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方法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研究(附件)
毕业设计论文中文毕业设计论文中文 土地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快速、及时地获取土地利用的信息能够有助于我们有效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状况。本文运用遥感技术,利用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分布图,对苏州市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结合统计数据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四个驱动力因素分析了影响苏州市10年间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应对策。结果表明苏州市2000-2010年间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了10.33万hm2;草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面积持续的增加,其中居住地增加最多,增加 9.22万hm2;水系面积减少了1.85万hm2;未利用的土地面积稍有减少,土地利用率稍有上升;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为18.67%。因此,政府部门不但要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提高耕地质量,有计划的退耕还林,强化土地整理,对建设用地规模进行控制,深入地贯彻土地资源保护和管理制度。关键词 苏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遥感与GIS
目录
1 绪论 6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6
1.1.1 研究的目的 6
1.1.2 研究的意义 6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6
1.3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动态 7
2 区域概况与数据介绍 8
2.1研究区概况 8
2.1.1地理位置 8
2.1.2自然条件 9
2.1.3社会经济发展 9
2.2数据来源与土地利用分类 10
3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0
3.1土地利用总体变化 11
3.2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13
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与土地利用对策 14
4.1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14
4.1.1 自然因素 14
4.1.2 人口因素 14
4.1.3 经济因素 15
4.1.4 政策因素 17
4.2土地利用对策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绪论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行为与自然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纽带[1]。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可以为政府优化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现在,随着遥感与GIS技术的逐步完善,人们能够实时掌握到最准确的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本文结合遥感和GIS技术对江苏省苏州市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根据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应对策。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目前,政府部门开始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地位,这就使得土地利用状况在快速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土地利用分布反映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水平,起到对一个地区实际发展水平的衡量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土地利用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和遥感软件,结合相关数据对21世纪前十年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分布进行分析和统计,为该地区的合理发展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合理决策。
1.1.2 研究的意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增加了很多的新型企业,在上海的浦东新区被开发以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受到该地区的辐射影响,得到了再一次的强烈刺激,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建立,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大大地提高,这必然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研究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将有助于更加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可以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2]。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影像的收集与处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利用遥感与GIS分析的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得出苏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数据分析打好坚实的数据基础,并结合Excel软件,对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3]。再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四个方面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原因进行解释,据此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图
1.3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动态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研究,通过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清华大学地理空间信息研究所在图像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相关探究,对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与研究;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也在遥控技术与GIS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采用多个遥感来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性的信息采集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此外,有关遥感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相关科研人员也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行结合,以工程为目标,建立了新型技术等来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4]。
国外如Hubert Gulincka等人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例,利用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提出了一套景观格局评价体系;Cornelia Baessler等人以德国安哈尔特州草原为例,通过覆被数据、航拍影像对研究区1953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景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物种多样性为导致景观结构变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5]。
在国家的“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的影响下,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农业部门开始展开合作,以对国家的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进行完善,通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近几年以来,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尝试靠近于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了了对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研究,在借鉴了相关的国际实际经验之后,对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的转化机制以及观察土地变化会对环境和农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景观、城郊景观、湿地景观、森林景观方面,但对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空间格局演变较快的中小型矿业城市研究较少。通过借助 ArcGIS 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软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空间数据库并生成转移矩阵,以达到对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面积转移状态进行全面具体的研究。如乔伟峰等人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概率转移矩阵深入研究了江苏市19992008年的耕地变化情况;WuPengFei等人以北京市关丹水库为研究区域,根据研究区19782009年的地图数据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并采用ArcGIS软件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而达到对所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估的目的[6]。目前,借助ArcGIS 软件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作为手段来探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的探究途径。
目录
1 绪论 6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6
1.1.1 研究的目的 6
1.1.2 研究的意义 6
1.2研究内容及方法 6
1.3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动态 7
2 区域概况与数据介绍 8
2.1研究区概况 8
2.1.1地理位置 8
2.1.2自然条件 9
2.1.3社会经济发展 9
2.2数据来源与土地利用分类 10
3 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10
3.1土地利用总体变化 11
3.2 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13
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与土地利用对策 14
4.1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14
4.1.1 自然因素 14
4.1.2 人口因素 14
4.1.3 经济因素 15
4.1.4 政策因素 17
4.2土地利用对策 17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 21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绪论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直接的表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行为与自然生态过程相互作用和联系的纽带[1]。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可以为政府优化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现在,随着遥感与GIS技术的逐步完善,人们能够实时掌握到最准确的土地资源的变化情况。本文结合遥感和GIS技术对江苏省苏州市2000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根据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方面的相应对策。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目前,政府部门开始加强对土地资源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在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地位,这就使得土地利用状况在快速的工业化以及城镇化进程中发生了越来越大的变化。土地利用分布反映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的程度和水平,起到对一个地区实际发展水平的衡量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土地利用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和遥感软件,结合相关数据对21世纪前十年该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和分布进行分析和统计,为该地区的合理发展和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合理决策。
1.1.2 研究的意义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经济得到快速的发展,增加了很多的新型企业,在上海的浦东新区被开发以后,苏州市的经济发展受到该地区的辐射影响,得到了再一次的强烈刺激,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继建立,工业化及城镇化水平大大地提高,这必然导致了土地利用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研究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将有助于更加合理的分配土地资源,全面、真实、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可以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平衡状态,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2]。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本文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遥感影像的收集与处理,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等资料,利用遥感与GIS分析的方法,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得出苏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分布图,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为数据分析打好坚实的数据基础,并结合Excel软件,对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3]。再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素进行分析,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四个方面对苏州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原因进行解释,据此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对策。研究的技术路线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技术路线图
1.3 国内外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动态
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大量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研究,通过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例如,清华大学地理空间信息研究所在图像设计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相关探究,对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与研究;北京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也在遥控技术与GIS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采用多个遥感来对土地的动态变化进行综合性的信息采集并对其进行实时的监测;此外,有关遥感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相关科研人员也将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进行结合,以工程为目标,建立了新型技术等来对土地利用进行动态监测[4]。
国外如Hubert Gulincka等人以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为例,利用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数据提出了一套景观格局评价体系;Cornelia Baessler等人以德国安哈尔特州草原为例,通过覆被数据、航拍影像对研究区19532000年期间土地利用景观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物种多样性为导致景观结构变化最为重要的影响因子之一[5]。
在国家的“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的影响下,中国科学院以及国家农业部门开始展开合作,以对国家的遥感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方面进行完善,通过实践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近几年以来,国内的相关专家学者尝试靠近于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断加强了了对土地利用变化方面的研究,在借鉴了相关的国际实际经验之后,对土地利用的驱动力的转化机制以及观察土地变化会对环境和农作物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
但目前,国内外关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景观、城郊景观、湿地景观、森林景观方面,但对于土地利用类型多样且空间格局演变较快的中小型矿业城市研究较少。通过借助 ArcGIS 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软件,建立土地利用变化的信息空间数据库并生成转移矩阵,以达到对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面积转移状态进行全面具体的研究。如乔伟峰等人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概率转移矩阵深入研究了江苏市19992008年的耕地变化情况;WuPengFei等人以北京市关丹水库为研究区域,根据研究区19782009年的地图数据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并采用ArcGIS软件生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从而达到对所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系统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估的目的[6]。目前,借助ArcGIS 软件建立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库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作为手段来探究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普遍采用的探究途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jzgc/csgh/5.html