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生长及对土壤与根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香蕉枯萎病是一种毁灭性的植物土传病害,由于其传播途径多样,极易造成该病害爆发式蔓延,严重限制了世界香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含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灌溉水是造成其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大加剧了香蕉枯萎病的爆发。本研究通过灌溉水消毒和盆栽试验探究含病菌水源对香蕉生长及土体、根际和根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研究发现, NaClO消毒具有最优的病原菌杀灭效果;灌溉含病原菌水源会导致香蕉生长缓慢,根际尖孢镰刀菌数量显著增加,根际可培养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改变。该研究表明,灌溉水消毒能够控制病原菌传播,减缓枯萎病的发生,为枯萎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提高香蕉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效果。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材料 2
1.1.1 香蕉苗 2
1.1.2 土样 3
1.1.3 灌溉用水 3
1.1.4 菌株 3
1.1.5 消毒剂 3
1.1.6 培养基及配方 3
1.2 试验设计 3
1.2.1 香蕉苗育苗 3
1.2.2 孢子液的制备 3
1.2.3 灌溉水源制备 3
1.2.4 盆栽试验 3
1.2.5 样品采集 3
1.3 测定方法 4
1.3.1 消毒后水中病原菌数量的测定 4
1.3.2 生物量的测定 4
1.3.3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尖孢镰刀菌、总细菌、总真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的测定 4
1.4 数据分析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消毒剂对水体中病原菌孢子的杀灭作用 4
2.2 不同处理模式下的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生物量的影响 5
2.3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尖孢镰刀菌、总细菌、总真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的影响 6
2.3.1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影响 6
2.3.2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及根中可培养真菌数量的影响 7
2.3.3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7
2.3.4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根际土壤和根中芽孢杆菌数量的影响 8
2.3.5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根际土壤和根中假单胞菌数量的影响 8
2.4 含病原菌水源灌溉后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9
2.5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细菌、可培养真菌、尖孢镰刀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2.5.1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2.5.2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真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2.5.3 土体土壤和根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1
2.5.4 根际土壤和根中芽孢杆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1
2.5.5 根际土壤和根中假单胞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2
3 讨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本科期间已(待)发表论文 15
本科期间已申请专利 15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生长及 对土壤与根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引言
引言
香蕉(Musa nana Lour),芭蕉科芭蕉属(Musa),单子叶草本植物,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1],在世界水果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其中在非洲的部分国家,香蕉还被当作主食供人们食用,另外,某些品种还具有良好的园艺观赏价值。香蕉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主要生产的水果之一,也是我国第四大宗水果[3]。目前,香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香蕉枯萎病的爆发使得这一产业面临着严重威胁,已成为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45]。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黄叶病[6],几乎遍布世界上所有的香蕉产区,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7]。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侵染而引起维管束坏死的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古巴尖镰孢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8],有4个侵染小种,其中4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和危害程度最大[9],而我国种植的香蕉品种巴西蕉、巴贝多、威廉姆斯均属于香牙蕉类[10],极易受到4号生理小种侵染[11]。该病发生时,其内部症状很明显,但是其外部症状要到生长中后期才会显现,所以,难以及时察觉并进行治理,造成严重的损失。该病害1874年在澳大利亚地区被首次发现[12],1896年在巴拿马地区爆发并迅速向世界各地的香蕉产区蔓延开来。目前香蕉枯萎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美洲、非洲、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香蕉产区。1967年,我国在台湾地区首次发现香蕉枯萎病,此后在广东、海南、福建等生产香蕉的地区也陆续发生,而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产区持续爆发并不断扩大,发病率为10%40%,严重的地区可高达90%以上[13],使得我国本来就少的适宜种植区域正在不断减少,严重威胁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4]。在我国,大部分香蕉种植区实行连作,种植模式单一,对土传病害处理不当,造成土壤养分失衡[15],从而使得病害加剧和香蕉枯萎病蔓延。
土壤是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主要来源,而造成其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在于病原菌的传播,因此研究它的传播途径对于防控香蕉枯萎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蕉农对香蕉枯萎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足,在种植过程中造成病原菌传播,例如,耕作工具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而重复使用,致使未患病植株被传染;不同田块之间使用同一沟渠灌水造成水污染而传播病原菌;将病株移除后,没有经消毒或焚烧处理就随意丢弃在田边等导致病菌传播;蕉农在不同地块间随意行走,将病区土壤携带到无病区[16]。经查阅资料得知,该病病原菌随病菌残体、病土、农具、含病原菌的灌溉水、雨水、线虫等是导致其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病菌的吸芽、土壤及二级苗是造成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17],其中,灌溉水源是香蕉枯萎病病原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带病菌株的随意丢弃以及水的流动性,导致水源中含有病原菌,在使用含病原菌的水源灌溉时使得病菌入侵香蕉,从而引起了香蕉枯萎病的大规模蔓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材料 2
1.1.1 香蕉苗 2
1.1.2 土样 3
1.1.3 灌溉用水 3
1.1.4 菌株 3
1.1.5 消毒剂 3
1.1.6 培养基及配方 3
1.2 试验设计 3
1.2.1 香蕉苗育苗 3
1.2.2 孢子液的制备 3
1.2.3 灌溉水源制备 3
1.2.4 盆栽试验 3
1.2.5 样品采集 3
1.3 测定方法 4
1.3.1 消毒后水中病原菌数量的测定 4
1.3.2 生物量的测定 4
1.3.3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尖孢镰刀菌、总细菌、总真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的测定 4
1.4 数据分析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消毒剂对水体中病原菌孢子的杀灭作用 4
2.2 不同处理模式下的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生物量的影响 5
2.3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尖孢镰刀菌、总细菌、总真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的影响 6
2.3.1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影响 6
2.3.2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及根中可培养真菌数量的影响 7
2.3.3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尖孢镰刀菌数量的影响 7
2.3.4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根际土壤和根中芽孢杆菌数量的影响 8
2.3.5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根际土壤和根中假单胞菌数量的影响 8
2.4 含病原菌水源灌溉后香蕉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微生物群落主成分分析 9
2.5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细菌、可培养真菌、尖孢镰刀菌、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2.5.1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2.5.2 土体、根际土壤及根中可培养真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0
2.5.3 土体土壤和根中尖孢镰刀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1
2.5.4 根际土壤和根中芽孢杆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1
2.5.5 根际土壤和根中假单胞菌数量与尖孢镰刀菌数量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12
3 讨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本科期间已(待)发表论文 15
本科期间已申请专利 15
含病原菌水源对香蕉生长及 对土壤与根内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引言
引言
香蕉(Musa nana Lour),芭蕉科芭蕉属(Musa),单子叶草本植物,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经济作物[1],在世界水果生产和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其中在非洲的部分国家,香蕉还被当作主食供人们食用,另外,某些品种还具有良好的园艺观赏价值。香蕉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主要生产的水果之一,也是我国第四大宗水果[3]。目前,香蕉产业发展迅速,但是香蕉枯萎病的爆发使得这一产业面临着严重威胁,已成为限制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难题之一[45]。香蕉枯萎病又称香蕉巴拿马病、黄叶病[6],几乎遍布世界上所有的香蕉产区,是世界范围内分布最广、危害最严重的植物病害之一[7]。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侵染而引起维管束坏死的一种毁灭性的真菌病害,病原菌为古巴尖镰孢菌,是一种土壤习居菌[8],有4个侵染小种,其中4号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和危害程度最大[9],而我国种植的香蕉品种巴西蕉、巴贝多、威廉姆斯均属于香牙蕉类[10],极易受到4号生理小种侵染[11]。该病发生时,其内部症状很明显,但是其外部症状要到生长中后期才会显现,所以,难以及时察觉并进行治理,造成严重的损失。该病害1874年在澳大利亚地区被首次发现[12],1896年在巴拿马地区爆发并迅速向世界各地的香蕉产区蔓延开来。目前香蕉枯萎病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美洲、非洲、南太平洋、澳大利亚和菲律宾等香蕉产区。1967年,我国在台湾地区首次发现香蕉枯萎病,此后在广东、海南、福建等生产香蕉的地区也陆续发生,而近年来该病在我国主产区持续爆发并不断扩大,发病率为10%40%,严重的地区可高达90%以上[13],使得我国本来就少的适宜种植区域正在不断减少,严重威胁了我国香蕉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14]。在我国,大部分香蕉种植区实行连作,种植模式单一,对土传病害处理不当,造成土壤养分失衡[15],从而使得病害加剧和香蕉枯萎病蔓延。
土壤是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主要来源,而造成其大规模爆发的原因在于病原菌的传播,因此研究它的传播途径对于防控香蕉枯萎病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蕉农对香蕉枯萎病的传播途径认识不足,在种植过程中造成病原菌传播,例如,耕作工具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而重复使用,致使未患病植株被传染;不同田块之间使用同一沟渠灌水造成水污染而传播病原菌;将病株移除后,没有经消毒或焚烧处理就随意丢弃在田边等导致病菌传播;蕉农在不同地块间随意行走,将病区土壤携带到无病区[16]。经查阅资料得知,该病病原菌随病菌残体、病土、农具、含病原菌的灌溉水、雨水、线虫等是导致其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带病菌的吸芽、土壤及二级苗是造成病原菌远距离传播的途径[17],其中,灌溉水源是香蕉枯萎病病原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带病菌株的随意丢弃以及水的流动性,导致水源中含有病原菌,在使用含病原菌的水源灌溉时使得病菌入侵香蕉,从而引起了香蕉枯萎病的大规模蔓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hxycl/zyyhj/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