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改进(附件)

摘 要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建立内控评价模式,有利于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实现战略目标,能够及时发现并弥补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完善内部的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些年来,我国很多企业都得到了投资者的重视,但是其中大部分都是条件优越的上市公司与大型企业,民营企业极少。这样导致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形同虚设。本文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在第二部分中提出了审计评价模式、风险评价模式、结构评价模式和管理评价模式。在第三部分从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系统、控制活动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进行研究。第四部分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提出思考。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internal control;evaluation control 目 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
1.2 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3
2 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理论概述
2.1概念的界定 5
2.2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5
3 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现状
3.1内部控制环境 7
3.2内部控制风险评估 7
3.3信息和沟通系统 7
3.4内部控制活动 7
3.5内部控制监督 8
4 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改进建议
4.1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要明确目标 9
4.2民营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的改进 9
结 论 12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民营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猛,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几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也逐渐壮大,民营企业的经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一道亮点。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我国民营企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发展迅猛,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近几年来,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资本也逐渐壮大,民营企业的经济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发展的一道亮点。但是,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忽视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出现了管理方式不严,家族式的经营,发展进度差别大等问题。
为了更好的顺应时事的发展,提高民营企业的经管效能,确保民营企业的经营效率,加强企业的经营风险控制,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性,民营企业必须要严格规范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这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经营管理的加强,以及企业经营目标和方针的实施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企业内控评价模式的成立以成为民营企业深化改革和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目标。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成为民营企业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的持续的发展的关键。
1.1.2 研究目的
内部控制的评价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也就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调查,审阅以及分析的活动。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既是企业评价内控的一种方式,又是企业改善经营的一个重要过程。通过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和现代科学的思考对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进行梳理,找出民营企业内控评价模式中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意见。希望评价模式能够在教学中得到重视,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内控评价模式,帮助民营企业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1.1.3 研究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模式有效发挥作用,对企业本身及社会和审计师都起到重要作用。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可以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发现企业中内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并进行改进,减少企业中的舞弊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内控评价模式是完善内部控制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效的评价模式能够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延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命周期,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近些年来企业内控发展中,评价模式也在逐步的完善,先后从审计、结构、风险、和管理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评价模式发展各个方面中都存在可借鉴的地方。从目前内部控制的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应该结合四种模式中的优点,建立一套新的评价模式。
1.2 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2.1国外研究现状
2000年,Raghunandan和拉玛在《财富》上挑选了100多家企业,对这些企业的年度报告进行了认真审查,发现了只有40%的企业的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简洁的报告[1]。
1999年,马伦和Raghunandan对提出内部控制报告企业的报告进行了分析。分析中发现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大多都有问题,并且涉及到内部控制的部分很少。其中,小企业的这种现象最为严重[2]。
2002年,Hermanson 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企业中设有内部控制制度的经营业绩要比没有的建立内控的要很多,因此投资者大多会重视这些企业[3]。
2010年,Gerrit Sarens和克里斯托弗萨伦斯分析了国家企业间内部控制制度与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企业中制度与结构完善的国家企业次存在的风险比较小[7]。
2008年,Canada,Kuhn和Sutton研究了在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作用的几个因素,主要有董事会、管理机构、和审计部门。研究发现,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部门,该系统更加需要完善。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980年到1990年代,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只是简单作为一种审计形式,主要是通过检测与财务报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评估审计风险,根据风险确定实质性检测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1986年,“内部控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财政部制定的《会计基本工作规范》中。2008年,五个部门联合颁发出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会计审计范畴的里程碑事件。
1998年,阎金锷研究了内部控制基本的理论知识,并且提出了我国企业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的不足之处。为我国之后研究内部控制评价奠基[13]。
2002年,兰艳泽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还没有存在这很多问题,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企业应该把内部控制制度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得到企业的重视,进行完善[12]。
2003 年,陈关亭和张少华通过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发现很多企业都没有在年度柏高中提出内部控制的问题。他们认为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在企业年度报告中要充分的体现出来,并且要得到相关部门的签字认可[9]。
2009年,陈芳,许良虎认为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评估风险,有效地减少企业潜伏地风险是各企业制定内控评价的最终目的[8]。
2010年,南京大学会计组与财务研究院课题组尝试使用文献法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国企业出现重大问题的代表性事件进行汇总分析, 参考国外研究的基本思路框架, 总结出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强调企业建立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内部控制制度[16]。
2006年,宋永春通过分析研究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现状,根据民营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将内部控制模式划分为竞争生存阶段的家庭集权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mgl/cwgl/506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