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承民间秧歌表演形式的重要性--以昌黎地秧歌跑驴为例
摘 要昌黎地秧歌是河北一种有着比较典型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及山东鼓子秧歌被并称为我国的“四大秧歌”。昌黎地秧歌早些年经过老艺人演绎与发展,红极一时,在各大赛事中均获得殊荣。2006年,我国在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将昌黎地秧歌列入其中,使其更加广泛地进入人们的事业。昌黎地秧歌表演分为妞、丑、、公子等形式,而其最为突出的表演就是“丑”,并在《跑驴》中将这个审美特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通过丑角表演,充分体现出昌黎地秧歌所特有的幽默风趣和地方特色,带给观众精神上的愉悦。本文从昌黎地秧歌的发展历史出发,以《跑驴》为例,分析昌黎地秧歌的特点及传承现状,并根据现状问题提出传承的有效措施,期望通过本研究为昌黎地秧歌的长远发展提供有用参考。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2
二、昌黎地秧歌的发展历史 3
(一)昌黎地秧歌的起源 3
(二)昌黎地秧歌的演变 3
三、昌黎地秧歌的特点——《跑驴》为例 4
(一)体态特点 4
(二)服装特点 4
(三)道具特点 4
(四)表演特点 5
四、昌黎地秧歌的传承现状 6
五、昌黎地秧歌传承的有效措施 7
(一)发扬秧歌文化的传统特色 7
(二)对秧歌进行创新 7
(三)利用先进的表演方式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舞蹈属于一种艺术形态及文化形态,随着社会文明和民族文化发展,舞蹈艺术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秧歌是一种具备显著独特性和典型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凭借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文化魅力流传至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引导下,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艺术事业基本的指导思想,使舞蹈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获得相对显著成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跑驴》在众多舞蹈艺术中脱颖而出,将昌黎地秧歌那浓郁的地方性色彩充分体现出来,加上幽默风趣的戏剧效果,使其深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广大群众的喜爱[1]。作品取材于当地民间“送媳妇回娘家”风俗,将农民那欢悦的心情和友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社会现状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为昌黎县赢取了“歌舞之乡”的美称,其不仅让昌黎人们精神需求获得满足,还将昌黎地秧歌向全国推送,使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及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秧歌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种类,其包含了表演性的同时也有丰富的自娱性,深受当地老百姓们的喜爱。秧歌的种类多样,各地均有一些具有独特代表性的民间秧歌类型,培养了许多民间艺人,且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昌黎地秧歌作为我国四大秧歌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其被国家列入到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秧歌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2.实践意义
秧歌的歌词、服饰、道具等都能体现出秧歌文化的深刻艺术内涵,秧歌作为一种对北方民间文化全方位展现的重要介质,纵向上,秧歌演变与发展也可以看作是民间舞蹈的总体变迁;横向上,秧歌又能汲取各种艺术形式的营养成分使其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走出北方大地,迈向世界舞台,最终变成北方地区乃至中国面向全世界发展的文化品牌,在实际发展中发挥着惊人的艺术魅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收集与本选题有关的论文研究资料并阅读有关参考书目、舞蹈杂志、期刊论文,观看一些舞蹈视频,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
结合具体实际,通过经典剧目昌黎地秧歌《跑驴》分析的方法,对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进行说明、分析、论证。
3.调查法
通过观察昌黎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在鲜活的现实实践中掌握一手资料,为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二、昌黎地秧歌的发展历史
(一)昌黎地秧歌的起源
昌黎地秧歌是我国河北地区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民间舞蹈,其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诞生于民间和发展于民间,不但将昌黎人们的生活现状反应出来,还是对昌黎人们日常生活表现的一种提炼,更是对当地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悟[2]。昌黎地秧歌从诞生条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其经济基础上看,都是各种因素交融下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燕赵文化在两千多年来孕育着无数历史变革,其在艺术上的造诣也有着独特性,主要是从农耕文化及平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秧歌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昌黎地秧歌在多种文化交融及影响下逐渐演变而来,许多民族舞蹈种类和蒙古文化内容在其中穿插,尤其在表演的体现上更加明显[3]。如在地秧歌“丑”这一角色中,肩部动作所体现出来的有蒙古舞蹈的影子。可以说,昌黎地秧歌的起源是在多种舞蹈形式及各地舞蹈风格的滋养下诞生的,并在后期的逐渐发展中演变成歌舞戏融合的特色表演艺术。
(二)昌黎地秧歌的演变
对地秧歌的演变进行探讨,有相关文献记载指出,早期昌黎地秧歌是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和当前我们所看到的纯舞蹈形式有所不同。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昌黎地秧歌在“二人转”、“莲花落”以及“评剧”等的影响下,将唱的部分逐渐转向舞台艺术,将舞的部分则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纯舞形式[4]。在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以及演变中,昌黎地秧歌已经逐渐变成一门较为完善的艺术类型,在喜庆日子,秧歌队伍便集体而出,自娱自乐,并且变成昌黎人们时代延续的重要风俗习惯。当前,昌黎地秧歌在抚宁、卢龙、乐亭、滦县等多地流传,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闻名全国的舞蹈艺术形式。1996年,国家文化部将昌黎县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并在2006年,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到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自此以后,昌黎地秧歌也在各地博览会中出现,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舞蹈艺术形式[5]。
三、昌黎地秧歌的特点——《跑驴》为例
目 录
一、绪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1
(三)研究方法 2
二、昌黎地秧歌的发展历史 3
(一)昌黎地秧歌的起源 3
(二)昌黎地秧歌的演变 3
三、昌黎地秧歌的特点——《跑驴》为例 4
(一)体态特点 4
(二)服装特点 4
(三)道具特点 4
(四)表演特点 5
四、昌黎地秧歌的传承现状 6
五、昌黎地秧歌传承的有效措施 7
(一)发扬秧歌文化的传统特色 7
(二)对秧歌进行创新 7
(三)利用先进的表演方式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舞蹈属于一种艺术形态及文化形态,随着社会文明和民族文化发展,舞蹈艺术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秧歌是一种具备显著独特性和典型代表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其凭借者独特的艺术风格及文化魅力流传至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引导下,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艺术事业基本的指导思想,使舞蹈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获得相对显著成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跑驴》在众多舞蹈艺术中脱颖而出,将昌黎地秧歌那浓郁的地方性色彩充分体现出来,加上幽默风趣的戏剧效果,使其深受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广大群众的喜爱[1]。作品取材于当地民间“送媳妇回娘家”风俗,将农民那欢悦的心情和友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当时社会现状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并为昌黎县赢取了“歌舞之乡”的美称,其不仅让昌黎人们精神需求获得满足,还将昌黎地秧歌向全国推送,使其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及发展。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秧歌作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种类,其包含了表演性的同时也有丰富的自娱性,深受当地老百姓们的喜爱。秧歌的种类多样,各地均有一些具有独特代表性的民间秧歌类型,培养了许多民间艺人,且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出了重要作用。昌黎地秧歌作为我国四大秧歌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其被国家列入到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对秧歌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2.实践意义
秧歌的歌词、服饰、道具等都能体现出秧歌文化的深刻艺术内涵,秧歌作为一种对北方民间文化全方位展现的重要介质,纵向上,秧歌演变与发展也可以看作是民间舞蹈的总体变迁;横向上,秧歌又能汲取各种艺术形式的营养成分使其自身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走出北方大地,迈向世界舞台,最终变成北方地区乃至中国面向全世界发展的文化品牌,在实际发展中发挥着惊人的艺术魅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收集与本选题有关的论文研究资料并阅读有关参考书目、舞蹈杂志、期刊论文,观看一些舞蹈视频,为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
结合具体实际,通过经典剧目昌黎地秧歌《跑驴》分析的方法,对论文所提出的理论观点进行说明、分析、论证。
3.调查法
通过观察昌黎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在鲜活的现实实践中掌握一手资料,为论文写作奠定实践基础。
二、昌黎地秧歌的发展历史
(一)昌黎地秧歌的起源
昌黎地秧歌是我国河北地区一种独具艺术特色的民间舞蹈,其有着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并诞生于民间和发展于民间,不但将昌黎人们的生活现状反应出来,还是对昌黎人们日常生活表现的一种提炼,更是对当地现实生活的一种感悟[2]。昌黎地秧歌从诞生条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其经济基础上看,都是各种因素交融下产生的一种必然结果。燕赵文化在两千多年来孕育着无数历史变革,其在艺术上的造诣也有着独特性,主要是从农耕文化及平原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秧歌便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昌黎地秧歌在多种文化交融及影响下逐渐演变而来,许多民族舞蹈种类和蒙古文化内容在其中穿插,尤其在表演的体现上更加明显[3]。如在地秧歌“丑”这一角色中,肩部动作所体现出来的有蒙古舞蹈的影子。可以说,昌黎地秧歌的起源是在多种舞蹈形式及各地舞蹈风格的滋养下诞生的,并在后期的逐渐发展中演变成歌舞戏融合的特色表演艺术。
(二)昌黎地秧歌的演变
对地秧歌的演变进行探讨,有相关文献记载指出,早期昌黎地秧歌是歌唱和舞蹈相结合的,和当前我们所看到的纯舞蹈形式有所不同。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昌黎地秧歌在“二人转”、“莲花落”以及“评剧”等的影响下,将唱的部分逐渐转向舞台艺术,将舞的部分则逐渐演变成如今的纯舞形式[4]。在经过不断的传承发展以及演变中,昌黎地秧歌已经逐渐变成一门较为完善的艺术类型,在喜庆日子,秧歌队伍便集体而出,自娱自乐,并且变成昌黎人们时代延续的重要风俗习惯。当前,昌黎地秧歌在抚宁、卢龙、乐亭、滦县等多地流传,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闻名全国的舞蹈艺术形式。1996年,国家文化部将昌黎县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并在2006年,昌黎地秧歌被列入到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自此以后,昌黎地秧歌也在各地博览会中出现,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舞蹈艺术形式[5]。
三、昌黎地秧歌的特点——《跑驴》为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sl/wdx/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