦肉精”事件 6
3.2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6
3.2.1 双汇集团组织构架的现状 7
3.2.2 员工职业诚信道德的现状 8
3.2.3 权责分配体系的现状 8
4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9
4.1 双汇集团组织架构的缺陷 9
4.2 员工职业诚信道德缺失 9
4.3 权责分配不够明确 9
5 双汇集团控制环境完善的建议 10
5.1 完善企业组织构架 10
5.2 加强员工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1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 权责分配体系的现状 8
4 双汇集团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9
4.1 双汇集团组织架构的缺陷 9
4.2 员工职业诚信道德缺失 9
4.3 权责分配不够明确 9
5 双汇集团控制环境完善的建议 10
5.1 完善企业组织构架 10
5.2 加强员工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念的沟通与落实 11
5.3 完善权责分配体系 11
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5
1 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控制环境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的生存息息相关,据我国相关调查发现,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9年,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民营企业没有科学的管理方式,忽略了企业的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我国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委于2008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后,为我国众多的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提供了指导思路,我国民营企业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得到了质的飞跃。但是近年来,我国很多大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仍然逐步暴露出企业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国家对于企业的控制环境建设的规范和引导很多时候仍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的与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接轨,所以在今天,我国企业的控制环境的建设与完善仍然是诸多企业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1.1.2研究意义
对双汇集团的控制环境进行分析对于我国企业未来建设内部控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尤其是一系列国际大公司财务丑闻和经营失败事件爆发之后,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和立法行动深受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新《会计法》和财政部、证监会、国资委等部门先后通过的法律或制度规范都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然而,从实际经验上来看,企业内部控制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并不在于其内控制度条例是否详细或者全面,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控制环境的好坏。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要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尤其应该注意控制环境的建设。本文试通过典型而又影响比较大的双汇集团“瘦肉精”事件,分析双汇集团存在的内部控制环境问题,思考控制环境在内控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为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提出一点构想。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控制环境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1年F.A.Bcams撰写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J.T.Marlin的文章《污染的会计问题》正式揭开了环境成本控制研究的序幕。Chares.A.Humn(2011)[1]通过研究发现,组织和工作流程是公司控制驱动的关键因素,数据管理系统能更好地控制企业环境成本。在具体的控制环境方法方面,除了作业成本法(ABC)以外,生命周期成本法(LCC)也是一种进行环境系统分析和管理决策的工具,Tone At The Top(2012)[2]通过研究表明,在企业的整个生命周期当中有效经营环境清理项目需要一个系统的方法来进行项目控制、执行、测量和评估,可以利用总成本管理框架(TCM)增强不同类型环境成本估算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1.2.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普遍是基于COSO委员会发布的整体框架进行的。李明辉(2009)认为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之间既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应从完善公司治理处罚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少数人操作公司经营和财务报告系统。在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管理当局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以提高经营效率防止舞弊行为[3]。何红蕖(2011)提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应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所有者层次,即以公司治理结构为起点,改善所有者对经营者受托责任的监督环境,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董事会、内审机构的设置等;第二层是经营者层次,即以公司经营为起点,改善机构经营者履行经管责任的环境,包括构建组织结构、信息系统的构建、企业文化的建设、管理者素质与品行等[4]。李玉生(2011)把控制环境归纳为管理当局的价值观和经营风格、对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考烤箱、信息系统的态度以及对涉及的和建立控制业务活动的能力等几个因素[5]。张凤新(2013)认为可以把影响内部控制环境的因素划分为外层环境和内层环境,外层环境即社会环境层,属于外在的制衡力量,是对内控环境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包括了经济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社会监督与约束环境;内层环境又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与企业的制度、组织及人员有关的因素称之为硬环境,而与企业价值、企业文化有关的因素称之为软环境[6]。杨玉凤(2010)通过经验研究,提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对显性代理成本抑制作用不显著,对隐形代理成本有明显抑制作用[7]。宋寅虎(2010)在硕士论文中提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个是设计经济、政策、文化、技术和行业等因素的外部环境因素;另一个则是包含经营理念因素、组织因素、人员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内部环境因素[8]。
由国内外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内部环境研究上,有的学者将内部控制环境进行分层,然后分别讨论,能够清晰明确的将内部控制环境的各层的构成表达出来。其大部分学者从内部控制系统的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考虑到企业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需要不停更多和外界环境进行互动,所以外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