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集团盈余管理问题研究(附件)

摘 要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发展,盈余管理成为上市公司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并逐渐成为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对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概述,对于盈余管理的含义及其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进行了一些叙述。同时以双汇集团为例,对于双汇集团盈余管理的现状及主要手段进行了一系列的描述与分析,最后从双汇集团盈余管理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俩个方面着手给予了防范措施。 目 录
1 绪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
1.1.1研究目的 1
1.1.2研究意义 2
1.2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3
1.2.2国内研究现状 6
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2.1盈余管理的含义 6
2.2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关系 7
2.3盈余管理的基本前提 8
2.3.1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8
2.3.2信息不对称 8
2.3.3 会计准则的不完全性和可选择性 9
3 双汇集团盈余管理的现状及主要手段
3.1双汇集团公司简介 9
3.2双汇集团的盈余现状 10
3.2.1资本经营盈利能力分析 11
3.3双汇集团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11
3.3.1资产重组 11
3.3.2关联交易 11
3.3.3利用资产减值准备 12
3.3.4虚拟资产调节利润 12
3.4 双汇集团盈余管理行为的主要评价 12
3.4.1配股现象 12
3.4.2“微利行为” 13
4 双汇集团盈余管理的具体措施
4.1双汇集团盈余管理防范过度的内部措施 13
4.1.1优化股权结构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壮大 13
4.2.1董事会制度,构建高效的董事会机构 14
4.2双汇集团盈余管理防范过度的外部措施 14
4.2.1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14
4.2.2加强外部监督和加大监督力度 16
总结 18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4.1双汇集团盈余管理防范过度的内部措施 13
4.1.1优化股权结构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壮大 13
4.2.1董事会制度,构建高效的董事会机构 14
4.2双汇集团盈余管理防范过度的外部措施 14
4.2.1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体系 14
4.2.2加强外部监督和加大监督力度 16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1 绪 论
1.1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1研究目的
本文首先对盈余管理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以双汇集团作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双汇集团盈余管理的背景和类型,接着指出其盈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治理对策及建议以规范双汇集团的盈余管理行为。
1.1.2研究意义
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盈余是投资者进行决策时所需的最重要的信息,盈余管理会影响会计信息质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从而误导投资者的决策。近年来国内外的利润操纵案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证劵市场的发展,因此国内外学者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双汇集团出于保上市、保配股、保盈利等目的进行盈余管理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并损害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本文研究双汇集团的盈余管理问题,有利于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同时提出治理对策可以维护投资者的利益,净化证券市场的投资环境,最终保证我国证券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1.2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学术界对盈余管理的概念还没有一个一致性的描述,主要有“经济收益观”(Economic Income Perspective)和“信息观”(Information Perspective)两种。
美国会计学家斯考特(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这里所指的盈余管理是一种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对会计盈余或利润的一种调节,是一种典型的“经济收益观”。“经济收益观”认为,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特定的会计确认、计量等程序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在这一观点下,被管理的盈余是“真实收益”与报告收益的偏差。
1989年,另一位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Katherine? Shipper)在信息观的基础上将盈余管理理解为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 (而非仅仅为了中立地处理经营活动)的“披露管理”(Disclosure Management)。 “信息观”认为,在市场竞争不完全和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实经济世界中,任何会计方法都不可能得到企业的“真实收益”。会计盈余的功能是向投资者传递某种有助于判断和估计经济收益的“信号”,而不在于经济收益本身。这意味着会计盈余的重要属性是其“信息含量”。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刘峰(2001)对会计信息的失真,特别是违法造假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现有的制度安排本身排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
李东平(2001)指出,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如果注册会计师出具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这家会计师事务所很可能在后一年度被客户解聘。
许波(2005)认为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形成一种互动的关系。
林钟高(2002)则分析外部治理结构与内部治理结构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不同治理结构模式下盈余管理的特征,并结合中国实际治理结构,探讨了盈余管理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可见,国内学者有的运用归纳的方法总结出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动机及其类型和方法;有的运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利润操纵的动机;有的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了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无疑推动了我国盈余管理研究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2 盈余管理的理论概述
2.1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盈余管理的概念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意见。从以下两个权威性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307.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