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草芽胞杆菌S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材料与方法2
2.1 供试材料与地点.....2
2.1.1 供试材料.....2
2.1.2 禾谷镰孢菌的制备和培养.....2
2.1.3 枯草芽孢杆菌S的制备和培养.....3
2.2 试验设计.....3
2.2.1小麦前期管理.....3
2.2.2田间设计.....3
2.2.3 菌剂处理设计.....3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
2.3.1 测定指标..........4
2.3.2 计算公式与软件 ..........4
3 结果与分析 .. ...5
3.1枯草芽孢杆菌S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5
3.2枯草芽孢杆菌S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7
4 讨论..12
4.1枯草芽孢杆菌S不同浓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影响....12
4.2不同品种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差异表现........13
4.3枯草芽孢杆菌S不同浓度对不同小麦品种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13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小麦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居第二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小麦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其分布范围从北纬19度至52度都有种植,其重要产区在29度至41度之间,因此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产区,范围既广,品种复多,适应各有不同。植物病害是限制小麦增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重要原因,据统计,已经报道的小麦病害多达200多种,而真菌则是引起小麦病害的主要类群,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占小麦病害的一半左右,造成的损失则能占到小麦病害的2/3 以上[1]。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是由禾谷镰胞菌引起的危害小麦的全球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其中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原菌入侵,混合发生的一类复合侵染性土传病害,又被称作镰刀根腐病和镰刀茎基腐病等。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已有10多个国家报道其发生。在我国,江苏曾报道过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危害,根据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小麦土传病害课题组调查,该病害在我国黄淮小麦主产区各省份普遍发生[2]。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综合物种引起,广泛发生在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为该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范围已蔓延到黄淮冬麦区南部[3]。患病小麦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还危及人、畜健康。
目前,对茎基腐病和小麦赤霉病的病害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选育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但由于育种周期长以及田间管理的局限性,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虽能有效控制田间病情的发展,但对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引起重视。生物防治策略具有生物防治资源来源广泛、环境友好型等特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及研究人员都在积极探索和评估生物防治方法在禾谷镰刀菌防治手段上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因此生物防治作为新型的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措施具有很好的生产应用价值。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利用生防菌控制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虽然已有很多人从多种植物或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防菌,但尚未见到实际生产与应用的报道, 生物防治菌剂的研究和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4]。
不同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王路遥等[5]研究结果表明,35株拮抗细菌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在小麦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上对茎基腐病的防效不同。张鹏[6]等认为不同小麦材料对禾谷镰孢菌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同一药剂在设置的一定浓度梯度内,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叶滔[7]将戊唑醇原药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药液,说明EC50值为0.6722μg/ml时戊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作用显著较高。同时元菊丹 [8]也通过对生姜茎基腐病病原鉴定及防治研究,认为多黏类芽孢杆菌的抑菌在不同浓度下,对病原菌的抑制率不同。这说明同一菌剂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对禾谷镰胞菌的抗性是不同的,防治效果是有差异的。虽然对于不同小麦品种与药剂不同浓度对抗禾谷镰胞菌病害效果的研究都有涉及,但是在将不同品种与生防菌不同浓度两个不同变量结合的研究还涉及的较少。
本试验通过对设计周麦26、新麦9817、淮麦27等六个小麦品种与枯草芽孢杆菌S的组合,分别测定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病害严重程度和生防效果等指标,初步探讨枯草芽孢杆菌S不同浓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其目的是通过生防效果研究,为确定枯草芽孢杆菌S合理浓度,选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小麦抗病品种,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地点
2.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周麦26(高感赤霉病)、新麦9817(高感赤霉病)、
淮麦27(中抗赤霉病)、矮抗58(高感赤霉病)、
中麦895(中感赤霉病)、郑麦9023(高抗赤霉病)
(上述品种均由淮安市农科院小麦室提供。)
供试菌种:病原菌:禾谷镰孢菌(提取自淮安市农科院小麦赤霉病病穗)
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S(本实验室保存)
小麦种植地点:2014年校内试验基地。
材料处理地点:2014-2015年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实验室处理测定。
2.1.2 禾谷镰孢菌的制备和培养:
(1)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 ml,乳酸少许,121℃高压灭菌20min。在超净工作台内将培养基倒入灭菌培养基,待培养基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采用简单快速的赤霉病菌单孢分离方法培养基稀释画线分离法分离。
(2)菌体的制备:将带有孢子的麦壳请放在培养基上,将接种后的培养基28℃恒温培养30 h,直到可以看见微小的菌落。选取只长出1个的菌落或较远的2个菌落,距离较近的2个菌落和长出多个的菌落则舍弃,选取菌落部位的底部用记号笔做标记,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标记处培养基切下,转移至新的 PDA 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3d后,观察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进行鉴定,去掉鉴定为非赤霉病菌的菌株。
1 引言1
2 材料与方法2
2.1 供试材料与地点.....2
2.1.1 供试材料.....2
2.1.2 禾谷镰孢菌的制备和培养.....2
2.1.3 枯草芽孢杆菌S的制备和培养.....3
2.2 试验设计.....3
2.2.1小麦前期管理.....3
2.2.2田间设计.....3
2.2.3 菌剂处理设计.....3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4
2.3.1 测定指标..........4
2.3.2 计算公式与软件 ..........4
3 结果与分析 .. ...5
3.1枯草芽孢杆菌S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效果..5
3.2枯草芽孢杆菌S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7
4 讨论..12
4.1枯草芽孢杆菌S不同浓度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影响....12
4.2不同品种对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抗性差异表现........13
4.3枯草芽孢杆菌S不同浓度对不同小麦品种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13
结论..15
致谢..16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小麦是我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居第二位,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小麦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其分布范围从北纬19度至52度都有种植,其重要产区在29度至41度之间,因此黄淮冬麦区是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产区,范围既广,品种复多,适应各有不同。植物病害是限制小麦增产的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最重要原因,据统计,已经报道的小麦病害多达200多种,而真菌则是引起小麦病害的主要类群,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占小麦病害的一半左右,造成的损失则能占到小麦病害的2/3 以上[1]。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是由禾谷镰胞菌引起的危害小麦的全球性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其中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原菌入侵,混合发生的一类复合侵染性土传病害,又被称作镰刀根腐病和镰刀茎基腐病等。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已有10多个国家报道其发生。在我国,江苏曾报道过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危害,根据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小麦土传病害课题组调查,该病害在我国黄淮小麦主产区各省份普遍发生[2]。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综合物种引起,广泛发生在温暖潮湿和半潮湿地区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中国长江中下游麦区和东北东部春麦区为该病的主要流行区。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范围已蔓延到黄淮冬麦区南部[3]。患病小麦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还危及人、畜健康。
目前,对茎基腐病和小麦赤霉病的病害防治主要采取化学防治、选育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但由于育种周期长以及田间管理的局限性,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防治方法。化学防治虽能有效控制田间病情的发展,但对生态环境和小麦生产极易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环境友好型的生物防治技术逐渐引起重视。生物防治策略具有生物防治资源来源广泛、环境友好型等特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及研究人员都在积极探索和评估生物防治方法在禾谷镰刀菌防治手段上的应用前景和潜在价值。因此生物防治作为新型的小麦赤霉病和茎基腐病防治措施具有很好的生产应用价值。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利用生防菌控制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小麦赤霉病的生物防治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虽然已有很多人从多种植物或土壤中分离筛选出可有效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生防菌,但尚未见到实际生产与应用的报道, 生物防治菌剂的研究和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4]。
不同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王路遥等[5]研究结果表明,35株拮抗细菌对小麦赤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且在小麦感病品种和中抗品种上对茎基腐病的防效不同。张鹏[6]等认为不同小麦材料对禾谷镰孢菌赤霉病和茎基腐病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同一药剂在设置的一定浓度梯度内,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叶滔
本试验通过对设计周麦26、新麦9817、淮麦27等六个小麦品种与枯草芽孢杆菌S的组合,分别测定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病害严重程度和生防效果等指标,初步探讨枯草芽孢杆菌S不同浓度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其目的是通过生防效果研究,为确定枯草芽孢杆菌S合理浓度,选育适合本地区种植的小麦抗病品种,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与地点
2.1.1 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周麦26(高感赤霉病)、新麦9817(高感赤霉病)、
淮麦27(中抗赤霉病)、矮抗58(高感赤霉病)、
中麦895(中感赤霉病)、郑麦9023(高抗赤霉病)
(上述品种均由淮安市农科院小麦室提供。)
供试菌种:病原菌:禾谷镰孢菌(提取自淮安市农科院小麦赤霉病病穗)
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S(本实验室保存)
小麦种植地点:2014年校内试验基地。
材料处理地点:2014-2015年农学专业作物栽培实验室处理测定。
2.1.2 禾谷镰孢菌的制备和培养:
(1)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g,琼脂20g,蒸馏水1000 ml,乳酸少许,121℃高压灭菌20min。在超净工作台内将培养基倒入灭菌培养基,待培养基内培养基冷却凝固后,采用简单快速的赤霉病菌单孢分离方法培养基稀释画线分离法分离。
(2)菌体的制备:将带有孢子的麦壳请放在培养基上,将接种后的培养基28℃恒温培养30 h,直到可以看见微小的菌落。选取只长出1个的菌落或较远的2个菌落,距离较近的2个菌落和长出多个的菌落则舍弃,选取菌落部位的底部用记号笔做标记,在超净工作台内,将标记处培养基切下,转移至新的 PDA 培养基中,28℃恒温培养。3d后,观察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进行鉴定,去掉鉴定为非赤霉病菌的菌株。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swgc/smkx/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