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地制度对失地农民的福利变化影响以某地区为例
研究目的失地农民在我国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文章期望通过研究南京地区失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分析变化原因,以求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保障今后失地农民福利不下降提供政策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研究结果失地农民整体福利水平下降21.94%。其影响各个因素经济水平下降25.45%,社会保障增加22.58%,住房品质增加18.05%,发展机遇减少0.66%,社区环境减少30.72%,心理状态减少33.79%。研究结论为了提高失地农民福利,建议应当提供家庭必需食品补助、鼓励商业保险介入个人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指导,继续改善住房条件,与社区环境,重视并缓解失地农民的心理问题。关键字土地征收补偿制度 失地农民 福利 可行理论The Impact of Land Expropriation System on the Changes of Welfare Farmers Welfare——taking Nanjing as an exampleStudent majoring i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 JunchengTutor Tang YanAbstract:Research purposesThe number of landless peasants in our country is increasing. The article hopes to study the changes in the welfare of landless peasants in Nanjing and analyze the reasons for the changes so as to propose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policies to ensure that the welfare of landless peasants does not decline in the future.Research methods: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questionnaire adjustment method,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result. 1:Landless peasants’ overall welfare fell by 21.94%,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fell 25.45% in economic levels, social security increased by 22.58%, housing quality increased by 18.05%,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decreased by 0.66%,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decreased by 30.72%,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decreased by 33.79%. Research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landless farm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households must provide necessary food subsidies, encourage commercial insurance to intervene in individu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 training guidance for landless peasants, continue to improve housing conditions, and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and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andless peasants. Keyword: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system landless farmer welfare capability approach 我国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作为我国城市扩张的利益牺牲者,其福利水平的变化对于社会稳定与否,经济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文着力研究南京地区的失地农民变化福利情况,分析其变化原因,变化程度,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此来帮助政府在今后征地过程中做出改进,确保失地农民福利不降低。一、绪论(一)选题背景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仅为17.92%,截至到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82%,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3亿人,2016年全年新增常住城镇人口2049万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快速上升,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我国的失地农民总数已达4000万-5000万,且每年大约仍将增长 300 万人,预估到 2030 年时将增加到 1.1 亿人左右。具体到南京地区而言,2016年南京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78万,全市总人口827万,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82%,相比之下,2000年南京市的城镇化率只有70%。我国长久以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地不光是农民安家立命的根本,更是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不仅如此,土地还具有多重功能,如生态价值等等, 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尽管农民可以实际使用土地,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在政府征地这样尽管可协调但也是必然的行为过程中,失地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被迫面临着身份转化,收入来源改变,生活环境改变的现状。由于我国现存土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以及失地农民本身以及土地的特性,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发布的《2013年中国社会问题蓝皮书》中指出,我国在2008年至2012年终发生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大约为10万起左右,其中一半以上与政府征地行为相关,尤其可见,政府征地行为以及其产物——“失地农民”正在日益成为我国的新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不高,失地后难以融入新的城市环境,对于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而引起的对于政府主体的不满。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有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养老体系不完善,非农就业渠道不健全等相关征地配套制度和引导政策不完善。 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南京失地农民和日益突出的失地农民社会以及个人问题,如何协调好政府的征地行为,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福利不下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从而减少或者消除由于失地农民而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对于国家以及个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1)确立失地农民福利评价体系本文将利用在福利学领域具有先进性的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作为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结合其所提出的五种维度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心理状况在中国国情,特别是南京地区所试用的具体因素,选取指标进行评价。(2)南京地区的失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主要通过选取南京市周边的几个被征地村庄进行初步走访调查,查阅相关征地数据资料,比如被征地人口,征地面积,安置政策。通过初步调查走访的内容,结合之前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确立影响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的因素。后期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掉无关和无效数据,并选用最适合评价南京地区福利变化情况的指标模型进行测算,在得出最后的结果后进行相关逻辑分析和检测,确保实验结果能够较为真实准确的衡量南京地区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3) 提出相关政策改进建议通过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征地政策以及南京地区的地方征地政策和制度,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政策改进建议。其政策改进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通过检测与征地行为和失地农民本身差异性对于该群体征地后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年龄,受教育情况,补偿标准,住房标准改变情况等。方便几年后政府在征地中可以做到“依规依法”,“灵活主动”。进而有效的确保失地农民福利不下降。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鉴别,收集,整理,总结之前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自身对于该研究内容的初步看法与理解,力求克服之前学者所做所做研究的困难之处,并且寻求新的突破。(2)问卷调查法又称作书面调查法,将所需要的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面向相关被征地农民进行发放,通过这种方法来收集相关数据。(3)定性分析法依靠基本的常识和笔者自身基于自身的素养和价值判断来判断某类影响因素对于失地农民福利的影响方向,一般分为有消极影响,没有影响和有不利印象。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4)定量分析法文章对于各个影响因素对于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程度,相应的指标体系均采取了定量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法来给出一个直观的数据结论。(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内外对于征地制度的研究世界上的第一部《土地征用法》于19世纪在法国率先颁布,在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学习他国的优点,结合自身的国庆,逐步形成了适应各个国家自身国情的征地制度[1]。整体上来看,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与国外土地征收制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土地所有权上。在国外,居民购买房屋则视同一块购买了房屋下面的土地所有权,所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不分离的,而在我国,由于独特的国情,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在城市中,军民购买房屋并不能获得土地所有权,在农村中,土地使用权则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承包权予以体现。[2]目前在国外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体系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之为“完全补偿”,指的是土地征收后所带给失地农民的有型的以及无形的经济以及机会,发展前途,情感损失等。主要包含①征用损失补偿,主要是补偿土地款,价格按照市面上的土地价格为准;②通常补偿,即失地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附带的其他损失;③残存补偿,主要是补偿失地农民生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损失;④离职补偿,主要是对失地农民由农业职业方向被迫转向其他方向而进行补偿。之外,日本的土地征收制度还提供失地农民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以及福利,如免费再就业培训,完善的养老,医疗体系等等。[3]第二类补偿可以称之为“不完全补偿”,该类补偿主要补偿现实可以用经济指衡量的损失,如地上残留物,实际土地价格等等。而其他非物质损失不考虑在内。比如情感补偿,生活方式转变补偿以及个人主观判断损失。这类的补偿方式主要以美国,德国,法国为主。另外,该补偿方式还考虑了相邻者权益损失,表示因为邻居被征地而导致相邻土地所有者的权益所造成的损失。尽管该补偿不方式并不完全保障个人利益,但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的利益。该类补偿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损失,价格按照公开市场价格为准,且补偿通常为一次性补偿为主,不再后续给予补偿。[4]我国近现代土地征收制度开始较晚,而且国情也与外国不尽相同。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属于不完全补偿模式,即补偿被征收土地,地上附属物价值,其他相关权益不予考虑。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经历了几次主要的演变过程,1950年,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尽快实现工业化,《土地改革法》颁布,该法律规定国家可以依法没收地主的土地,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科,宗教用地,如学校,庙宇等等。三年之后,在1953年,《关于国家建设征收土地办法》颁布,中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第一次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以及我国国情对于科学管理土地的需要,伴随着国土资源部的成立,于198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施行。这一法律对于土地征收的补偿主要从四方面来考虑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但是该补偿方案现在在当时和现在看来补偿金额较低。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征地补偿时考虑基准地价,补偿计算公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然而补偿金额依然难以让失地农民满意,在中国不团推进的城镇化金成中,失地农民依然在不停的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6]与其他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相比,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补偿项目较少,失地农民安置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未来,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失地农民实际利益出发,兼顾考虑国家发展和建设用地需求,从而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不降低,确保失地农民生活能给狗有所依靠,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我国学者从多角度针对其福利变化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针对失地农民福利下降的原因,万朝林认为,失地农民权益的损失来源于相关配套的土地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失地补偿标准过低和政府后续配套服务跟进不完善大致了失地农民无法满意的享受到市民的基本待遇[7]。韩俊认为,失地农民福利水平下的最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权的分离。[8]对于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白呈明认为失地农民权益的受损主要包括生活权、职业权、财产权和政治文化、教育权,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权益流失[9]。与此同时廖小军也提出了相似的论点,并且做出了更加进一步的解释,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福利损失是多层次的,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他们还失去了感情寄托,原有就业方式、住所和生活保障等等,进而失去了一种生活成本较为低廉的家庭发展方式[10]。福利相关内容的研究(1) 福利的内涵在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观点中,一般认为福利可以同构消费某种商品而获得,消费的商品越多,获得的福利也就越多。这一观点在现在来看是十狭隘的,其缺陷在于它定义福利为一种获得的心理满足感,通过这种方法来得出福利水平的高低往往会由于商品购买者对于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不同而不准确。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理性人总是在追求自我的福利最大化,社会中全体个人福利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总体福利,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也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福利总和并不能由个人福利的简单相加得出,个体福利只是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方面。这一观点在新福利经济学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说明。目前较为普遍适用的是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该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福利水平的测度当中,其评价方法是通过评估个体可能实现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来评价其福利水平。[11](2)土地带给农民的福利 关于土地可以带给农民的福利内容,许多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做出了分析,并且得出了一定的结论。钱忠好认为,土地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可以创造物质价值,即生产性功能,还有一些非生产性功能,如生态功能,支持功能。[12]李燕琼认为对农民而言,土地的作用是主要分为针对农民的生活保障和针对社会的社会稳定功能。[13]高进云指出,土地对于农民最主要的功能有产生经济收益、提供就业和养老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农民通过享用这样功能,从而获得了农地福利。[14]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土地对于农民的福利构成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一般可将土地带来的福利划分为承载功能,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就业保障,景观环境功能。(3)福利的量化体系消费者剩余有时会被用于衡量个人福利变化,其公式表示为其中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从变化到时,第K个家庭的福利影响,、分别表示第i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和表示此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其他家庭特征。[15]丁琳琳认为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土地征收前后农户的福利水平变化,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福利的模糊函数设定、隶属函数设定以及初级指标加总。具体模型为。式中Y代表征地前后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程度,以单个农户征地后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减去征地前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值表示;F、L 和 E分别定义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土地征收特征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量;α、β和γ是待估计参数;ε是一个随机扰动项,平均值为0,且独立于自变量。[1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现阶段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本身和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现状的描述性分析,而对于从失地农民自身福利状况的角度分析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少,然而,从失地农民自身福利状况角度出发,构建保证失地农民福利水平不降低的征收补偿制度改革路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的第一步是准备工作,主要分为文献述评和确定研究所需要的方法,所要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目标,针对文献述评主要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变迁,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福利评价三方面进行展开。第二步构建失地农民福利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第四步是选择南京地区的某几个被征地村庄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失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第五步是根据相关的测度结果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图1 技术路线图理论研究失地农民的福利内涵 失地农民指的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尽管土地所带来的农民福利随着土地的被征收而消失,但是失地农民的诸多福利变化都与土地和原先维系在土地上的诸多要素密切相关。本文将采用森的可行行为理论来界定失地农民的福利,失地农民的福利内涵指的是失地农民的可行的功能组合,代表着失去土地的农民所能够拥有的生活选择范围与选择所带来的效益大小。(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目前普遍适用的方法是通过可行能力理论来衡量失地农民福利的水平变化,但是,由于福利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可行能力分析框架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哪些功能性活动组成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如果单纯的按照森的可行能力框架来构建指标体系,并不能够适用于针对失地农民的福利的衡量。所以,本文将会以森的可行性为理论衡量的5种维度,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防护性保障[17],并结合目前我国国情提出科学有依据的指标衡量体系。本文将采用的6种改良后的衡量体系分别为经济水平,社会保障,住房品质,发展机遇,社区环境,心理状况。1.经济水平 家庭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家庭获取生活资料,改变生活状况的能力以及难易程度。尽管南京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但是家庭经济状况的提升依然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依据农民失地前后的经济收入方式转变,选取两组指标第一组是农业收入(X11),非农业收入(X12),以及恩格尔系数(X13),第一组前两个指标与土地和农民密切相关,恩格尔系数普遍的被用来衡量一个家庭的赋予程度,添加这一系数可以增强这一指标的科学性,第二组指标选取的是个人主管感受(X14),该指标以农民自身体验为评判依据,能够主观的反应失地农民的个人体验。2.社会保障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但是农民这一群体在我国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农民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保障这一国家福利也是衡量农民失地前后福利变化情况的重要依据。另外,农民失去了土地所能带来的一些列权益,作为土地征收方的政府,必然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进行补偿。在目前的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作为与广大市民和农民最切身相关的两项社会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土地的主要保障功能,因此本问研究选择是否拥有失地农民医疗保险(X21)、是否拥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X22)、社会保障主观感受(X23)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功能发生的变化。3.住房品质 中国人对于“家”有着深厚的情感,住房作为家的最主要载体,毫无疑问的反映了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的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住房的感知已经从最初的遮风挡雨的避所刀如今的追求高品质住宿体验。以及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效率和更加方便的使用社会资源。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后,失地农民从原先的分散的低矮平房搬入了同意规划布局的高层建筑当中,其房屋结构,配套体系,人均住房面积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所以本文将选取人均住房面积(X31),房屋结构(X32),配套设施(X33)以及失地农民个人主观感受(X34)作为评价依据。4.发展机遇 可行能力理论区别于传统福利理论的现金支出在于衡量个人福利变化时不仅仅要考虑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要考虑个人提升发展的潜力以及选择范围,失地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拥有的农业技艺难以在在城市中找到稳定舒适的白领工作,多数只能依靠开出租车,工地干活或者工厂做的手工劳动这样的蓝领工作养活家人,这样被迫的就业方式毫无疑问将会对个人的福利水平产生影响。本文将选取就业工资(X41),就业难易程度(X42),就业工作强度(X43)以及个人对于就业感受(X44)作为评价指标。5.社区环境 人所生活地区的外部环境同样能够给个人福利带来影响,农民失去土地后,从原先生活节奏慢,空气质量好,人口密度低的乡村搬入环境嘈杂,人口流动量大的城市。所接触的日常环境也从农田,村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工厂等等。本文将选取市民在安家时通常考虑的环境因素如噪音强度(X51),空气质量(X52)和治安情况(X53)作为衡量指标。6.心理状况 个人福利的构成不仅仅在物质层面有需求,在精神层面依然有所需求。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能否及时有效的参与到征地活动当中,快速全面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征地信息和安置信息,都关系到被征地农民的满意度变化;征地后,失地农民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建立在村庄和土地之上社交圈,必须被迫转变自己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对象,与此同时,土地对于我国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许多失地农民极其不愿意转变成为市民,市民化进程极其缓慢。因此,选择衡量该维度福利的指标有征地方式(X61)、补偿合理性(X62)、城市归属感(X63),社交关系满意度(X64)。(三)福利测算方式福利的表示公式在可行能力理论中,福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模糊的概念,正因为如此,福利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使其难以被准确度量。本文所构建的福利评价体系中有许多指标是主观的,这些指标具有较大模糊性,难以被量化,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与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相比,独具优势。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该方法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下失地农民福利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将农民的福利状况设为模糊集 X ,土地征收补偿前后可能变化的福利内容为X的子集W ,则第M个失地农民的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式1 式1该函数是第n个个体的福利函数,X为表示个体福利的模糊集,W为X的子集,表示X对W的隶属度,取值在0到1之间,当隶属度等于1时,认为福利处于最好的状态,隶属度为0时,认为福利最差。2.数据的处理方式(1)虚拟二分变量第一种数据表现为“有”或者“没有”的指标,比如有无失业保险?对于这一类指标,采取赋值的方式。若数据表述为“有”,则;若数据表述为“没有”,则u=0。(2)连续变量第二种数据表现形式为连续型的数据诸如征地补偿金额数量。该类数据可用式2进行测算。 式2该方程式表明x与福利函数呈正相关关系,/表示数据中的最小值,/表示数据中的最大值。同样作为连续性变量的数据也可用式3进行衡量 式3该方程式表明x与福利函数呈负相关关系,/表示数据中的最小值,/表示数据中的最大值。(3)虚拟定性变量通常指的是数据只有一定的描述性语言,如对于政府征地行为是否满意?回答个能有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基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那么处理该类数据的方式为等距在0-1之间赋值。(四)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尽管我们可以给不同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但是每一项指标并不一定在衡量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变化中占据着相同的地位,所以在计算出各个指标隶属度之后,需要赋予每个指标一个相应的权重,然后,再进行隶属度的加权综合,得到各功能隶属度。本研究拟采用高进云 2008 年在 Cheli和 Lemmi基础上改进过的权重函数来进行权重赋值。[18]其基本公式为 式4 式中,x为某指标或功能隶属度。该权重函数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当指标或功能隶属度增大时,其对应的权重值边际递减,进而可以给较小的隶属度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在福利评价时更加关注和重视获得程度较低的指标和功能;第二,当指标或功能隶属度单调变化时,总体福利水平也呈现单调变化,即可保证隶属度很大,权重很小时,总体福利是增加的。三、实证研究(一)取样区域 本次样本数据的主要来源是锁金村及其周边村庄,该村庄及其周边于2013年进行了政府征地,,大约涉及农户约300余户,村民全部安置于“麒麟紫荆城”。(二)数据获取方法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在麒麟紫荆城安置小区和村民原住地发放调查问卷获得。调查主要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和农户直接访谈法。时间多选择在周末进行,有利于高效获取数据,利用 2018 年 3 月 28 日到 4 月 3号以及4月9号到13号共计 10 天左右的时间,对样本区域的被拆迁安置的失地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116 份,回收问卷108 份,回收率为 93.10%。在调查结束后,将漏答严重、前后回答矛盾、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问卷进行剔除,剩余有效问卷 102 份,样本总有效率为 87.93%(三)数据描述性分析1.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表1 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变化统计表农业收入平均数(元/人/年)非农业收入平均数(元/人/年)恩格尔系数平均数(%)征地前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98767785037873230700493633征地后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4678283049780397452988534435 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在没有征地前,农民66.9%的收入依赖农业收入,在征收土地过后,失地农民对于非农收入依赖明显加强,失地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升,总体提升47%。同时,恩格尔系数也由原先的36%升高到了44%表2 失地农民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变化的态度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15153338频率0.0090.1470.1470.3230.372通过表2,可以发现大约只有15.3%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好转,却有69.5%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的家庭稍微下降或者有较大下降。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失地农民主观上对于自己家庭的被征地结果并不满意。2.社会保障变化情况 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确定目前南京地区主要的与失地农民有关的医疗保险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这4项医疗保险互补冲突。通过表3可以发现南京地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服务还是比较完善的,一共75人办理了4项或者3项医疗保险,约占总数的74.46%,主要办理内容集中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同时所有失地农民均拥有至少一项医疗保险。表3 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办理情况办理4项办理3项办理2项办理1项没有办理频数30452440频率0.2940.4360.2230.0470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确定目前南京地区主要的与失地农民有关的养老保险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这5项医疗保险互补冲突。通过表4可以发现南京地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服务还是比较完善的,一共77人办理了4项或者3项医疗保险,约占总数的76.03%,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同时所有失地农民均拥有至少一项医疗保险,但是失地农民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有明显不足,只有不到1%的失地农民办理了商业养老保险。表4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情况办理5项办理4项办理3项办理2项办理1项没有办理频数124532420频率0.0090.2250.5090.2550.0190表5 个人对于失地后自身社会保障的主观感受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1672120频率0.0090.1560.7050.1170在个人主观感受方面,70%的失地农民认为自身福利状况基本没有变化,认为稍微改善的人数比稍微下降的人数略微多了4个人,几乎没有人认为个人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的变化。3.住房条件变化情况表6人均居住面积变化情况人均住房面积(㎡/人)征地前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686047征地后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725644征地前与征地后的人均住房面积均比较高,分别为60㎡/人与56㎡/人,尽管略微下降,但是影响不大。人均最大住房面积与最小住房面积都变化不大。表7 住房变化情况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征地前32%60%8%0征地后82%18%00征地前相较于征地后的住房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在较为优质的结构上,框架结构增长将近两倍,从32%到82%,砖混结构又60%下降到18%,砖木结构完全消失,住房质量有了很大提升。表8社区配套变化情况6项5项4项3项2项1项征地前08%92%000征地后86%14%0000通过前期走访调查,确定的社区配套指标构建因子为公交站点,学校,医院,银行,超市,农贸市场。征地前位于调查点附近的主要配套有公交站点,学校,超市以及农贸市场;征地后主要的配套提升在医院以及银行。表9 个人对于失地后住房条件的主观感受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0206390频率0.0090.1960.6170.0880有61.7%的失地农民认为自身住房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认为住房条件正向改变的人占了约20%,仅有8.8%的失地农民个人住房条件稍微下降,总体来说个人主观感受还是偏向于正向的。4.发展机遇变化情况表10 工资变化情况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158231频率0.0090.1470.8030.0290.009大部分失地农民认为自身工资情况没有改变,占了80.3%,有14.7%的失地农民认为个人工资情况稍微有所改善,两部分占总比中的95%。表11 工作强度变化情况增大很多稍微增大基本没有变化稍微减小减小很多频数3276282频率0.0280.2640.6070.0780.0196大部分失地农民认为自身工作强度没有变化,占了60.7%。有26.4%的失地农民认为个人工作强度稍微增大,认为个人工作强度减弱的仅仅占了9.8%。表12 个人对于失地后工作满意度的主观感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频数559220频率0.0490.0490.9010.0190大部分失地农民认为自身工作满意度没有变化,占了90.1%。有10%的失地农民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认为个人工作满意度减弱的仅仅占了2%。5.社区环境变化情况表13 社区环境变化情况改善了差不多恶化了噪音污染6%12%82%空气质量9%20%71%治安状况12%25%63%总体来看居民社区环境变化恶化。对于噪音污染问题,82%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恶化,仅仅有6%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改善;对于空气污染问题,71%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恶化,仅仅有9%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改善;对于治安问题,63%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恶化,仅仅有12%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改善。6.心理变化情况表14 城市归属感与人际关系变化情况变强了很多变强了一点没有变变弱了一点变差很多城市归属感9%7%80%4%0人际关系3%7%21%44%25%针对城市归属感,80%的失地农民认为城市归属感基本没有变化,16%的失地农民认为城市归属感增强;针对人际关系方面,44%的失地农民认为人际关系变弱了一点,认为变差很多和基本没有变化的分别占25%和21%。(四)失地农民福利评价按照前文所说的数据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见下表表15 失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福利评价指标征地前隶属度征地前福利权重征地后隶属度征地后福利权重福利变化幅度(%)1经济水平0.4449251.541350.2918752.4748-25.245农业收入(X11)0.3771.6340.04364.7891-88.35非农业收入(X12)0.29831.83090.52141.384974.79恩格尔系数(X13)0.60441.28630.22932.0883-62.06个人主观感受(X140.50001.41420.37321.6369-25.362社会保障0.51.41420.61421.276622.85医疗保险(X21)0.50001.41420.64391.246228.78养老保险(X22)0.50001.41420.61531.274823.06主观感受(X23)0.50001.41420.58361.309016.723住房品质0.61601.32180.69421.213718.05人均住房面积(X31)0.94381.02930.86311.0764-8.55房屋结构(X32)0.61331.27690.75451.151323.02配套设施(X33)0.40721.56710.56831.326539.56个人主观感受(X34)0.50001.41420.59091.300918.184发展机遇0.51.41420.496661.4236-0.66就业工资(X41)0.50001.41420.53361.36906.72就业工作强度(X43)0.50001.41420.43271.5202-13.46个人对于就业感受(X44)0.50001.41420.52371.38184.745社区环境0.51.41420.34641.7497-30.72噪音强度(X51)0.50001.41420.22742.0970-54.52空气质量(X52)0.50001.41420.36361.6584-27.28治安情况(X53)0.50001.41420.44821.4937-10.366心理状况0.51.41420.46151.4720-3.92城市归属感(X63)0.50001.41420.54941.34919.88社交关系满意度(X640.50001.41420.37361.6360-25.28综合指数0.4994——0.3899——-21.94(五)结论分析1.失地后恩格尔系数急剧上升导致家庭“经济水平”体现的福利总体下降 失地农民经济水平所能带来的福利水平总体来看下降了25.245%,可以显而易见的是失地农民在市区土地后主要的收入方式由农业收入转入非农收入。导致该项目福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恩格尔系数的急剧上升,短时间内由于刚刚进入城市生活,工资水平没有很大提高,但是生活成本瞬间提高,而且对于农业产品自给自足消失,带来的福利水平下降。2.完善的社保体系衔接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福利上升 该项福利水平整体上升了22.85%,可以看出南京市政府在征地补偿配套制度以及农转非人口的相关社会福利待遇衔接做的很好,能够确保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享受到相关的城市社会保障。大部分的失地农民选择没有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城乡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并轨,导致个人社会保障福利并无多少变化。同时,农民失地后可以享受到政府多样化的后续保障体制,如征地补偿金一部分按照一定数量定月发放,有效避免了失地农民拿到补偿金后挥霍无度和盲目投资,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3.住房方面,其福利水平较失地前有了较大提升 失地农民的住房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整体提高了18.08%。虽然人均住房面积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失地农民从原先的土房,砖瓦房搬入了统一规划,绿化较好的钢筋混泥土住房,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同时安置小区附近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使得农民整体居住体验升高。4.政府就业扶持所带来的福利提升影响甚微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就业方式尽管有了较大转变,但是南京市政府可以提供完善的就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机会,帮助失地农民可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如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鼓励附近厂房,公司招募失地农民,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等等。工作强度成为升高成为该项福利水平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失地农民在城市工作的工作强度相比原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工作有了较大提升,且工作单位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严格,枯燥无味,导致是导致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福利下降的主要原因。5.社区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福利 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征地所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十分巨大的,原先的农田果园,河流小溪,变为了如今的汽车马路。原先空旷开阔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空气质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安置地区位于典型的南京市城乡交错地带,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治安问题,影响了失地农民的的福利。6.心理状况方面,其福利水平略有下降 社交关系恶化是最主要导致失地农民福利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村民又原来的开放式,场院式的生活环境搬入了钢筋混泥土的安置房当中,无形中减少了村民中人际交往的时间与机会,同时安置小区中自己的心邻居需要重新认识,这也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时间成本。与此同时,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变近,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村民的城市归属感有了较大提升。四、提升失地农民福利的相关政策建议(一)适当提供相应家庭必备食物支出补助失地农民失去了原先低廉获取食物的方式,转而必须通过在超市或者农贸市场进行购买,由于这部分的食物中往往包含了运输成本,贮藏成本等额外成本,导致价格急剧上升,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导致失地农民恩格尔系数上升,影响失地农民福利。建议政府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进行合作,通过发放必备食品代金卷,如米,面,油等,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助,或者将征地补偿款中一部分转入该项目中来,以求降低失地农民自身的食品支出,提升失地农民福利。(二)在保障原有失地农民个人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的介入 尽管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福利有所上升,这得益于政府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失地农民对于商业保险仍旧“不感冒”,许多的大病重病等等,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够保障家庭福利不下降,因此政府要提升村民对于商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政府在福利商业保险进入的时候也要严把审查关,对于优质的商业保险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对于质量低劣的商业保险要坚决予以警告和屏蔽。(三)继续改善安置房住房质量,优化安置房选址 尽管失地农民安置房结构,质量等较原先住房标准了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依然不能忽视这其中存在着安置房房屋与商品房相比质量较差的缺点,如经常性的墙皮脱落,保温层质量不佳等影响居民居住体验的结构问题,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邻里联系不密切,小区物业质量不佳的缺点。安置房小区通常选在城乡结合补位,因为这部分的土地价值相较于市区土地价值较小,可以节约建造建造成本,失地农民作为城市扩张的利益牺牲者,理应得到政府良好的安置,今后建议应当将安置小区尽量布局于成交交错地带以内,并提供完善的社会治安保障,保证失地农民可以快速有效的开始市民化进程(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农民失去土地后必然导致就业方式发生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农民由于较少的接触到教育资源,导致文化素养和非农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偏低较低。土地被征收以后,难以在城市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合适的职位,生活压力变大,家庭负担加重。为了给失地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和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必须实施失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再就业。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需要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失地农民自身情况和意愿,科学合理的制定就业培训计划,积极加强事业农民再就业培训引导;与此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对那些提供岗位较多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五)改善安置房社区环境失地农民安置房多安置于人头流动频繁,人员混杂的城郊结合地带,该地带同时也是许多工业园区,城市内部环线和城际公路密集布置的地带,从而导致噪音,环境污染和治安效果不佳的负面影响。其中针对影响最强烈的噪音问题,建议政府在安置房的选材上可以尽量选用隔音材料,环境治理问题目前来看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未来可能依靠新能源的发展来解决相关问题。针对治安问题,希望政府可以加大治安力度,增派民警和巡逻车辆,安排社区警务站,做到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反馈社区居民的各项警务需求。(六)重视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提高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度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生活各个方面都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相应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举个例子而言,失地农民在我国我的网络舆情当中多会被认为是“幸运儿”,或者“暴发户”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依然会被他人带上有色眼镜看待,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心理上的自卑,对于社交环境的抵触和对政府的不满,再比如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较少考虑失地农民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导致农民感到“不受重视”却又无可奈何,产生各种抵触情绪。与此同时,许多农民将土地视为“保命田”,是安家立业的最基本保障,突然的失去土地会导致农民心理的落差和不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应当确立土地征收标准规范,较多的考虑农民自身意愿,采取温和的处理态度,让农民土地被征收的“更有尊严”,同时要加强失地农民市民化引导,提升失地农民心理自信,增强市民群体认同感。 致谢参考文献沈岳峰. 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界定[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54-55.王慧博.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 乡镇经济, 2008, (2): 35-40.曾国华. 发达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4)55-58.周华蓉, 贺胜兵. 中外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7(1):118-121.陈利根, 陈会广.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 中国农村观察,2003, (6): 40 -47.朱连奇,韦东,屠高平.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5):96-99.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3,(2):72-76韩俊.失地农民,城市化浪潮中的弱势群体[N].光明日报, 2003-11-12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J].人文杂志,2003,(1):127-132. 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Sen A. Capability and Well-being[C]Nussbaum M,Sen A K.The Quality of Life.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钱忠好.征地制度、土地财政与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5,8:8-9高进云,周智,乔荣锋.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土地征收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0,12:88-90伊利,莫尔豪斯著.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29黄贤金,张安录.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1曲福田,土地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17]Nelson Chan. Land Acquisition Compensation in China-Problems &Answers[J].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03,6(1),136-152.[18]高进云,周智,乔荣锋.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土地征收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0,12:85-86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word 1
引言 1
一、绪论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内容 2
2.研究方法 2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国内外对于征地制度的研究 3
2.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4
3. 福利相关内容的研究 4
(四)研究技术路线 5
二、理论研究 5
(一)失地农民的福利内涵 5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5
1.经济水平 6
2.社会保障 6
3.住房品质 6
4.发展机遇 6
5.社区环境 6
6.心理状况 6
(三)福利测算方式 7
1. 福利的表示公式 7
2.数据的处理方式 7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8
三、实证研究 8
(一)取样区域 8
(二)数据获取方法 8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8
1.家庭经济变化情况 8
2.社会保障变化情况 9
3.住房条件变化情况 9
4.发展机遇变化情况 10
5.社区环境变化情况 11
6.心理变化情况 11
(四)失地农民福利评价 11
(五)结论分析 12
1.失地后恩格尔系数急剧上升导致家庭“经济水平”体现的福利总体下降 12
2.完善的社保体系衔接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福利上升 13
3.住房方面,其福利水平较失地前有了较大提升 13
4.政府就业扶持所带来的福利提升影响甚微 13
5.社区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福利 13
6.心理状况方面,其福利水平略有下降 13
四、提升失地农民福利的相关政策建议 13
(一)适当提供相应家庭必备食物支出补助 13
(二)在保障原有失地农民个人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的介入 13
(三)继续改善安置房住房质量,优化安置房选址 14
(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14
(五)改善安置房社区环境 14
(六)重视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提高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度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征地制度对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以南京地区为例
土地资源管理学生 马筠程
引言
,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result. 1:Landless peasants’ overall welfare fell by 21.94%, the impact of various factors fell 25.45% in economic levels, social security increased by 22.58%, housing quality increased by 18.05%,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decreased by 0.66%,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decreased by 30.72%,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decreased by 33.79%. Research conclusion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welfare of landless farmers, it is suggested that households must provide necessary food subsidies, encourage commercial insurance to intervene in individual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strengthen the employment training guidance for landless peasants, continue to improve housing conditions, and the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pay attention to and alleviat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landless peasants. Keyword: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system landless farmer welfare capability approach 我国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随之而来的是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失地农民,作为我国城市扩张的利益牺牲者,其福利水平的变化对于社会稳定与否,经济发展速度有着重要的关系。 本文着力研究南京地区的失地农民变化福利情况,分析其变化原因,变化程度,并且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此来帮助政府在今后征地过程中做出改进,确保失地农民福利不降低。一、绪论(一)选题背景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显示,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仅为17.92%,截至到2017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8.82%,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已经达到8.13亿人,2016年全年新增常住城镇人口2049万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快速上升,失地农民这一群体的数量越来越庞大。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 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截至2011年,我国的失地农民总数已达4000万-5000万,且每年大约仍将增长 300 万人,预估到 2030 年时将增加到 1.1 亿人左右。具体到南京地区而言,2016年南京城镇人口已经达到678万,全市总人口827万,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82%,相比之下,2000年南京市的城镇化率只有70%。我国长久以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土地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土地不光是农民安家立命的根本,更是他们的情感寄托和精神归宿,不仅如此,土地还具有多重功能,如生态价值等等, 由于我国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尽管农民可以实际使用土地,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是在政府征地这样尽管可协调但也是必然的行为过程中,失地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被迫面临着身份转化,收入来源改变,生活环境改变的现状。由于我国现存土地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以及失地农民本身以及土地的特性,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发布的《2013年中国社会问题蓝皮书》中指出,我国在2008年至2012年终发生的社会性群体事件大约为10万起左右,其中一半以上与政府征地行为相关,尤其可见,政府征地行为以及其产物——“失地农民”正在日益成为我国的新的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为失地农民被征地意愿不高,失地后难以融入新的城市环境,对于征地补偿标准过低而引起的对于政府主体的不满。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原因有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合理,养老体系不完善,非农就业渠道不健全等相关征地配套制度和引导政策不完善。 面对如此数量庞大的南京失地农民和日益突出的失地农民社会以及个人问题,如何协调好政府的征地行为,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福利不下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从而减少或者消除由于失地农民而带来的社会不稳定性因素对于国家以及个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研究内容(1)确立失地农民福利评价体系本文将利用在福利学领域具有先进性的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作为构建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结合其所提出的五种维度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心理状况在中国国情,特别是南京地区所试用的具体因素,选取指标进行评价。(2)南京地区的失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主要通过选取南京市周边的几个被征地村庄进行初步走访调查,查阅相关征地数据资料,比如被征地人口,征地面积,安置政策。通过初步调查走访的内容,结合之前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确立影响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的因素。后期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筛选掉无关和无效数据,并选用最适合评价南京地区福利变化情况的指标模型进行测算,在得出最后的结果后进行相关逻辑分析和检测,确保实验结果能够较为真实准确的衡量南京地区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3) 提出相关政策改进建议通过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征地政策以及南京地区的地方征地政策和制度,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政策改进建议。其政策改进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通过检测与征地行为和失地农民本身差异性对于该群体征地后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年龄,受教育情况,补偿标准,住房标准改变情况等。方便几年后政府在征地中可以做到“依规依法”,“灵活主动”。进而有效的确保失地农民福利不下降。2.研究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鉴别,收集,整理,总结之前学者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自身对于该研究内容的初步看法与理解,力求克服之前学者所做所做研究的困难之处,并且寻求新的突破。(2)问卷调查法又称作书面调查法,将所需要的被征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因素通过面向相关被征地农民进行发放,通过这种方法来收集相关数据。(3)定性分析法依靠基本的常识和笔者自身基于自身的素养和价值判断来判断某类影响因素对于失地农民福利的影响方向,一般分为有消极影响,没有影响和有不利印象。这类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没有或不具备完整的历史资料和数据的事项(4)定量分析法文章对于各个影响因素对于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程度,相应的指标体系均采取了定量分析法,通过定量分析法来给出一个直观的数据结论。(三)国内外研究综述1.国内外对于征地制度的研究世界上的第一部《土地征用法》于19世纪在法国率先颁布,在土地征收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方面,世界各国纷纷学习他国的优点,结合自身的国庆,逐步形成了适应各个国家自身国情的征地制度[1]。整体上来看,我国土地征收制度与国外土地征收制度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土地所有权上。在国外,居民购买房屋则视同一块购买了房屋下面的土地所有权,所以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不分离的,而在我国,由于独特的国情,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开的,在城市中,军民购买房屋并不能获得土地所有权,在农村中,土地使用权则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承包权予以体现。[2]目前在国外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体系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称之为“完全补偿”,指的是土地征收后所带给失地农民的有型的以及无形的经济以及机会,发展前途,情感损失等。主要包含①征用损失补偿,主要是补偿土地款,价格按照市面上的土地价格为准;②通常补偿,即失地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附带的其他损失;③残存补偿,主要是补偿失地农民生活,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损失;④离职补偿,主要是对失地农民由农业职业方向被迫转向其他方向而进行补偿。之外,日本的土地征收制度还提供失地农民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以及福利,如免费再就业培训,完善的养老,医疗体系等等。[3]第二类补偿可以称之为“不完全补偿”,该类补偿主要补偿现实可以用经济指衡量的损失,如地上残留物,实际土地价格等等。而其他非物质损失不考虑在内。比如情感补偿,生活方式转变补偿以及个人主观判断损失。这类的补偿方式主要以美国,德国,法国为主。另外,该补偿方式还考虑了相邻者权益损失,表示因为邻居被征地而导致相邻土地所有者的权益所造成的损失。尽管该补偿不方式并不完全保障个人利益,但是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集体的利益。该类补偿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损失,价格按照公开市场价格为准,且补偿通常为一次性补偿为主,不再后续给予补偿。[4]我国近现代土地征收制度开始较晚,而且国情也与外国不尽相同。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属于不完全补偿模式,即补偿被征收土地,地上附属物价值,其他相关权益不予考虑。我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经历了几次主要的演变过程,1950年,为了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尽快实现工业化,《土地改革法》颁布,该法律规定国家可以依法没收地主的土地,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科,宗教用地,如学校,庙宇等等。三年之后,在1953年,《关于国家建设征收土地办法》颁布,中国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第一次成为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以及我国国情对于科学管理土地的需要,伴随着国土资源部的成立,于1987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正式施行。这一法律对于土地征收的补偿主要从四方面来考虑置补助费、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助费,但是该补偿方案现在在当时和现在看来补偿金额较低。2004年11月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关于完善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在征地补偿时考虑基准地价,补偿计算公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然而补偿金额依然难以让失地农民满意,在中国不团推进的城镇化金成中,失地农民依然在不停的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6]与其他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相比,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过低,补偿项目较少,失地农民安置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未来,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失地农民实际利益出发,兼顾考虑国家发展和建设用地需求,从而保障广大失地农民的福利水平不降低,确保失地农民生活能给狗有所依靠,保证社会稳定发展。失地农民问题研究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我国学者从多角度针对其福利变化情况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针对失地农民福利下降的原因,万朝林认为,失地农民权益的损失来源于相关配套的土地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失地补偿标准过低和政府后续配套服务跟进不完善大致了失地农民无法满意的享受到市民的基本待遇[7]。韩俊认为,失地农民福利水平下的最根本原因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承包权的分离。[8]对于目前中国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白呈明认为失地农民权益的受损主要包括生活权、职业权、财产权和政治文化、教育权,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权益流失[9]。与此同时廖小军也提出了相似的论点,并且做出了更加进一步的解释,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福利损失是多层次的,失地农民失去的不仅仅是土地,他们还失去了感情寄托,原有就业方式、住所和生活保障等等,进而失去了一种生活成本较为低廉的家庭发展方式[10]。福利相关内容的研究(1) 福利的内涵在传统的福利经济学观点中,一般认为福利可以同构消费某种商品而获得,消费的商品越多,获得的福利也就越多。这一观点在现在来看是十狭隘的,其缺陷在于它定义福利为一种获得的心理满足感,通过这种方法来得出福利水平的高低往往会由于商品购买者对于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不同而不准确。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认为理性人总是在追求自我的福利最大化,社会中全体个人福利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总体福利,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也是错误的,因为社会的福利总和并不能由个人福利的简单相加得出,个体福利只是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一个重要衡量方面。这一观点在新福利经济学得到了充分的阐释和说明。目前较为普遍适用的是森的可行能力理论,该理论被广泛运用在各种福利水平的测度当中,其评价方法是通过评估个体可能实现的功能性活动组合来评价其福利水平。[11](2)土地带给农民的福利 关于土地可以带给农民的福利内容,许多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国情,做出了分析,并且得出了一定的结论。钱忠好认为,土地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可以创造物质价值,即生产性功能,还有一些非生产性功能,如生态功能,支持功能。[12]李燕琼认为对农民而言,土地的作用是主要分为针对农民的生活保障和针对社会的社会稳定功能。[13]高进云指出,土地对于农民最主要的功能有产生经济收益、提供就业和养老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农民通过享用这样功能,从而获得了农地福利。[14]根据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于土地对于农民的福利构成有着较为统一的认识,一般可将土地带来的福利划分为承载功能,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就业保障,景观环境功能。(3)福利的量化体系消费者剩余有时会被用于衡量个人福利变化,其公式表示为其中表示第i种商品的价格从变化到时,第K个家庭的福利影响,、分别表示第i种商品的数量和价格,和表示此家庭的收入水平和其他家庭特征。[15]丁琳琳认为可以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测度土地征收前后农户的福利水平变化,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福利的模糊函数设定、隶属函数设定以及初级指标加总。具体模型为。式中Y代表征地前后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程度,以单个农户征地后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值减去征地前福利的模糊综合评价值表示;F、L 和 E分别定义农户家庭基本特征、土地征收特征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变量;α、β和γ是待估计参数;ε是一个随机扰动项,平均值为0,且独立于自变量。[16]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失地农民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现阶段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本身和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现状的描述性分析,而对于从失地农民自身福利状况的角度分析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少,然而,从失地农民自身福利状况角度出发,构建保证失地农民福利水平不降低的征收补偿制度改革路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研究技术路线研究的第一步是准备工作,主要分为文献述评和确定研究所需要的方法,所要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目标,针对文献述评主要从我国土地征收制度变迁,失地农民问题以及福利评价三方面进行展开。第二步构建失地农民福利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及评价方法的选择。第四步是选择南京地区的某几个被征地村庄进行实证研究,计算失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第五步是根据相关的测度结果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图1 技术路线图理论研究失地农民的福利内涵 失地农民指的是失去土地的农民,尽管土地所带来的农民福利随着土地的被征收而消失,但是失地农民的诸多福利变化都与土地和原先维系在土地上的诸多要素密切相关。本文将采用森的可行行为理论来界定失地农民的福利,失地农民的福利内涵指的是失地农民的可行的功能组合,代表着失去土地的农民所能够拥有的生活选择范围与选择所带来的效益大小。(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目前普遍适用的方法是通过可行能力理论来衡量失地农民福利的水平变化,但是,由于福利具有模糊性和复杂性,可行能力分析框架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选择哪些功能性活动组成福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如果单纯的按照森的可行能力框架来构建指标体系,并不能够适用于针对失地农民的福利的衡量。所以,本文将会以森的可行性为理论衡量的5种维度,即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防护性保障[17],并结合目前我国国情提出科学有依据的指标衡量体系。本文将采用的6种改良后的衡量体系分别为经济水平,社会保障,住房品质,发展机遇,社区环境,心理状况。1.经济水平 家庭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家庭获取生活资料,改变生活状况的能力以及难易程度。尽管南京地区属于中国经济较为发达地区,但是家庭经济状况的提升依然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重要依据,依据农民失地前后的经济收入方式转变,选取两组指标第一组是农业收入(X11),非农业收入(X12),以及恩格尔系数(X13),第一组前两个指标与土地和农民密切相关,恩格尔系数普遍的被用来衡量一个家庭的赋予程度,添加这一系数可以增强这一指标的科学性,第二组指标选取的是个人主管感受(X14),该指标以农民自身体验为评判依据,能够主观的反应失地农民的个人体验。2.社会保障 尽管我国城市化进程在逐步加快,但是农民这一群体在我国依然占有相当的比重,农民群体是社会的重要构成部分,社会保障这一国家福利也是衡量农民失地前后福利变化情况的重要依据。另外,农民失去了土地所能带来的一些列权益,作为土地征收方的政府,必然要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来进行补偿。在目前的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作为与广大市民和农民最切身相关的两项社会保障,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土地的主要保障功能,因此本问研究选择是否拥有失地农民医疗保险(X21)、是否拥有失地农民养老保险(X22)、社会保障主观感受(X23)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功能发生的变化。3.住房品质 中国人对于“家”有着深厚的情感,住房作为家的最主要载体,毫无疑问的反映了一个家庭或者个人的福利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住房的感知已经从最初的遮风挡雨的避所刀如今的追求高品质住宿体验。以及追求高效便捷的生活效率和更加方便的使用社会资源。农民的土地被征收后,失地农民从原先的分散的低矮平房搬入了同意规划布局的高层建筑当中,其房屋结构,配套体系,人均住房面积都有了一定的变化,所以本文将选取人均住房面积(X31),房屋结构(X32),配套设施(X33)以及失地农民个人主观感受(X34)作为评价依据。4.发展机遇 可行能力理论区别于传统福利理论的现金支出在于衡量个人福利变化时不仅仅要考虑他已经得到了什么,还要考虑个人提升发展的潜力以及选择范围,失地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拥有的农业技艺难以在在城市中找到稳定舒适的白领工作,多数只能依靠开出租车,工地干活或者工厂做的手工劳动这样的蓝领工作养活家人,这样被迫的就业方式毫无疑问将会对个人的福利水平产生影响。本文将选取就业工资(X41),就业难易程度(X42),就业工作强度(X43)以及个人对于就业感受(X44)作为评价指标。5.社区环境 人所生活地区的外部环境同样能够给个人福利带来影响,农民失去土地后,从原先生活节奏慢,空气质量好,人口密度低的乡村搬入环境嘈杂,人口流动量大的城市。所接触的日常环境也从农田,村庄,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工厂等等。本文将选取市民在安家时通常考虑的环境因素如噪音强度(X51),空气质量(X52)和治安情况(X53)作为衡量指标。6.心理状况 个人福利的构成不仅仅在物质层面有需求,在精神层面依然有所需求。在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能否及时有效的参与到征地活动当中,快速全面的了解自己所需要的征地信息和安置信息,都关系到被征地农民的满意度变化;征地后,失地农民失去了自己原有的建立在村庄和土地之上社交圈,必须被迫转变自己的社交方式和社交对象,与此同时,土地对于我国农民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寄托,许多失地农民极其不愿意转变成为市民,市民化进程极其缓慢。因此,选择衡量该维度福利的指标有征地方式(X61)、补偿合理性(X62)、城市归属感(X63),社交关系满意度(X64)。(三)福利测算方式福利的表示公式在可行能力理论中,福利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模糊的概念,正因为如此,福利的模糊性和多样性使其难以被准确度量。本文所构建的福利评价体系中有许多指标是主观的,这些指标具有较大模糊性,难以被量化,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处理这些问题上与回归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相比,独具优势。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该方法对土地征收补偿制度下失地农民福利的变化进行定量评价。将农民的福利状况设为模糊集 X ,土地征收补偿前后可能变化的福利内容为X的子集W ,则第M个失地农民的福利函数可以表示为式1 式1该函数是第n个个体的福利函数,X为表示个体福利的模糊集,W为X的子集,表示X对W的隶属度,取值在0到1之间,当隶属度等于1时,认为福利处于最好的状态,隶属度为0时,认为福利最差。2.数据的处理方式(1)虚拟二分变量第一种数据表现为“有”或者“没有”的指标,比如有无失业保险?对于这一类指标,采取赋值的方式。若数据表述为“有”,则;若数据表述为“没有”,则u=0。(2)连续变量第二种数据表现形式为连续型的数据诸如征地补偿金额数量。该类数据可用式2进行测算。 式2该方程式表明x与福利函数呈正相关关系,/表示数据中的最小值,/表示数据中的最大值。同样作为连续性变量的数据也可用式3进行衡量 式3该方程式表明x与福利函数呈负相关关系,/表示数据中的最小值,/表示数据中的最大值。(3)虚拟定性变量通常指的是数据只有一定的描述性语言,如对于政府征地行为是否满意?回答个能有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基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那么处理该类数据的方式为等距在0-1之间赋值。(四)指标权重的确定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尽管我们可以给不同指标进行数据处理,但是每一项指标并不一定在衡量失地农民福利水平变化中占据着相同的地位,所以在计算出各个指标隶属度之后,需要赋予每个指标一个相应的权重,然后,再进行隶属度的加权综合,得到各功能隶属度。本研究拟采用高进云 2008 年在 Cheli和 Lemmi基础上改进过的权重函数来进行权重赋值。[18]其基本公式为 式4 式中,x为某指标或功能隶属度。该权重函数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当指标或功能隶属度增大时,其对应的权重值边际递减,进而可以给较小的隶属度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在福利评价时更加关注和重视获得程度较低的指标和功能;第二,当指标或功能隶属度单调变化时,总体福利水平也呈现单调变化,即可保证隶属度很大,权重很小时,总体福利是增加的。三、实证研究(一)取样区域 本次样本数据的主要来源是锁金村及其周边村庄,该村庄及其周边于2013年进行了政府征地,,大约涉及农户约300余户,村民全部安置于“麒麟紫荆城”。(二)数据获取方法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在麒麟紫荆城安置小区和村民原住地发放调查问卷获得。调查主要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和农户直接访谈法。时间多选择在周末进行,有利于高效获取数据,利用 2018 年 3 月 28 日到 4 月 3号以及4月9号到13号共计 10 天左右的时间,对样本区域的被拆迁安置的失地农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 116 份,回收问卷108 份,回收率为 93.10%。在调查结束后,将漏答严重、前后回答矛盾、不符合逻辑和常识的问卷进行剔除,剩余有效问卷 102 份,样本总有效率为 87.93%(三)数据描述性分析1.家庭经济变化情况表1 失地农民家庭经济变化统计表农业收入平均数(元/人/年)非农业收入平均数(元/人/年)恩格尔系数平均数(%)征地前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98767785037873230700493633征地后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4678283049780397452988534435 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在没有征地前,农民66.9%的收入依赖农业收入,在征收土地过后,失地农民对于非农收入依赖明显加强,失地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有了较大的提升,总体提升47%。同时,恩格尔系数也由原先的36%升高到了44%表2 失地农民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变化的态度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15153338频率0.0090.1470.1470.3230.372通过表2,可以发现大约只有15.3%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好转,却有69.5%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的家庭稍微下降或者有较大下降。通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失地农民主观上对于自己家庭的被征地结果并不满意。2.社会保障变化情况 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确定目前南京地区主要的与失地农民有关的医疗保险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这4项医疗保险互补冲突。通过表3可以发现南京地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服务还是比较完善的,一共75人办理了4项或者3项医疗保险,约占总数的74.46%,主要办理内容集中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同时所有失地农民均拥有至少一项医疗保险。表3 失地农民医疗保险办理情况办理4项办理3项办理2项办理1项没有办理频数30452440频率0.2940.4360.2230.0470通过前期的走访调查,确定目前南京地区主要的与失地农民有关的养老保险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这5项医疗保险互补冲突。通过表4可以发现南京地区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服务还是比较完善的,一共77人办理了4项或者3项医疗保险,约占总数的76.03%,主要集中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同时所有失地农民均拥有至少一项医疗保险,但是失地农民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有明显不足,只有不到1%的失地农民办理了商业养老保险。表4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办理情况办理5项办理4项办理3项办理2项办理1项没有办理频数124532420频率0.0090.2250.5090.2550.0190表5 个人对于失地后自身社会保障的主观感受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1672120频率0.0090.1560.7050.1170在个人主观感受方面,70%的失地农民认为自身福利状况基本没有变化,认为稍微改善的人数比稍微下降的人数略微多了4个人,几乎没有人认为个人社会保障体系有很大的变化。3.住房条件变化情况表6人均居住面积变化情况人均住房面积(㎡/人)征地前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686047征地后最大值平均值最小值725644征地前与征地后的人均住房面积均比较高,分别为60㎡/人与56㎡/人,尽管略微下降,但是影响不大。人均最大住房面积与最小住房面积都变化不大。表7 住房变化情况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砖木结构土木结构征地前32%60%8%0征地后82%18%00征地前相较于征地后的住房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在较为优质的结构上,框架结构增长将近两倍,从32%到82%,砖混结构又60%下降到18%,砖木结构完全消失,住房质量有了很大提升。表8社区配套变化情况6项5项4项3项2项1项征地前08%92%000征地后86%14%0000通过前期走访调查,确定的社区配套指标构建因子为公交站点,学校,医院,银行,超市,农贸市场。征地前位于调查点附近的主要配套有公交站点,学校,超市以及农贸市场;征地后主要的配套提升在医院以及银行。表9 个人对于失地后住房条件的主观感受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0206390频率0.0090.1960.6170.0880有61.7%的失地农民认为自身住房条件基本没有变化,认为住房条件正向改变的人占了约20%,仅有8.8%的失地农民个人住房条件稍微下降,总体来说个人主观感受还是偏向于正向的。4.发展机遇变化情况表10 工资变化情况有较大改善稍微改善没有变化稍微下降有较大下降频数1158231频率0.0090.1470.8030.0290.009大部分失地农民认为自身工资情况没有改变,占了80.3%,有14.7%的失地农民认为个人工资情况稍微有所改善,两部分占总比中的95%。表11 工作强度变化情况增大很多稍微增大基本没有变化稍微减小减小很多频数3276282频率0.0280.2640.6070.0780.0196大部分失地农民认为自身工作强度没有变化,占了60.7%。有26.4%的失地农民认为个人工作强度稍微增大,认为个人工作强度减弱的仅仅占了9.8%。表12 个人对于失地后工作满意度的主观感受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频数559220频率0.0490.0490.9010.0190大部分失地农民认为自身工作满意度没有变化,占了90.1%。有10%的失地农民对于自己的工作是满意的,认为个人工作满意度减弱的仅仅占了2%。5.社区环境变化情况表13 社区环境变化情况改善了差不多恶化了噪音污染6%12%82%空气质量9%20%71%治安状况12%25%63%总体来看居民社区环境变化恶化。对于噪音污染问题,82%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恶化,仅仅有6%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改善;对于空气污染问题,71%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恶化,仅仅有9%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改善;对于治安问题,63%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恶化,仅仅有12%的失地农民认为情况有所改善。6.心理变化情况表14 城市归属感与人际关系变化情况变强了很多变强了一点没有变变弱了一点变差很多城市归属感9%7%80%4%0人际关系3%7%21%44%25%针对城市归属感,80%的失地农民认为城市归属感基本没有变化,16%的失地农民认为城市归属感增强;针对人际关系方面,44%的失地农民认为人际关系变弱了一点,认为变差很多和基本没有变化的分别占25%和21%。(四)失地农民福利评价按照前文所说的数据处理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数据,分别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见下表表15 失地农民福利变化情况福利评价指标征地前隶属度征地前福利权重征地后隶属度征地后福利权重福利变化幅度(%)1经济水平0.4449251.541350.2918752.4748-25.245农业收入(X11)0.3771.6340.04364.7891-88.35非农业收入(X12)0.29831.83090.52141.384974.79恩格尔系数(X13)0.60441.28630.22932.0883-62.06个人主观感受(X140.50001.41420.37321.6369-25.362社会保障0.51.41420.61421.276622.85医疗保险(X21)0.50001.41420.64391.246228.78养老保险(X22)0.50001.41420.61531.274823.06主观感受(X23)0.50001.41420.58361.309016.723住房品质0.61601.32180.69421.213718.05人均住房面积(X31)0.94381.02930.86311.0764-8.55房屋结构(X32)0.61331.27690.75451.151323.02配套设施(X33)0.40721.56710.56831.326539.56个人主观感受(X34)0.50001.41420.59091.300918.184发展机遇0.51.41420.496661.4236-0.66就业工资(X41)0.50001.41420.53361.36906.72就业工作强度(X43)0.50001.41420.43271.5202-13.46个人对于就业感受(X44)0.50001.41420.52371.38184.745社区环境0.51.41420.34641.7497-30.72噪音强度(X51)0.50001.41420.22742.0970-54.52空气质量(X52)0.50001.41420.36361.6584-27.28治安情况(X53)0.50001.41420.44821.4937-10.366心理状况0.51.41420.46151.4720-3.92城市归属感(X63)0.50001.41420.54941.34919.88社交关系满意度(X640.50001.41420.37361.6360-25.28综合指数0.4994——0.3899——-21.94(五)结论分析1.失地后恩格尔系数急剧上升导致家庭“经济水平”体现的福利总体下降 失地农民经济水平所能带来的福利水平总体来看下降了25.245%,可以显而易见的是失地农民在市区土地后主要的收入方式由农业收入转入非农收入。导致该项目福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恩格尔系数的急剧上升,短时间内由于刚刚进入城市生活,工资水平没有很大提高,但是生活成本瞬间提高,而且对于农业产品自给自足消失,带来的福利水平下降。2.完善的社保体系衔接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福利上升 该项福利水平整体上升了22.85%,可以看出南京市政府在征地补偿配套制度以及农转非人口的相关社会福利待遇衔接做的很好,能够确保失地农民在城市化进程中享受到相关的城市社会保障。大部分的失地农民选择没有变化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城乡养老医疗保障体系的并轨,导致个人社会保障福利并无多少变化。同时,农民失地后可以享受到政府多样化的后续保障体制,如征地补偿金一部分按照一定数量定月发放,有效避免了失地农民拿到补偿金后挥霍无度和盲目投资,有效保障了失地农民市民化进程。3.住房方面,其福利水平较失地前有了较大提升 失地农民的住房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整体提高了18.08%。虽然人均住房面积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由于失地农民从原先的土房,砖瓦房搬入了统一规划,绿化较好的钢筋混泥土住房,住房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同时安置小区附近交通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使得农民整体居住体验升高。4.政府就业扶持所带来的福利提升影响甚微农民失去土地之后,就业方式尽管有了较大转变,但是南京市政府可以提供完善的就业技能训练和就业机会,帮助失地农民可以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如提供一些公益性岗位,鼓励附近厂房,公司招募失地农民,和计算机技能培训等等。工作强度成为升高成为该项福利水平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失地农民在城市工作的工作强度相比原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工作有了较大提升,且工作单位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严格,枯燥无味,导致是导致失地农民在就业方面福利下降的主要原因。5.社区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福利 可以显而易见的发现,征地所引起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是十分巨大的,原先的农田果园,河流小溪,变为了如今的汽车马路。原先空旷开阔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空气质量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安置地区位于典型的南京市城乡交错地带,人口密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治安问题,影响了失地农民的的福利。6.心理状况方面,其福利水平略有下降 社交关系恶化是最主要导致失地农民福利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村民又原来的开放式,场院式的生活环境搬入了钢筋混泥土的安置房当中,无形中减少了村民中人际交往的时间与机会,同时安置小区中自己的心邻居需要重新认识,这也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时间成本。与此同时,随着距离城市中心距离变近,城市的辐射效应增强,村民的城市归属感有了较大提升。四、提升失地农民福利的相关政策建议(一)适当提供相应家庭必备食物支出补助失地农民失去了原先低廉获取食物的方式,转而必须通过在超市或者农贸市场进行购买,由于这部分的食物中往往包含了运输成本,贮藏成本等额外成本,导致价格急剧上升,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导致失地农民恩格尔系数上升,影响失地农民福利。建议政府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进行合作,通过发放必备食品代金卷,如米,面,油等,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助,或者将征地补偿款中一部分转入该项目中来,以求降低失地农民自身的食品支出,提升失地农民福利。(二)在保障原有失地农民个人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的介入 尽管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福利有所上升,这得益于政府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失地农民对于商业保险仍旧“不感冒”,许多的大病重病等等,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险并不能够保障家庭福利不下降,因此政府要提升村民对于商业保险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政府在福利商业保险进入的时候也要严把审查关,对于优质的商业保险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宣传,对于质量低劣的商业保险要坚决予以警告和屏蔽。(三)继续改善安置房住房质量,优化安置房选址 尽管失地农民安置房结构,质量等较原先住房标准了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依然不能忽视这其中存在着安置房房屋与商品房相比质量较差的缺点,如经常性的墙皮脱落,保温层质量不佳等影响居民居住体验的结构问题,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邻里联系不密切,小区物业质量不佳的缺点。安置房小区通常选在城乡结合补位,因为这部分的土地价值相较于市区土地价值较小,可以节约建造建造成本,失地农民作为城市扩张的利益牺牲者,理应得到政府良好的安置,今后建议应当将安置小区尽量布局于成交交错地带以内,并提供完善的社会治安保障,保证失地农民可以快速有效的开始市民化进程(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农民失去土地后必然导致就业方式发生转变,一直以来,我国农民由于较少的接触到教育资源,导致文化素养和非农劳动技能掌握程度偏低较低。土地被征收以后,难以在城市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找到合适的职位,生活压力变大,家庭负担加重。为了给失地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和能力,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高他们的福利水平,必须实施失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再就业。为了改善这一问题,政府需要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建立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根据失地农民自身情况和意愿,科学合理的制定就业培训计划,积极加强事业农民再就业培训引导;与此同时,还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要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吸纳失地农民,对那些提供岗位较多的企业给予政策倾斜。(五)改善安置房社区环境失地农民安置房多安置于人头流动频繁,人员混杂的城郊结合地带,该地带同时也是许多工业园区,城市内部环线和城际公路密集布置的地带,从而导致噪音,环境污染和治安效果不佳的负面影响。其中针对影响最强烈的噪音问题,建议政府在安置房的选材上可以尽量选用隔音材料,环境治理问题目前来看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未来可能依靠新能源的发展来解决相关问题。针对治安问题,希望政府可以加大治安力度,增派民警和巡逻车辆,安排社区警务站,做到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和反馈社区居民的各项警务需求。(六)重视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提高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度 失地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生活各个方面都会带来巨大的变化,相应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举个例子而言,失地农民在我国我的网络舆情当中多会被认为是“幸运儿”,或者“暴发户”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依然会被他人带上有色眼镜看待,从而导致失地农民心理上的自卑,对于社交环境的抵触和对政府的不满,再比如政府在征地过程中较少考虑失地农民自己的意愿和诉求,导致农民感到“不受重视”却又无可奈何,产生各种抵触情绪。与此同时,许多农民将土地视为“保命田”,是安家立业的最基本保障,突然的失去土地会导致农民心理的落差和不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政府应当确立土地征收标准规范,较多的考虑农民自身意愿,采取温和的处理态度,让农民土地被征收的“更有尊严”,同时要加强失地农民市民化引导,提升失地农民心理自信,增强市民群体认同感。 致谢参考文献沈岳峰. 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界定[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3):54-55.王慧博. 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J]. 乡镇经济, 2008, (2): 35-40.曾国华. 发达国家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4)55-58.周华蓉, 贺胜兵. 中外土地征收补偿标准比较研究[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7(1):118-121.陈利根, 陈会广. 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与创新:一个经济学分析框架[J]. 中国农村观察,2003, (6): 40 -47.朱连奇,韦东,屠高平. 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演变及其改革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5):96-99.万朝林.失地农民权益流失与保障[J],经济体制改革,2003,(2):72-76韩俊.失地农民,城市化浪潮中的弱势群体[N].光明日报, 2003-11-12白呈明.农民失地问题的法学思考[J].人文杂志,2003,(1):127-132. 廖小军.中国失地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Sen A. Capability and Well-being[C]Nussbaum M,Sen A K.The Quality of Life.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钱忠好.征地制度、土地财政与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J].农业经济问题,2015,8:8-9高进云,周智,乔荣锋.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土地征收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0,12:88-90伊利,莫尔豪斯著.土地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2,29黄贤金,张安录.土地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1曲福田,土地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17]Nelson Chan. Land Acquisition Compensation in China-Problems &Answers[J].International Real Estate Review,2003,6(1),136-152.[18]高进云,周智,乔荣锋.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土地征收对农民福利的影响测度[J]中国软科学,2010,12:85-86
目录
摘要 1
关键字 1
abstract 1
keyword 1
引言 1
一、绪论 1
(一)选题背景 1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1.研究内容 2
2.研究方法 2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3
1.国内外对于征地制度的研究 3
2. 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4
3. 福利相关内容的研究 4
(四)研究技术路线 5
二、理论研究 5
(一)失地农民的福利内涵 5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 5
1.经济水平 6
2.社会保障 6
3.住房品质 6
4.发展机遇 6
5.社区环境 6
6.心理状况 6
(三)福利测算方式 7
1. 福利的表示公式 7
2.数据的处理方式 7
(四)指标权重的确定 8
三、实证研究 8
(一)取样区域 8
(二)数据获取方法 8
(三)数据描述性分析 8
1.家庭经济变化情况 8
2.社会保障变化情况 9
3.住房条件变化情况 9
4.发展机遇变化情况 10
5.社区环境变化情况 11
6.心理变化情况 11
(四)失地农民福利评价 11
(五)结论分析 12
1.失地后恩格尔系数急剧上升导致家庭“经济水平”体现的福利总体下降 12
2.完善的社保体系衔接制度确保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福利上升 13
3.住房方面,其福利水平较失地前有了较大提升 13
4.政府就业扶持所带来的福利提升影响甚微 13
5.社区环境急剧恶化,严重影响了失地农民福利 13
6.心理状况方面,其福利水平略有下降 13
四、提升失地农民福利的相关政策建议 13
(一)适当提供相应家庭必备食物支出补助 13
(二)在保障原有失地农民个人社会保障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的介入 13
(三)继续改善安置房住房质量,优化安置房选址 14
(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提供更多优质就业机会 14
(五)改善安置房社区环境 14
(六)重视失地农民心理调适,提高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度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征地制度对失地农民福利变化的影响——以南京地区为例
土地资源管理学生 马筠程
引言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