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图模型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满意度研究
研究目的调查研究农民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满意程度,探索农民对耕地保护制度中满意度较低的因素,为改进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四分图法。研究结果(1)在农民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满意程度方面,增加可利用耕地面积程度和增加粮食单产2个选项得到较高评价;(2)其次对优化耕地整理程度也较高;(3)而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合理耕地补偿程度这两个方面,农民给出的满意度在中等水平;(4)农民对增强粮食安全程度和提升耕地质量程度的评价较低,显示出农民对耕地保护政策在此起到的作用不是很满意。研究结论运用四分图模型,结合江苏省泰州市的实证分析,研究农民对耕地保护的满意度,是诊断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确认其发展优势和劣势的有效方法,具有直观性、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等特点。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耕地保护制度内涵及对农民影响分析2
二、基于四分图模型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满意度的测评方法3
(一)四分图模型3
1.测评指标重要程度的确定3
2.测评指标的量化3
3.测评方法与具体步骤3
(二)绘制四分图4
三、耕地保护制度农民满意度以泰州市为例的实证研究5
(一)研究区域概况5
(二)数据来源5
(三)数据计算6
(四)四分图分析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8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基于四分图模型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满意度评价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引言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是构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物质前提,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长远生计、社会稳定与发展和生态安全。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特定阶段上,人口迅速增长,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大量侵占耕地资源,通过实施从中央到地方的严格的各种耕地保护政策如,划定基本农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这些强制性的行政约束机制,实施耕地保护,从而确保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确实有很大的现实必要性。[1]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在取得不错的成效的同时,刚性的行政约束机制也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出于保护耕地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某些方面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农民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限制。[23]政府官员作为人,在实际的权力行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利化”、“非理性化”与“部门化”的导向。所以,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仍需专家和公众的参与,为政府制定行为提供合理可靠的决策依据和广泛的民意基础。[4]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主体,对耕地保护制度有着相对较高的话语权[5]。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满意程度,探索影响满意程度的因素,在科学理性的制度设计和公众意愿中寻求平衡,不断改进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循序渐进,逐步调整,以提高农民满意度,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耕地保护制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耕地数量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通过函数模拟法计算了我国在1989至2006年十七年间的耕地过度型损失 [11]。有的学者通过分析我国的耕地面积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构建耕地面积的变化驱动多元回归模型[13]。有学者通过从数量保护的角度对我国2002年至2007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15]。
二是对具体的耕地保护政策进行的分析研究。有学者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颇有成效,但是研究也指出在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能完全遏制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耕地质量也有所下降[16]。有学者构建了耕地保护系数,对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这一政策实施成果进行评价,该学者认为土地用途管制成功地降低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速度[17]。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耕地保护制度内涵及对农民影响分析2
二、基于四分图模型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满意度的测评方法3
(一)四分图模型3
1.测评指标重要程度的确定3
2.测评指标的量化3
3.测评方法与具体步骤3
(二)绘制四分图4
三、耕地保护制度农民满意度以泰州市为例的实证研究5
(一)研究区域概况5
(二)数据来源5
(三)数据计算6
(四)四分图分析7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8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基于四分图模型的耕地保护制度农民满意度评价
——以江苏省泰州市为例
引言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物质资料,是构成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物质前提,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民长远生计、社会稳定与发展和生态安全。在当前快速城市化、工业化的特定阶段上,人口迅速增长,为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大量侵占耕地资源,通过实施从中央到地方的严格的各种耕地保护政策如,划定基本农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用途管制这些强制性的行政约束机制,实施耕地保护,从而确保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确实有很大的现实必要性。[1]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是,在取得不错的成效的同时,刚性的行政约束机制也暴露出诸多的弊端。出于保护耕地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某些方面侵害了农民的权益,为农民在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些限制。[23]政府官员作为人,在实际的权力行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利化”、“非理性化”与“部门化”的导向。所以,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仍需专家和公众的参与,为政府制定行为提供合理可靠的决策依据和广泛的民意基础。[4]农民作为耕地保护的主体,对耕地保护制度有着相对较高的话语权[5]。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农民对耕地保护制度的满意程度,探索影响满意程度的因素,在科学理性的制度设计和公众意愿中寻求平衡,不断改进现有的耕地保护制度,循序渐进,逐步调整,以提高农民满意度,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关于耕地保护制度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对耕地数量方面的研究。有的学者通过函数模拟法计算了我国在1989至2006年十七年间的耕地过度型损失 [11]。有的学者通过分析我国的耕地面积变化与耕地保护政策,构建耕地面积的变化驱动多元回归模型[13]。有学者通过从数量保护的角度对我国2002年至2007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15]。
二是对具体的耕地保护政策进行的分析研究。有学者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我国的耕地保护制度颇有成效,但是研究也指出在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实施并没有能完全遏制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与此同时耕地质量也有所下降[16]。有学者构建了耕地保护系数,对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这一政策实施成果进行评价,该学者认为土地用途管制成功地降低了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速度[1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