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研究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可以科学的指导江苏省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是对江苏省的土地利用从1996年到2014年的变化,通过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分析,土地利用程度及变化分析,从而了解江苏省1996年到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具体情况。之后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和主成分分析法的要求,确定驱动因子,从经济,农业,社会三个方面,通过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的计算,探讨出主要影响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2
(一)国外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概况 2
(二)国内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概况 2
二.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3
(一)研究区概况 3
(二)数据来源 4
三.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
(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分析 4
(二)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分析 5
(三)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 6
四.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6
(一)选择指标体系 6
(二)主成分分析 6
五.结论 8
(一)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8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9
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引言
引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已经成为当今全球土地变化学者们重点研究关注的课题。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一切活动;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其中包含上述对土地有目的性地开放利用所产生的各种产物和自然的产物等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利用变化和覆盖变化有着息息相关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这两种变化可以定义为对土地资源的开放利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对各种地表改变过程的产物;其中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土地覆盖的变化和发展在无论多大的范围的区域土地都一直受到土地利用变化的影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响。一直到今天,人们逐渐的认识到人类的有目的性地活动,为了经济发展以及生存需求与自然环境,气候(主要是温度因素),和生态活动的密切的相互作用,使得土地/土地覆盖变化成为全球重点的研究方向。
1990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我国土地利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和研究的方向。土地利用是人地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经济发展地区的土地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不同,造就了不同土地的利用特点和转型规律。
江苏省从古至今,都是中国重要的省份之一,江苏省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也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背景,一直以来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江苏省位于我国南方沿海城市,经济发达,地处平原,湖泊众多,历史悠久。从199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江苏省内的用地类型也随之产生了不同的变化。
1996年到2014年正是江苏发展最快的时刻,所以,对江苏省内的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不仅可以分析出江苏省现在的土地利用结构以及近些年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并且可以为江苏省未来的发展目标和趋势预测提供一定的科学的依据。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国外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概况
国外的学者们在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的研究中有许多独到的观点,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原因概括为:“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1993)指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可分为直接作用于土地利用因素和间接作用于土地利用因素,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直接因素包含:对土地产品的需求量,对土地的投入量,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的程度,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的相关政策以及土地资源保护的态度;间接的因素有:人口的变化,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政府的优惠政策,富裕程度和价值的取向。土地的利用被社会经济的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而作用。Riebsmae等(1994)在研究美国平原地区发展农业过程中建立了一个综合的土地利用模型,该模型包括四个部分,其中四个部分分别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自然环境的驱动力,土地利用政策的改变的过程,以及生态过程;该模型的自然环境方面由气候、土壤、地球本身生态的活动等传统因子组成,人类环境方面包括政府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员收入产出的需求和技术手段等范围广泛的社会驱动力。Kasperson等(1995)认为在环境典型带的土地利用变化中,人类活动影响土地利用的驱动力因素主要有:人口、技术发展程度、人均收入情况、政治政策和经济发展结构、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态度。Turner等(1995)指出人类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应包括以下6个方面,其中包含人口、人员收入、技术手段、政治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Ehrlich等(1990)指出人类驱动力包括一下几点;人口影响着劳动力的问题,以及居住的问题,经济收入情况影响着对土地的投入以及消费的影响;技术水平影响对土地的开放利用的能力和对土地的整治的能力。Burgi,Hersperger,Schneeberger等(2004)认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包括两大类:自然条件变化因素,社会经济和当地文化因素。研究认为,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海拔,土壤成份等;社会人文因素有政治,经济,技术手段和文化等。
(二)国内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概况
王秀兰等(1999)专门探讨了利用数学模型解决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方法,并从中区分出了三种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型,分别是:统诊断模型、动态变化模型和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模型,并重点简述了这三种模型对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意义。刘纪远等(2014)采用同区域各个时期的卫星遥感的观察数据,对其进行分析和对比,并以此为参考对象,研究区域土地的格局和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对该区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提出一定的规划和预测的作用。赵健等(2001)海南经济特区1986年、1996年和2000年3个时期陆地卫星TM影像解读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建立了数学模型,对海南经济特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现状进行了准确的分析。
我国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方面的学者们,及时准确的了解国际上的土地利用研究领域的研究趋势和动向,并积极的参与其中,2000年,摆万奇(2000)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分别对深圳市的耕地,工业用地,居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模拟结果显示,深圳市城镇用地的长期属于短期快速增长,长期趋于平缓增长的趋势。2010年,刘锎等(2010)基于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对攀枝花市进行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来为像攀枝花市这样的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一定的建议。2011年,肖翔等(2011)解译1995年、2001年、2005年、2008年四个时相的TM遥感影像得到太仓土地利用现状图,根据对太仓市的土地利用驱动力的分析,构建了加权马尔科夫模型,对太仓市2013年的耕地,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等进行预测。改进后的模型将1995年到2001年,2001年到2005年两个时间段的转移矩阵作为加权马尔科夫模型的加权因子;再根据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人口数量、第一产业比重的自相关系数确定两阶段转移矩阵的权重,建立基于土地利用驱动力分析的加权马尔科夫模型,通过之前的结果进行分析,从而推测出2013年太仓市的土地利用的结构。同时基于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比上述加权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结果证明加权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精度相对比较高。2015年,许月卿等(2015)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对张家口进行定量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空间驱动因素,进行未来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模拟和预测,为土地利用系统模拟与预测研究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448.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